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讲坛《金戈铁马辛弃疾》1—3

点关注 西北孤莲 2021-11-17

1、少年英雄

金戈铁马辛弃疾

赵晓岚


(一)少年英雄

【字幕配画外音】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词坛飞将”。他也是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但辛弃疾的青少年时期,却是在金国占领区度过的,在青少年时期他从未到过南宋,那么,他究竟是受到了谁的影响,年纪轻轻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很早就立下了将来要回归南宋,恢复中原的志向呢?而根据《宋史》记载,辛弃疾还有一个英雄壮举,他曾经率领五十名骑兵冲进金军五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后安然而归。但是根据常识,我们不禁怀疑,五十名骑兵如何能在金军五万人的大营中进出自如?《宋史》中记载的这一事件,它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年轻的辛弃疾,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归南宋的呢?

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金戈铁马辛弃疾》之少年英雄。

 

【赵晓岚】公元1162年,上距北宋灭亡的“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他的府邸里,宴请几位金国将领。宴会已经进入了高潮,张安国和几位金将称兄道弟、吆五喝六,气氛非常热烈。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士兵走进来,报告张安国说外面有人要见他,并且对他描述了那个人的相貌特征。已经有几分醉意的张安国满面惊疑,想了一会儿,就带着几个人走了出去。刚出大门,就瞥见一个高大雄壮的身影,没等他有所反应,那个身影已经扑上来,像猛虎抓一只小兔子一样,一把拎起他扔到了马背上。这个人对一旁被惊呆了的张安国的随从说:宋朝的十万部队就要打过来了,我要和张大人到城外去商量些事情。说完,催动马匹就向城外驰去。张安国的随从不知所措,连忙去报告那几个正在喝酒的金国将领,等那几个金将跑出来的时候,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骑兵会合,然后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鼎鼎大名的词人辛弃疾。他当年在金人占领区里智擒张安国的时候,还只有22岁。

辛弃疾被认为是宋代豪放词人的领袖,曾写下许多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每一首都能够让真正的男子汉血气上涌、慷慨落泪。他还有一些词,虽然不能说是慷慨悲壮的英雄壮词,但是呢,它浸透了深刻的人生体悟,同样倾倒了无数读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还有脍炙人口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羞,欲说还羞,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实际上,据现在一些学者的研究,如果要综合各种因素,对宋代的词人来一个排名的话,那么这个“排行榜”上的冠军,就是辛弃疾。

【字幕配画外音】在中国历史上,辛弃疾以词赋闻名于世,提到宋词,我们就绕不开辛弃疾,以大词人而名载史册的辛弃疾,怎么会跑到金人占领区,去绑架金国的新任知州张安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辛弃疾的少年生活讲起。那么,辛弃疾的少年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赵晓岚】公元1140年的5月,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就是今天济南市历城区,一个叫四风闸的地方。不幸的是,他正好赶上了一个动荡的年代,恰恰在这一年,宋金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这一次战争的结果是大家都熟知的,南宋就像一个忍气吞声惯了的“小媳妇”,虽然这次在战场上是明明占得了一些上风的,可是对“婆婆”金国原来的威风还是心有余悸,于是赶快见好就收。在高宗和秦桧的主持下议和、称臣、割地、赔款,额外还送上了一份大礼,那就是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于是都城临安,就是杭州,终于又讨来了临时的安宁,西湖又开始歌舞升平。不是有这么一首诗吗,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汴州就是开封,北宋的首都,古称东京。这首诗就是感慨,临安的人已经忘记了亡国之仇,纷纷醉倒在富贵温柔乡中了。

但是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的广大金人占领区,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有发生,辛弃疾就成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而在他后来关于北方成长时期的记忆里,有一个老头的形象是经常出现的,这个老头就是他的祖父辛赞。辛弃疾的父亲死的早,他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辛赞是金朝的一个地方官,而且官还做得不小—知开封府,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个大城市的市长。可是他呢,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时刻等待着一个起义抗金的机会。每次吃过饭后,他都要带领辛弃疾这些儿孙辈登高望远,指点江山一番,给他们上上军事课。辛弃疾呢,对祖父所讲的这些兵法韬略非常感兴趣,他也因此读了《孙子兵法》等一些兵书。所以这种场合一出现,往往就是他表现的机会来了,这让辛赞非常欣慰,经常摸着他的头表扬:不错不错,咱们辛家又有虎子了。

