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百年巨匠 · 梁思成》合集
编者按:
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极具综合性的生动载体,近现代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从一个重要的角度展现了我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艰难历程。
《百年巨匠-建筑篇》将聚焦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杨廷宝四位近现代建筑工程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我们也将在此平台以专栏的形式多角度展现他们不凡的人生历程和卓越的学术造诣,让读者领略巨匠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梁思成(1901-1972),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著有《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他是原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开创者。
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06年梁思成(左)与父亲梁启超、姐、弟合影于日本东京
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期间留影
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荪、林徽因(和一对儿女)、金岳霖
梁思成(后)、莫宗江(前)正在李庄营造学社工作室里工作
梁思成坐在斗拱上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纪念1840年以来在中国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1949年9月30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要在首都北京兴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与梁思成是纪念碑上花圈纹饰的主要参与设计者。他们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变化,以取得建筑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装饰效果。浮雕花圈纹饰十分重要,不仅是纪念碑建筑装饰的组成,也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对英雄的永久纪念。
1955年,林徽因病逝后,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负责林徽因墓的修建施工,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与碑,墓碑上采用的浮雕装饰图案,正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为纪念碑设计的图案。林徽因与她设计的图案永远相伴,长眠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扬州鉴真纪念堂,1973年建成
鉴真纪念堂外的梁思成雕像
鉴真纪念堂
1963年,为纪念鉴真逝世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并在扬州大明寺内建造鉴真纪念堂。周总理点名要梁思成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这是他生前主持的最后一项方案设计。
1973年,纪念堂才全部落成。遗憾的是,就在纪念堂落成的一年前,梁思成离开了人世,没能亲眼看到这座建筑。
2016年,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评选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在北京公布,扬州鉴真纪念堂入选该名录。
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左一)在中南海与科学家
孟昭英(左二)、梁思成(右二)、马大猷(右一)交谈
梁思成建筑奖
为激励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建筑教育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设立梁思成建筑奖,该奖项以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以表彰在建筑界做出重大成绩和卓越贡献的杰出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建筑教育家。
作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先生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也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唐招提寺
一 片 瓦
梁思成在1963年的《唐招提寺会堂和中国唐代建筑》中写道:“在我执笔凝思的时候,一个童年的回忆又突现在我眼前,那可能是明治末年或大正初年的事了,我随同父母到奈良游览,正遇上某佛寺重建大殿。父母曾以一圆的香资,让我在那次修建中的一块瓦上写下了我的名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童年的绵绵心意还同那瓦片一样留在日本。我不知道当年是否到过唐招提寺,但是今天当我纪念鉴真而执笔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回到奈良去了。”
童年时代的一片瓦,仿佛一个预言。
古建筑保护之神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梁思成有一句名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说,“五十年后,会有人后悔的。”
梁思成在美国耶鲁大学授课
失而复得的书稿
1946年,梁思成为筹建清华大学营建系,赴美考察建筑教育。同时,受到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两所大学的讲学邀请。1946年11月,梁思成抵达耶鲁大学,讲授中国艺术和建筑。梁思成带着《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和图片,以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精神,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介绍给国际学术界。在耶鲁大学安顿下来后,他立即请学校把他带来的照片和建筑图制成幻灯片。这些珍贵的幻灯片,后来成了耶鲁大学艺术图书馆前所未有的馆藏。
1947年,梁思成在美国撰写《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期间,为了赶回中国照顾重病中的林徽因,将照片和图稿留在了美国。并在1957年由费蔚梅寄往英国后失踪。1980年,《图像中国建筑史》照片和图稿在失踪了20年之后,回到了林洙手中。同时,手稿在清华找到。
1934年8月,梁思成夫妇与费正清夫妇在一起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如下的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1947年,梁思成(前排右二)在美国担任
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中国顾问时的工作照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文章来源:百年巨匠,若有侵犯,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