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六集:孝的四个层次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孝的四个层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孝子了。但是实际上,那是因为我们是按自己的标准来评判,那我们看中国古人,这个孝的内容有哪些呢?又有哪些层次呢?怎么做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呢?
我们上次讲到,孝就是善事父母。那这样此称得上是善事父母呢?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首先我们看:生,事之以礼。很多人都学过《弟子规》,那么在入则孝部分,有很多关于事之以礼的具体要求。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就是说当父母叫你的名字的时候,你不能待搭不理,装没听见。甚至顶多不耐烦地回答一句说:干嘛了,你没看着我忙着吗?这就是不孝了。当然这个呼,不仅仅是父母呼出来的声音。比如他呼喊你的名字,还有一些心意,是父母没有说出来的,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我们做儿女的,要善体亲心。对于他们没有说出来的呼声,我们也要能够认真体会。那父母希望我们做什么呢?他希望我们做一个善人,做一个圣贤。希望我们能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总之,是希望我们志向远大,学有所成。做一个对国家人民有所贡献的人。这全都是父母的呼声。那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尽心尽力地,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呢?所以,我们能把当下的学业学好,把当下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本分尽到,让父母放心。这都是在回应父母的心声。
当然中国古人说善事父母,还要从以些具体的小事上来表现出来。比如说“冬则温,夏泽清,晨则省,昏则定。”告诉我们冬天的时候,要问问父母,他是不是冷着了,要照顾好父母。夏天的时候,还要问一问父母是不是太热了。早晨的时候,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要去向父母问安。那么这是告诉我们,要时时关爱父母,心里牵挂着父母。当然我们知道,父母时时也牵挂着儿女。那我们去向父母问安,也是希望父母看到我们精神很好,为我们放心。
那么关于善事父母,在《群书治要 礼记 内则》上有这样一段话,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体会一下中国古人,是怎么样去善事父母的。说儿女孝顺父母,应该是鸡刚刚啼叫,就要起来洗脸漱口,梳头戴帽,理好事物,系好帽缨,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带,插上笏板,左右两边还要佩戴用具。到了父母公婆所居住的地方,静气平声询问父母需要什么,然后就恭敬地送上什么,和颜悦色地嘘寒问暖。父母如果有过错,要用心地去劝说,要心平气和,低声劝说。如果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还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待父母关系的时候,再次劝说。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甚至把自己打得头破血流,也不能够厌恶埋怨。还更加地恭敬,更加地孝顺。待父母过世之后,儿女要做善事的时候,想到这个善事,能够为父母留下好的名声,那就一定要实现它。
那我们看《礼记 内则》的这一段记载,什么叫善事父母,它把这些细节全都描写出来了,也就是说你把这些全都做到了,那才是善体亲心,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所以事之以礼,就是在我们生活的的点点滴滴中,都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奉养父母。当然我们现代人看到这一段话,可能觉得太繁琐了。说我们现代人公务繁忙,需要讲速度。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个上面呢?