辛赞其实只是一个文官,他为什么称这个辛氏、这个辛家是将门呢?原来辛氏的祖先是住在甘肃临洮,是属于古代秦国的地盘,这个地方的人是出了名的勇敢,几乎人人都有一身好武艺。在汉代,辛家的祖先中,还有人因为打仗有功被封了将军。辛氏虽然在宋代迁到了济南,但是对他们前代族人的功业仍然是相当自豪的,所以辛赞从骨子里是认定,济南辛氏是将门。而辛弃疾也非常愉快地说自己是【“家本秦人真将种”—《新居上梁文》】,是真正的将军之后。

那你说,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少年辛弃疾会喜欢干些什么事情呢?我们来看他的词【“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槊”就是长矛,一种古代常用的兵器,横槊呢,那就是横持长矛,就是指从军或者是习武。从这几句词来看,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练习武艺,至于其他一些年轻人爱干的事情,比方做酒圣、当诗豪,那对他而言只是业余爱好了。

 2、政坛新星

(二)政坛新星

  [画外音]公元1162年宋金两国间战事一触即发,辛弃疾接连上书朝廷献上战胜金兵的妙计,可他的计谋却一直未被采纳。就在辛弃疾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一个机会突然降临到他的面前。在那段慷慨激昂的岁月里辛弃疾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站在灯火阑珊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

  “百家讲坛”邀请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金戈铁马辛弃疾”第2集“政坛新星”,欢迎收看。

 

  [画外音]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汴梁,徽、钦二帝被俘,中原土地大量流失,这就是在宋朝历史上被称为奇耻大辱的“靖康之变”。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委曲求全地做了36年南宋皇帝后,宣布传位给宋孝宗赵眘。年轻的宋孝宗继位后,决心对金国采取强硬措施。一时间举国上下充满了“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主战气氛。面对这一局面,一直胸怀光复故国梦想的辛弃疾接连上书朝廷,指出战胜金兵的妙计。辛弃疾的执着和才华引起了宋孝宗的注意,然而,君臣二人在会面期间,却发生了重大分歧。就在辛弃疾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一个机会突然降临到他的面前,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会?在那段慷慨激昂的激情岁月里,辛弃疾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传世佳作呢?

 

  [赵晓岚]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的611日,在濛濛的细雨中,一辆非常豪华的皇家专用车从皇宫中缓缓地行驶出来。在这辆车上坐着的是已经当了三十六年皇帝的宋高宗赵构,他要去的地方是德寿宫。

  德寿宫是个什么地方呢?他是高宗专门修来准备自己退位以后住的地方。这就是说,他将以太上皇的身份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也就意味着宋高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接替他的是太子赵眘,历史上称为“宋孝宗”。

  那么,宋孝宗的上台会让宋、金之间的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呢?又会对南下之后的辛弃疾产生什么影响?

  宋孝宗并不是宋高宗的亲儿子,他是赵匡胤的后人,而高宗呢,是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宋孝宗不但是在血缘上和宋高宗不同,而且在对待金国的态度上,他也和被金兵吓破了胆的宋高宗大不一样。他还在做皇子的时候,他就对极力主张投降政策的秦桧的所作所为他是相当不满意的。那么,他当了皇帝之后呢,正好又碰上金国的内乱,宋孝宗就很想在“收复失地,报仇雪耻”方面有所作为。于是,他一面贬斥秦桧党人,一面呢又下诏为岳飞父子平反,同时对于主张抗金的大臣和将领们委以重任,这样就在朝廷中造成了一个由抗战派来主导的局面,积极地进行北伐的准备。

  南下以后的辛弃疾,他这个时候已经离开了军队,正在做江阴签判。这个江阴签判大约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政府中的秘书长这样的位置吧。虽然离开了军队,但是在这个主战情绪非常高涨的气氛中他当然是不甘心寂寞的。于是呢,他就找个机会去见了当时的江淮宣抚使张浚,江淮宣抚使就相当于江淮军区的司令员。他就向张浚献上了一条攻打金国的计策。

  辛弃疾把这条计策称为“分兵杀虏”,就是兵分几路攻打金国。辛弃疾指出,金国军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调动起来非常困难,十分缓慢。宋朝如果要进行北伐的话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从这个关陕、西京、淮北和海上这四路佯攻,这样就逼迫金国要调动它驻防在淮河防线的金兵去应付。那么守淮的金兵一旦分散到其它各个地方的话,这个防线就必然会出现漏洞,这个时候宋国就用秘密埋伏下的部队,几万精兵看准金兵防守薄弱的地方发动奇袭,然后直往山东打去。这个金国军队由于调动困难,它肯定首尾就来不及呼应,等它调来军队进行补防的时候,宋兵已经收复了山东,和当地的抗金义军互相呼应站稳脚跟了。有了这个牢固的根据地,金军的势力就被分成了两截。宋军如果要进军中原,甚至去威胁金国的首都燕京,也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

