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第二十三集: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名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优秀的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失败的孩子都是惯出来的。《三字经》又曰,“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善教的父母,也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教子故事。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籍经典所载所论,启发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将孩子养成利家利国的栋梁之材。敬请收看本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讲《至要莫如教子》。上一段呢,我们讲了夫妻和睦相处,那我们现在呢看一看,父慈子孝。这个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孝敬父母,才能够把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处理好。那么中国古人呢特别重视对儿女的教育。你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是现在还要用家规教育孩子的人有多少呢?所以孩子教育不好是有原因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重视对儿女的教育。
我们看在《群书治要·汉书》上呢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这句话说得很好,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夏朝的天子传承传承了十几世,殷商的天子呢传承了二十多世,周朝的天子传承了三十多世,但是到了秦朝,天子传承到第二世就灭亡了。人性本来都相差不大,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有道而能长久,而秦朝的君主无道却突然灭亡呢?什么缘故呢?那就是教育继承人的方式不一样了,重视程度不一样了。
那么古人是怎样教育后继的继承人呢?怎么在上面呢就描写了一段,它说古代的君王,这个太子刚一出生,就要用礼来教育他。那么在出生之后,更要用礼来引导,它怎么引导的呢?让这个成年男子背着他,由专门负责礼的官员,穿好端服,戴好礼帽,带着太子拜天,行祭天之礼。这目的是培养起他的恭敬之心、畏惧之心。在路过宫门的时候,要把太子从背上放下来,目的是为了表示恭敬。在路过宗庙的时候,这个宗庙呢都是贡献着祖先的牌位,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要恭敬地小步快行,这是做孝子的行为规范。所以你看古人为什么有恭敬心呢?这个恭敬心的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从婴孩开始,对太子的教导就已经开始了。
那下面呢又讲了一个周成王的例子,从前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请了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作他的太傅,太公,也就是姜太公,做他的太师。这都是全国最有道德、最有学问的人,来担任太子的老师。那什么是“太保”呢?保,保其身体,就是要保护太子的身体,让他饮食起居都符合自然规律,讲究养生之道。这还不算,还要让他行为中规中矩,都有威仪。傅,傅之德义,这个太傅的责任呢就是教导他的德义,培养其他高尚的道德素质。师,导之教训,这个太师呢就给他一个种各样的训诲和教导。这个呢,是三公的职责。
除了设立三公还要为成王设置“三少”,那就是少师、少傅、少保,那么这“三少”是干什么的呢?他们日常起居都和太子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负责把太傅、太师、太保所教导(太子)的事情表演落实在生活之中,让太子看到、学到。
所以从孩提懂事的时候,三公、三少要为他讲授孝仁礼义的道理,要用这些呢引导他把他们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还要让他远离恶人,不能够让他看到丑恶的行为。这还不算,还要挑选天下品行端正的人,比如说孝敬父母的、尊敬师长的、博闻多识的、传道有方的人来辅佐、保护太子,让太子和这样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太子一出生下来,他所看的就是正事,所听的就是正言,所走的当然是正道,前后左右也都是正派的人,这样呢太子平日就习惯了和正派的人在一起生活起居,他的行为不可能不端正。
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所养成的品德就如同是天性一样,养成的习惯呢就如同自己本来的本性,自然而然。那么从这里呢,我们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君主多么重视后继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中国人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教育,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还有全民崇尚的“君子”风范等,皆因教育而相传至今。其中以父母为传授主体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在礼仪、伦理、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启蒙功不可没。刘余莉教授通过《群书治要·汉书》等古籍上记载的古代帝王家庭,对其后代尤其是太子、储君实施的严谨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告诉我们,望子做国家栋梁成龙腾达,盼子学君子之风行圣贤之道,是普天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为人父母者共同的愿望。太子和储君是未来的天子,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光明大道,因此家教之严的确叹为观止。那么寻常百姓的家庭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敬请继续收看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
那么一般家庭呢,他对后代子孙的教育,虽然没有这样重视,但是呢也非常重视对儿女的教导。而我们现在社会之所以出现富不过三代、富不过两代,甚至富不过当代的现象,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引导。所以我们讲父母慈爱儿女这个“慈”,并不是他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护呢?就是要把祖宗的德行、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以及他们的人生经验、创业的教训都传给子孙,让他们有好的品质、好的德行、好的家风家道,这样呢家业才能够代代承传。
那么在这些方面古人也给我们总结出了很多教子的格言,比如说,“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那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呢如果多读一读圣贤书,在教子方面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首先我们看,“孝悌为传家之本”,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被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呢?就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是“爱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试问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儿女呢?但是爱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教导他,反而是一味的满足他的欲望,结果恰恰是把孩子给害了。所以慈爱和溺爱是有区别的,我们看“溺爱”的“溺”,它写作一个三点水加一个弱字。什么意思嘛呢?就是你看,你把这个孩子爱得已经能力、身体都很差了,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上学一个书包还有保姆来代理。
那我们看古人是怎么样来对待这个事情的呢,我们学过《孟子》,《孟子》上有一句话,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要让他得到各种各样的锻炼,要让他的身体得到锻炼,心智得到磨练,面对什么样的境况都能够坦然处之。而现在的孩子呢被父母娇惯、溺爱的结果,就是他的身体很弱,能力也很弱,这就叫“爱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