那么我开始也是有同感,后来遇到了一个朋友,他到日本去留学,结果在回来的时候,娶回了一个日本的太太。他带着这个太太回到家里,就去拜见父母。结果他们家的父母,第二天早晨一起来的时候,就发现这个日本的媳妇,穿着和服,妆也画得很好,就像要去参加正式的宴会一样,装扮一新,怎么样呢?她就跪在了公公婆婆的门外,看到公公婆婆起床了,打开门出来,她马上恭恭敬敬地去顶了一个礼,说:请问爸爸妈妈,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吗?结果这个举动,一下把老两口吓了一跳,他不知道这个儿媳妇出了什么事,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那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这个历史上,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之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礼的要求。所以中国古人的生活特别的雅致。没有看他慌乱的时候,但是这种好的礼,我们没有传下来,被日本人,韩国人继承下来。所以你看,我们自己的礼,我们认为繁琐,但是被外国人继承下来了。对他们的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那么我们再仔细想一想,如果儿女平时都是以这样的礼节,来侍奉父母公婆,每一天都这么样的恭敬,那他还会对着父母公婆大喊大叫吗?他还可能对父母吵架,不满,不奉养,脾气很坏吗?所以这个礼,它确实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当然,我们说这个礼,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而不是它的形式。礼的精神,就是让我们知道,在家庭中的责任、地位和本分。特别是对父母,要从内心表示出恭敬和感恩。那么这是我们要继承的地方。
至于礼的形式,那么在《论语》上说呢,这个礼,也是有损益的,也就是有增加,也有减少。这个礼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么不合适的地方,它就变得简单了。那么有的不合适的地方,它就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是随着社会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前不久,我们曾经到斯里兰卡去访问,那么在访问的过程中,这个导游就告诉我们,他说我们的这个孩子,如果是辈分最小的,年龄最小,那他要早晨早起半个小时,为什么呢?因为他先要去给爷爷奶奶跪拜,问候,告别,然后再给伯伯,叔叔告别,再给父母告别,给哥哥姐姐告别,最后他才去上学了。所以你看,兄友弟恭,长幼有序的这一种传统,在斯里兰卡的生活中,依然延续下来了。
那么从这里我们突然感受到,什么叫做文化的断层。这个文化,在经典中可以看到,比如说在《弟子规》上说:“揖深圆,拜恭敬”。告诉我们人与人见面,要九十度的鞠躬礼。这个在经典中有所描述。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完全看不到了,这就叫文化的断层。
在西方人的眼里,日本人是很有文化的,很有礼貌的。但是中国人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但是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在历史上,日本人的文化,日本人的礼节,全是学中国人的。而且他把这个中国的礼仪保存下来,所以让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在史书上记载,周公有一个儿子叫伯禽,有一次,他和叔叔一起去见周公。结果见了三次,怎么样呢,都被周公给打了出来。伯禽就觉得很奇怪,他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就去问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商子,向他请教。说为什么我去见了父亲三次,都被他给打了出来呢?商子就告诉他,他说:“你到山的南面去看一看,然后再到山的北面去看一看,看完之后,你可能会有所体悟。”伯禽他就去看了,看了之后发现,在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桥树,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梓树。那么这个桥树长得又高又大,头是向上仰着的。而北山的阴面,这个梓树长得又矮又低,头是向下俯着的。他回来就向商子报告。商子说:这个桥木,给我们讲的就是父道。而这个梓树告诉我们,就是为人子应有的态度。结果这个伯禽听了之后,深受启发。结果下一次再去见他父亲的时候,他一进门,就赶紧小步快跑,以示恭敬。一进入室,就赶紧跪在下面,向父亲请安。周公一看,满意了。他很高兴,他说:你这是得到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的指教了。那么从这一段话中告诉我们,身为儿女,对于父母应该有的一种态度,就是恭敬有礼。但是我们现在学了很多,西方的所谓的先进的观念,其实这些观念,仔细想想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说平等,什么是平等呢?好像儿女和父母平起平坐,没有必要讲那么多的礼节,就是平等了。
实际上“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做父亲的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有做儿子的本分。那么这个礼,其实就是按照自然之道让你去做的。那么你按照这个礼的要求去做了,自自然然地就会长幼有序,怎么可能会出现儿女打骂父母,不赡养父母,抛弃父母的现象呢?