  [画外音]胸怀大志的辛弃疾一直渴望能够驰骋疆场,实现恢复中原的梦想,宋孝宗继位后对金国采取的强硬政策让辛弃疾看到了希望。然而此时辛弃疾的官职只是一名“江阴签判”,相当于地级市政府中的秘书长,人微言轻。可他并不甘心寂寞,鼓足了勇气向江淮宣抚使张浚提出了“分兵杀虏”的计谋。张浚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一名老帅,曾经统领过岳飞、韩世忠等一代名将,官职比辛弃疾高出许多。面对初出茅庐的辛弃疾献上的这一计谋,张浚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对于这样一条奇计,张浚当时的回答是什么呢?

  他说:“我现在只受命负责这一个地方的工作,像这种事情恐怕我还做不了主。”这话听起来是有些推脱的意思,好像他没有把辛弃疾的这条计策当一回事,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第二年,就是隆兴元年1163年的正月,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我们说过枢密院大致相当于国防部的一些职能(部门)——这个枢密使就是国防部的长官了,他就都督江淮东西路的兵马,开始具体负责北伐的事情。这个时候,他向宋孝宗提供了一份他的作战方案,其中有一条就是先取山东。从这点来看辛弃疾的这个计策对他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但是,张浚这个人虽然是号称“抗金名将”,但实际上他是志大才疏,尤其容易犯轻敌的毛病。

  在南宋绍兴初期,宋军在岳飞、韩世忠的率领下,在和金兵的多次对抗中间取得了好多胜利,这个时候张浚就以宰相的身份被派出去都督各路军马。他在跟宋高宗告辞的时候,他雄纠纠气昂昂地说,他说:“我这回去一定会扫平能往汴京的道路,希望陛下您赶快跟来,咱们一起到汴京城里过元宵节。”他认为荡平金兵,恢复中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话当时传到岳飞的耳朵里,岳飞打了个哈哈说:“这位宰相大人恐怕是在说梦话吧。”据说,张浚还因此恨上了岳飞。

  现在,孝宗要张浚主持北伐的事情,张浚的轻敌病又犯了。在他的这份作战计划里面,虽然先取山东的战略目标跟辛弃疾的一致的,但是在战术上他把辛弃疾计策中间最关键的部分完全抛到了一边。

  什么关键部分呢?那就是先从其他地方,先从四路佯攻,分散敌人兵力,然后出奇兵突破敌人防守虚弱的部分(地方)。张浚他根本没有把这个淮河沿线的金兵当回事,所以他还是准备什么呢?用最常规的方法,集中南宋军队在江淮所有的优势兵力渡过淮河和金兵硬干,直接命令自己的部将李显忠和邵宏渊出兵发动了北伐。

  宋军的军事行动在开始的阶段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的,所以呢,很快就攻下了这个灵壁县、虹县、宿州这些地方。但是因为缺少其他各路的牵制,那个金国的援兵很快就源源不断地补充来了,在这样的兵力压迫下宋军陷入了苦战。关键时候,这时候我们说令人遗憾的关键时刻,李显忠和邵宏渊两个主要将领他(们)又闹不团结。这样呢,宋军就只好撤退。在跑到符离集,(符离集)在今天安徽省的宿县,跑到符离集这个地方的时候,大军还有丁夫等等有十三万人是不战而溃,饥饿、踩踏、困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盔甲、兵器、粮草这些军用物资丢了个干干净净,这就是著名的“符离之败”。

  雄心勃勃的宋孝宗遭到这当头一棒,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在第二年,就是1164年的11月再次和金国签订了和议,历史上称为“隆兴和议”。

  “符离之败”和“隆兴和议”的达成使南宋主战派人士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朝廷中弥漫着对金兵的畏惧情绪,一时间几乎不再有人敢谈论关于北伐的事情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辛弃疾再一次站了出来。这一回他是直接向(宋)孝宗献书,献上了十篇关于抗金恢复(中原)的军事论文。辛弃疾把他这组文章称为《美芹十论》。他以独到的军事政治眼光,敏锐的观察能力,高昂的信心和斗志向宋孝宗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金国并不可怕,北伐可以成功”,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军事、政治措施。