所以我们现在学《弟子规》,说“揖深圆,拜恭敬”,给别人鞠一个躬,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不能够接受,说都什么时代了,还来这一套。我们现在是现代社会,要讲平等了。其实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感恩心和恭敬心具足的时候,这个鞠躬,是一件自自然然的事。而且中国古人他看到的,人有一种天生的傲慢之心。这个傲慢之心,怎么表现的呢?我们看即使是一个穷的,没有饭吃的乞丐,他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比如说他在街上坐着,看着来来往往的豪华轿车,他会有什么表现呢?他说: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有两个臭钱嘛。你看已经贫贱到乞丐地位的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那我们想一想,长期做领导,长期做企业家,长期高高在上的领导、学者,又是什么样的表现呢?所以久而久之,这个傲慢之心,是自然而然地就升起来了。所以通过鞠躬,把你最高贵的头给低下去,久而久之折服了自己的傲慢,提起的是自己的感恩。
所以中国这个礼节的设置,它是很有味道的。但是我们现在人没有去体会,还误以为它是吃人的礼教。所以善事父母,首先要从礼上来做到。当然这个礼,更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而且还要用心地体会父母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鞠躬。我们只有能够用心体会了父母的需要,我们才能够知道,周围人真正的需要。
所以善事父母,就是首先要赡养父母之身。就像在《孝经》上所讲到的,说庶人之孝,怎么样做是老百姓的孝道呢?它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对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顺着四时的变化,按着自然的规律来生产、生活,“谨身节用,以养父母。”那什么叫“谨身”呢?“谨身”就是身不为非。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法度,不做为非作歹的事,不做触犯礼法的事。“节用”就是自己即使很富裕了,也不能够太奢汰。不要过分地追求奢侈浪费的生活。这样才能够奉养好父母,让父母安心,这是一个一般百姓的尽孝方式。
当然养父母,除了让父母衣食无忧,经济上有保障之外,还要做到养父母之心。在孔老夫子的时候,有一个弟子问他什么是孝,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这个养,古代念为yang。为什么呢?赡养父母和养犬马是不一样的,所以他的读音也不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说:现在的人认为赡养父母,但是对于狗马而言,也同样能够以它们的体力供养主人。如果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呢?当然,这个话也有人解释为:人也会喂养禽兽,如果人不尊敬父母,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犬马区别开来呢?但是从文法上看呢,还是前一种解释更加地符合文法。当然这两种解释,都强调养父母 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来,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所以要养父母之心,而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你的父母,仅仅为你的疾病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担忧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比如说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功课不好会让父母担忧,这就是不孝了。上了初中,开始上网吧打游戏,不好好学习,耽误了功课,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到了高中,每一天交际了很多不好的朋友,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等你走上了工作岗位,工作不认真负责,不珍惜工作的机会,一不高兴自己就辞职了,这样的儿子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更何况那些啃老族,还要和父母要钱消费,让父母担忧,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上的负担呢。而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东窗事发,把他给抓起来了,这还是不孝。所以我们从这里就看到,一个真正的孝子,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这个孝子,第一是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不会忘恩负义,见利忘义。那么其次也是因为这个孝子,他在德行上几乎没有欠缺。他的父母对他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非常地放心。这才是养父母之心。
那么很多人说:你讲这个孝有什么用啊,你看,某某高官他也是一个孝子,他对父母挺好的。但是他不同样地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了嘛?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做到了,每说一句话,不敢忘记父母,这样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不让父母蒙羞,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他怎么敢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呢?一旦自己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东窗事发,被关进监狱,他的父母家人,都会跟着他蒙羞。所以《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它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孝子,他确实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关于养父母之心,孔老夫子还说了一段话,他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了。有事情儿女去代劳,有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了吗?当然这两句话一般人还做不到,而孔老夫子的意思是,你做到了这,还远远不是孝。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在《礼记》上又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恶,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而且愉色婉容。他的面容很柔和,说话的声音很温柔,这才是对父母有深爱的表现。那么这才是养父母之心。
除了养父母之心之外呢,还要养父母之志。这个志是志气的志。我们知道,父母培养了儿女一次,千辛万苦,并不仅仅是希望他在父母的面前端茶倒水,而是希望这个儿女能够成才,能够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有所贡献。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个孩子能够立身行道,自己的身修得很好,为人处世处处走在道上,人们一提到他,都非常地佩服,非常地尊敬。这个也会让父母感觉到很安慰。说起他来,也觉得自己的辛劳没有白费,甚至他所做所为,能够给后世人带来功绩。让后代的人,一提起他,都非常地尊敬,非常地称叹。那么因此,也会感恩他的父母,为国家民族培养了这样一个有贡献的人。这个就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个孝才尽完美了。
那么我们看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您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文章,也反省一下自己的孝是不是尽得圆满了。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在吃饭的时候,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他们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且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您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那么这个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它也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工作的忙碌,忘记了去关心那已经白发苍苍,需要我们儿女关爱的父母了。那么当然呢,孝敬父母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特别是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要委婉地劝谏。所以《弟子规》上也说:“亲有过,谏使更。”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是:怡吾色,柔吾声。因为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做不义的事情,这个就是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这反而不是孝道了。所以还要养父母之慧,智慧的慧。
所以孝这四个层次,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全都做到了。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
所以我们用这一个标准来反省一下自己,才知道自己在行孝方面,确实欠缺得很多很多。那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