[画外音]在呈献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中,辛弃疾提出:金国虽然地广兵多,在对宋的前期作战中一直处于压倒性的优势,但由于他们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各阶层间矛盾重重,一旦战事不利必然会导致金国内部剧烈动荡,甚至相互厮杀,到那时宋军再挥师北上收复中原失地指是可待。

  辛弃疾通过《美芹十论》展示出的军事才华引起了宋孝宗的注意,并决定召见他。然而,君臣双方在会面期间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呢?这个分歧又会给辛弃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于这次召见,《宋史·辛弃疾传》是这么记载的:“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物,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表现却令人意外,是“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去迎合宋孝宗的意图。

  这就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这个时候是主战派当政,最高统治者也很热心于恢复(中原)这个事情,那么同样也是力主恢复的辛弃疾怎么会又“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呢?难道辛弃疾和他们之间还有分歧吗?

  由于这次辛弃疾和宋孝宗的谈话没有留下记录,我们也无法确知这个原因。不过,就在这次召见后不久辛弃疾又呈送给宰相虞允文九篇军事论文《九议》。在这一组军事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两个问题上辛弃疾和宋孝宗之间出现了分歧。

  第一,辛弃疾强调,关于北伐的讨论、决策和行动要注意保持高度的机密。他这话是有针对性的,而且矛头针对的指向的就是宋孝宗。因为当时宋孝宗他想要跟金国开战,但是他又愿意担负起首先撕毁和约的名声,于是他就跟虞允文商量,就想了一个招,派遣使者去见金国的皇帝金世宗。

  他(使者)说:“陛下,河南有块地是我们大宋皇室的祖坟所在地。您能不能开开恩把它还给我们,方便我们祭拜祖宗呢?”

  你想啊,这个金世宗怎么会允许在他所占领的土地上突然冒出一块属于南宋的各特区呢?南宋的这种行为显然是在制造事端,想让金国方面首先沉不住气。

  没想到,金世宗是老谋深算,他根本不上当。他说:“土地是不能还给你们的。不过这样吧,为了表示我们两国和好的诚意,我派三十万人马帮你们把祖坟迁到南方去吧。”

  他这话一说,宋孝宗哪里敢真的接招,让这三十万金兵南下呢?于是赶忙说:“算了,算了,这个坟就不用迁了。”

  结果土地没要成,反倒提高了金人的警惕,马上加强了防备。辛弃疾认为,像这样派遣使者要求归还祖坟地的的行为是向敌人泄露用兵机密的傻冒行为。

  辛弃疾在《九议》中强调的第二个意见,就是北伐行动不应该马上实施。

  他指出:“凡今日之弊,在乎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就是说,当今最大的弊端在于这个主张和议的人想要永远地避免战争,而主张战争的人恨不得明天就开仗。辛弃疾主张,这个北伐的事情要“无欲速”,就是不要操之过急,应该做长期的准备,否则就会招致像符离那样的失败。在这一点上,辛弃疾和宋孝宗的想法又是不一致的。宋孝宗听了辛弃疾的话呢,肯定不会高兴到哪里去。

  那么,这次召见会对辛弃疾的仕途产生什么影响呢?

  结果可能会有些出人意外,辛弃疾并没有因此受到什么处分。也许是因为辛弃疾这个时候官职比较低微,只是一个地市级的干部,人微言轻,宋孝宗觉得没有必要跟这么一个小人物来计较。相反呢,他可以利用不肯迎合他的辛弃疾来显示一下他是听得进不同意见的。因此在这次召见后不久,辛弃疾就被调进南宋的都城临安,做了司农寺的主簿。

这个司农寺是一个什么机构呢?它是负责粮食储备、仓库管理以及京城这些官员禄米供应的一个事务性的这么一个行政机构,它的某些职能大概和我们现在的国家粮食总局有一点相似。而司农寺主薄就是在这个行政机构里面主管文字工作的事务官,那顶多也就是一个副部级单位中的一个办公室主任吧。这个官,这个职务和辛弃疾原来的官职比起来级别上是差不多,但是不句老话叫“地方官不如京官,京官不如朝官”,辛弃疾毕竟是进了京,离皇帝的距离更近了。所以呢,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提拔。

[画外音]

  辛弃疾在对金用兵的具体策略上与宋孝宗产生的分歧并没有影响他仕途的发展,相反,他被调到了解许多地方官都梦寐以求的南宋都城临安。然而,一直怀有光复中原大志的辛弃疾却一直渴望能在疆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令他非常地失落和无奈,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也就此而产生了。

  辛弃疾最得意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军事才能。你现在把他给派到一个主管后勤的部门做文字工作,那不是和他的理想和抱负南辕北辙吗?他在这个时期有一首很著名的词就正好反映了他当时这个心境。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段是描写临安城在元宵节那个灯火辉煌的热闹场面。这天夜里,有着十万人家的这个临安城是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流光溢彩。远远望去呢,就像是东风一夜间吹落了千树万树耀眼的花朵,又好像是吹落了满天的星云。那些达官贵人都出来游玩儿了,马路上各种各样装饰华丽的车是来来往往,香气四处飘浮。在那些大型的娱乐场所里面笙箫不断,鱼灯龙灯是翻腾舞动,彻夜狂欢。

  词的下段呢,就是写在这个热闹繁华的元宵节之夜里面的人。城里到处都是装扮得齐齐整整的出来游玩观灯的美女,她们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这些各种各样的首饰,身上飘散出淡淡的香气,说说笑笑地从作者身边风情万种地走过。而作者呢,他只是在熙熙攘攘的人潮里面在苦苦地寻觅,他想要发现自己心中的那个人。可是无数次的追寻换来了无数次的失望,他所想念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终于作者心灰意冷了,他就强忍着万千的留恋和不舍,他猛地转过头去想要离开。就在这一刻,他忽然发现,原来那个人已经来了,只不过她是站在那个灯火稀疏的,冷冷清清的地方,成了这个繁华热闹的夜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首词从表面上来看很像是辛弃疾为他的某个情人所写的作品。不过在古代文学作品里面这个男女情爱常常是用来比喻政治上机遇,所以我认为辛弃疾词中的那个站在繁华热闹之外,站在灯火阑珊之处的那个美女,就是那个清高而寂寞的形象应该就是辛弃疾的自我写照。

正像清代的学者梁启超所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意思说是说,这首词它是怜惜自己的幽洁和孤独,这个伤心的人,当然就是指辛弃疾了,他要表现的是另外一种思想感情。什么思想感情呢?当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那种男女相思之情,那种爱情,而是寄托了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没有遇到真正的知音,但是又不肯随波逐流,所以只能孤芳自赏的那种感慨,那种感情。

[画外音]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驰骋疆场,恢复中原的理想迟迟不能实现,辛弃疾只能通过写词来排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就在辛弃疾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候,一个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机会突然降临到他的面前。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这个机会又将会给辛弃疾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呢?

 

  乾道八年的春天,辛弃疾获得了一个新的任命,他被派到地处淮南中部的滁州去做知州。

  这个任命对于辛弃疾的仕途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他来到南宋以后,第一次当上了一个地方的一把手。而且这个任命还带有一种破格提拔的意思。因为辛弃疾这个时候官阶比较低,只是一个从八品的级别。按照规定呢,像他这种官阶的这个级别的官员去当一个州的行政长官的时候呢,实际上是不能够叫做“知某州”的,只能称作“权发遣某州”,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本来他的资历是不够格去当这个州的一把手,但是上级觉得他的能力行,于是就暂时派他去主持这个州的工作。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南宋朝廷中间还是有人看到了站在“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赏识他的才干,于是就给他派遣了这个差事。

  辛弃疾来到滁州以后,尽管早有心里(理)准备,但是他在滁州看到的景象还是令他大吃一惊。经过多次兵火以后的滁州,那就已经是荒凉破败,非常地荒凉破败。原来的城郭早就成了一片废墟,居民们是住在哪里呢?住在瓦砾场上搭起的茅棚里,大风一吹就有垮塌的危险。市面上根本看不到商人和旅客,物价非常昂贵,甚至连日常生活物资的供应也很成问题。

  看到这样萧条破败的景象,辛弃疾当即就发表一个慷概激昂的就职演讲。他怎么说呢?

  他说:这种情况绝不能够再继续下去了,停战以后长江以北其他的地方都已经恢复繁荣了,惟独这个地方还是这个样子,这是地方领导的问题,我一定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责任。

  他这个话一说当然就是赢得掌声一片呐,但同时也等于把自己的退路给断了。我估计,当时有人是一边鼓掌,一边恐怕心里就在犯嘀咕,前任这么多年都没有让滁州恢复元气,你辛弃疾头一次当地方长官能有什么高招呢?

  辛弃疾来到滁州以后啊,他就采取了下面一系列的措施:“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就是降低当地的赋税,扫募流散的人员回来定居,以增加劳动力。训练民兵队伍,带领他们开垦种植荒地。

  由于他的这一系列措施,加上滁州当年风调雨顺,夏粮获得了大丰收,所以,滁州居民吃饭的基本问题马上就得到解决了。除了下大力气抓农业以解决居民的温饱问题之外,他还非常地重视商业,努力带着大伙儿“奔小康”。

  说起辛弃疾这个人,我是非常佩服。就是他这个人他不仅是政治才干、军事才干都非常行,他这个人经济才能,在经济方面他都有一种天赋的能力,非常会理财,这点我们将来还会要多次讲到的。

  那么,现在他在滁州,他就出台了一个政策,规定凡是来滁州做生意的商贩,按原来的十分之三来征收这个赋税,这等于是一种特区的政策了,是吧,十分之三——三分之一还不到。同时,他又在滁州城里大搞市城建设,修起了酒楼宾馆,为来来往往的商人提供交易、休息还有储存货物的场所。另外,他还贷款给城里的居民,要他们拿着这些钱去翻新自己的房屋。

  在这样一系列的政策之下,滁州的面貌那真是日新月异,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完全焕然一新了,滁州就焕然一新了。根据一篇叫做《滁州奠枕楼记》的文章记载,当时的滁州是“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意思就是说,流亡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商人旅客也在这里集中,人们情绪欢快,上下和谐安宁,工作积极性很高,而老百姓也因此富裕起来。总而言之呢,是“荒陋之气,一洗而空矣!”就是原来那种破败萧条的景象完全无影无踪了,代之而起的是人民安居乐业,市面欣欣向荣。而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因为减税政策而减少——不是他说要减到十分之三来收税吗?还有其他降了很多税的——他没有因为这个减税政策而减少,反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仅仅是在酒税方面就增加了一倍之上。

  初次在地方执政就取得这样的政绩,辛弃疾对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表现他是相当满意的。他用结余下来的财政收入,在滁州修建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那篇文章所记的“奠枕楼”。这是一个专供群众娱乐休闲的场所。楼建成以后,辛弃疾专门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落成典礼,登楼举杯痛饮,和百姓一起庆贺滁州的复兴。

  站在这座标志着滁州太平和繁荣的楼上,辛弃疾心里是无比地高兴和欣慰,他专门写了一首词,在这个(首)词的结尾他是这么写的:“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华胥梦”是用了一个典故。有一天,黄帝——这个黄帝是炎黄子孙的那个“黄帝”,炎帝、黄帝——这个黄帝就白天睡觉,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华胥氏的国家。那个国家没有长辈,也没有老师去训导别人,民众也没有什么贪欲,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非常地安宁和谐。这个意思就是说,从今以后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可以尽情地喝酒吟诗了,希望滁州在自己的治理下,能够像传说中的华胥氏国一样,年年呢,都是这样的自然安宁,充满生机。

 

  [画外音]

  治理滁州的成功虽然让初次担任地方长官的辛弃疾赢得了很多赞誉,但是这位南宋政坛的新星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忘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和抱负。在滁州,辛弃疾说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而这个预言在一百年后竟然变成了现实。辛弃疾的这一预言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辛弃疾他是一生他都是准备恢复中原的,所以他来到滁州以后,除了训练民兵,加强战备以外,他还对这个金国内部的情况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搜集了各种有价值的情报,并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断,他说:“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就是说,金国肯定六十年后会灭亡。金国灭亡了,宋朝的忧患才真正地大起来。

  他说的这个宋朝的真正的大忧患就是指的蒙古。

  当时,距离铁木真创建蒙古汗国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蒙古草原的各部落还是处于一片动荡之中,但是辛弃疾就已经预见到了,蒙古才是南宋政权的真正的大威胁。而事实也完全应验了辛弃疾的这个预见,六十二年以后,就是公元1234年金国真的灭亡了,蒙古就开始了对南宋的吞并的行动。又过了四十五年,到1279年,南宋也被蒙古给灭了。

  辛弃疾当时把他的这个推断写成了一个书面报告呈送给了南宋朝廷,可惜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重视这一个像先知一样的预言。南宋灭亡之后,有一个叫周密的,宋末的著名词人,他在整理南宋历史资料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份报告。他一声长叹:“惜乎斯人之不用于乱世也”,深深地为辛弃疾感到惋惜。

不过,尽管当时宋金之间是处于停战状态,但是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不久之后,宋孝宗的淳熙二年,就是1175年,南宋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结果呢,一心规划着如何去抗金的辛弃疾却阴差阳错地把自己的军事才能用在了平定内乱之上。

3、铁腕平乱

(三)铁腕平乱

 

  赵晓岚: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上旬的一天,在南宋朝廷的议事大厅里出现了这么一幕场景,这天宋孝宗很不高兴地坐在龙椅上,指着一堆奏章,就对底下的大臣训起了话,他说小小的一股“茶寇”,派了近万人去围剿,都过去两个月了不但没有什么成果,反倒是越闹越凶,你们说这些带兵的将领是干什么吃的,如果是跟金兵作战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底下的大臣被皇帝少见的火气给吓住了,静默了一会儿之后呢,上任才几个月的宰相叶衡站了出来,向孝宗皇帝说,陛下我推荐一个人,只要他出马,肯定可以完成计讨捕“茶寇”的工作,宋孝宗问是谁呢,叶衡说了一个名字,——辛弃疾,一个月之后,一辆马车出了临安城,在如火的骄阳中,烟尘滚滚地向着江西驰去,车里面坐着的是一个身材雄伟,眼光似刀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朝廷新任命的江西提点刑狱,这个提点刑狱是负责一路的刑狱公事,有一点类似我们今天省一级司法机构的长官,在接到这个任命之前辛弃疾离开让他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的滁州,已经有一年多了,原因是他得了一场大病,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回去休养,到淳熙元年的春天,他的身体恢复之后呢就被安排做了江东安抚司的参议官,安抚司在宋代又被称为“帅司”,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省级机构,他是负责一路的军政工作,同时对他所管辖的州郡有监察权,他的长官就是安抚使,而参议官就是安抚官的下属官员,辛弃疾的上级就是当时的江东安抚使就是后来的宰相叶衡,叶衡非常赏识辛弃疾的才干,在这年的11月他被任命为宰相后呢,就向孝宗极力的推荐辛弃疾,说他慷慨有大略,那就是说他志气昂扬,见识远大,辛弃疾也因此再次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见,并且被提拔任命为仓部郎官,这个职务是负责国家粮食的储藏,供应和管理这个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从六品的官阶,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也算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职位,因为叶衡对辛弃疾知根知底,所以就在孝宗为江西讨捕“茶寇”不利而发脾气的时候他就推荐辛弃疾去接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于是一向以将种自命的辛弃疾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那么所谓的茶寇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呢,其实这个茶寇啊,并不是真正的强盗匪徒意义上的寇,它是南宋的那些贩茶的商人们为了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产生的一个武装队伍,茶和盐是南宋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和盐一样茶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禁止私自交易,茶商要向茶家收购茶叶的话,必须首先得到政府的“茶引”,这个茶引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大致相当于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里面购买某一类物资所需要的批条,不过这个批条呢,是要用钱去买的,因为在宋孝宗的时候要准备对金开战,所以在军政方面的财政支出就增加了很多,而这笔支出最终又以赋税的形式转移到了老百姓的身上,仅以茶和盐的交易税为例,临安府在绍兴年间每年的定额是1300万缗,一缗就是一千文钱,这个数字到了乾道六年以后,他就变成了2400万缗,那么这个贩茶的商人他如果要通过茶引的正常途径来买茶叶的话,各种费用加起来,每买100斤或者120斤的茶叶他就要花要花费40缗到50缗的这个价格,这么一个价格对于贩茶的商人来讲,是一个学生的负担,几乎是无利可图了,那么无利可图的生意谁会做,谁又能做的下去呢?那些茶商一合计,官逼民反,你这样的收税法,那就是断了我们的生路,干脆咱税也不交了,硬闯,于是他们就组成了成千上百的人进行武装贩运,碰到检查的关卡,就用武力冲过去,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南宋政府眼中的茶寇,公元1175年的4月,一个叫赖文正的茶商,率领着四百多武装私贩人员,在湖北起义很快就进入到湖南和江西境内,在江西永新县一个叫禾山洞的地方建立了根据地,和政府军周旋。

 

[画外音]南宋政府眼中的茶寇,其时是在苛捐杂税的逼迫下,被断了生路的茶商进行的造反,而赖文正的茶商军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多次以少胜多,把前来围剿的南宋政府军的打的大败,声势越来越大,辛弃疾所要平定的动乱就是要平定以赖文正为首的茶商军,那么辛弃疾会怎样实施他的围剿行动呢?

 

赵晓岚:辛弃疾到了江西以后,立刻叫来当地这些统兵的将领,对他们说你们给我挑选一批精兵,个个要能以一当十,那些统领就答应了,回去后不久就送了一批士兵到辛弃疾这里,辛弃疾一看气坏了,送来的士兵个个都是老弱,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他马上把那些统领叫过来问,那些统领是个个喊冤,说不是不执行命令,实在自己手的士兵都这个样了,稍微强壮一点的,都被这个上司、那个上司借去为私人服务了,南下之后第一次和南宋军队有亲密接触的辛弃疾,这下子终于知道南宋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会这么差了,一个将军带领这样的老弱士兵怎么会不吃败仗呢,那么现在这个时候辛弃疾来到江西,在围剿茶商军的一开始就碰到了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他该怎么办呢?辛弃疾的办法就是颁下重赏,从当地的驻军,民兵还有土豪的武装中招募敢死队员,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他就组织了一支作风剽悍勇猛的的精锐部队,他把这支精兵和熟悉地形的当地的乡兵合在一起,然后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负责守在要害地点,专门就负责跟踪茶商根据地那个进进出出的人员,另外一部分就是负责进攻,就到茶商军隐居的山里面去搜查,追击,虚张声势,但是并不主动出击,等到茶商军疲惫退却之后他又进行尾追,时刻保持一种压力,茶商军的人数本来就不是很多,他们在往广东的运动过程中间,又遭到了当地军队的一次拦击,实力又损失了不少,过去他们之所以敢于跟政府军较量,靠的是什么呢,地形熟悉,老百姓支持,消息灵通,所以打起游击战来是得心应手,而政府军是大规模作战,大部队做战,在山里面根本就无法展开,后勤供应也成问题,现在在辛弃疾这样有守有攻,有虚有实,机动灵活的军事部署下面,茶商军的活动范围是越来越小,最后就支持不住了,辛弃疾从抓来的那些义军的士兵那里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呢,就赶紧派人,趁机就派人到茶商军的军营里面去招降,宣称只要你们投降就放给你们生路,这个茶商军的首领赖文正,眼看已经走投无路,就只好到辛弃疾那里去投降,就这样,这一支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都引起了很大骚动的茶商军的起义,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被辛弃疾彻底平定了。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武汉“战疫”纪事》合集

《红楼十二钗》合集

30首经典电视剧主题曲

曾仕强论三国智慧 合集

《中国历史悬案》合集

《中国诗词大会》合集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合集

纪录片《中国通史》合集

纪录片《河西走廊》合集

纪录片《金城兰州》合集

纪录片《中国将帅》合集

纪录片《解放西藏》合集

纪录片《四大美女》合集

纪录片《契丹王朝》合集

纪录片《千年书法》合集

纪录片《大国崛起》合集

纪录片《中国商人》合集

纪录片《诗词中国》合集

纪录片《茶马古道》合集

纪录片《习仲勋》合集

纪录片《英雄之城》

纪录片《玄奘大师》

纪录片《俺爹俺娘》

纪录片《缅怀杨绛》

纪录片《邓丽君》

纪录片《钟南山》

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路遥》

纪录片《故宫》合集

纪录片《先生》合集

纪录片《敦煌》合集

纪录片《王震》合集

纪录片《路遥》合集

纪录片《家风》合集

纪录片《货币》合集

纪录片《知青》合集

纪录片《强军》合集

纪录片《徐渭》合集

纪录片《美丽中国》合集

纪录片《资本的力量》合集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合集

纪录片《西藏的西藏》合集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合集

纪录片《李鼎铭先生》合集

纪录片《 南怀瑾先生 》合集

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合集

纪录片《中国十大王朝》合集

纪录片《抗美援朝真实档案》

纪录片《十大瓷厂往事》

纪录片《新中国十大元帅、上将授衔》

纪录片《邓小平百万裁军决策内幕》合集

纪录片《苏东坡》合集

百家讲坛《水浒》合集

百家讲坛《苏轼》合集

百家讲坛《武则天》合集

百家讲坛《长恨歌》合集

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合集

百家讲坛《中华孝道》合集

百家讲坛《人间词话》合集

百家讲坛《大隋风云》合集

百家讲坛《贞观之治》合集

百家讲坛《太平公主》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爱情》合集

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合集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

百家讲坛《诗歌话清明》合集

百家讲坛《隋唐英雄志》合集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合集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

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合集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合集

百家讲坛《南唐后主李煜》合集

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合集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合集

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合集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合集

百家讲坛《书香才女李清照》合集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合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合集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合集

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合集

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合集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合集

百家讲坛《侠骨柔情陆游陆放翁》合集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