“勤俭为持家之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勤俭的习惯。因为我们讲了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成由勤俭败由奢”,家资万贯也需要有好的儿孙来能够保持,如果他那有奢侈浪费的习惯,那万贯家财也会很快地被败散掉。
“谨慎为保家之本”,虽然家里很富裕,地位很高贵,但是为人处事还是要很恭敬、很谨慎,这样才能够长久地保持住富贵而不丧失。所以《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然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没有骄慢的表现,那么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被颠覆的危险。虽然自己很富裕,但是还遵守法度很节俭,不会背离礼法,这样的话呢虽然很富有,也不会有败落的危险。那么这样呢才能够常守富贵,才能够使富贵长久地保持不失。
那我们看了这句话呢,再想一想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教育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呢?因为没有在学习圣贤经典,中国人说“家和万事兴,和顺为齐家之本”,你看这个家族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他们家庭成员能不能够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我们看一个单位能不能够兴盛,有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看什么呢?就是看这个单位里边每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助人为乐、团结互助。
“诗书为齐家之本”,中国人有句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古代说没有问题,现在说有了一些问题,一些流弊。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所读之书全是圣贤之书,所以是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因为圣贤书教导我们天道、人道的规律。那你读的圣贤书有什么好处呢?贵在明理。所以为什么读书人特别受尊重呢?因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但是现在的人所读之书不再是圣贤之书了,结果呢学了很多的知识、技能,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呢还越瞧不起父母、老师,这就偏离了正道。
那么我们从这里能看到了古人他的很多教诲,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教育儿女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启发。
在古代平常百姓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虽说没有帝王家庭那么严谨而系统,但为人父母者也深知“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的道理。刘余莉教授通过解读“五本”教子格言的要义告诉我们,礼仪、伦理、道德和习惯,比读书写文章、科举中状元、当官吃俸禄更为重要。因此古代为人父母者,总是下足功夫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孝悌的爱心、勤俭的作风、谨慎的言行、和顺之性情和读书之良好习惯。刘教授因此认为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慈爱。《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正在播出。
古人说,“惯子如杀子”,什么意思呢?你看你养了儿子但是不教育他,结果他长大了,这个驴脾气不好,经常顶撞父母,不尊敬父母,“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这个女儿只会吃喝玩乐,享受,不知道自己的本分,到了婆婆家里不知道孝敬公婆,不知道助夫成德,也不知道教育儿女。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儿女教育出现问题,特别是儿女都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很浓重,成个小公主、小皇帝,不知道孝敬、感恩父母,根本原因在哪里?其实就是失去了良好的家教。
那我们看《德育古鉴》呢,它分析了不孝父母的主要原因,就是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那么它分析了七个具体的原因,第一就是娇宠。因为儿女受到父母的怜爱太多了,所以经常父母是顺着孩子的性子,事事让儿女占先,做事首先考虑到儿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儿女的心,所以而久之呢培养了孩子很任性的习惯。
有些人那学了《弟子规》之后,看到上面有一句话,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结果回到家里呢,他就开始力行,改变了以前的饮食习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而在夹起菜来的时候,没有再首先夹给孩子,而是首先夹给了谁呢?夹给了自己的父母。结果第一次的时候,这个小孩看了之后,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可能大家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孩儿就急得跳了起来,非常生气的说,“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你看他以前已经习惯于大家都照顾他了,都让他先吃,结果现在呢他是最后一个了,他就忍受不了。所以这个是不能够孝顺父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习惯,如果一个人语言粗俗,对父母不礼貌已经习惯了,他就敢说一些违逆父母的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照顾已经习惯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对待儿女都是习惯于把好东西先留给儿女吃,久而久之,儿女就习以为常了,儿女就不再能够体会到父母吃的是什么,吃得是不是习惯了。父母经常拖着重病去做家务事,结果久而久之,儿女也习以为常,就不再关心父母的痛痒了。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乐纵。有的人对朋友特别地讲义气,他为朋友两肋插刀,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而且还非常的慷慨大方。但是对于父母呢,“双老而味薄”,厚薄的薄,对父母,出去请一顿饭都觉得囊中羞涩,不愿意花那么多的钱,觉得浪费。对待自己喜欢的人,他很幽默,想方设法的说一些话讨他们的欢心。但是对父母的时候,却默默无言呆若木鸡、无话可说。还有一些人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呢,认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学了传统文化,境界高了,也不愿意再和父母兄弟去相处了。
第四点就是忘恩记仇。这个恩义情义,如果时间长了的话,人就容易忘记。别人对我们有恩,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人之常情就是啊人们对我们有恩,但是时间一长就淡忘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冤仇积累得多了,每想起一遍就把自己气得一遍,累积起来,这个怨仇越结越深,久久不能释怀。
有一个故事呢讲得很好,说有一个小姑娘在家里和父母吵了一顿架,结果她一任性,很生气就离家出走了,身上也没有带多少钱,肚子越来越饿,还是大冷天。她走到了一个包子铺面前,但是呢又没有钱。就在这个时候啊老板娘看到了,她说,你过来,我给你煮一碗面,不需要你付钱,免费的。结果这个孩子吃了这碗面,顿时觉得暖呵呵的,也不那么饿了,对这个老板娘非常地感恩。这个老板娘非常的慈悲,也非常地有智慧,她就提醒这个女孩说,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你想一想,从小到大,不知道你的父母亲为你端过多少碗饭,为你洗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事儿,那你知不知道对她感恩戴德呢?而我仅仅给你端过一碗饭,你就这样地感恩,这样做是不是分不清哪个轻哪个重呢?这个女孩一听,她非常地惭愧,赶紧就往回跑。结果她跑到她家巷子的时候,看到她的母亲在焦急地四处张望,逢人就打听,有没有看到我的孩子呀?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她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所以你看呢,对于一饭之德我们都经常能够记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我们的父母,每一天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得久了,我们还嫌她做得太多了,给得太少了,味道太咸了,口味太轻了等等。所以你看一时感恩人家救济你一次,帮助你一次,你对他感恩戴德。如果人常常地帮助你呢,你反而就忘记了感恩戴德,反而呢认为这是正常的,还经常挑剔人家帮助得不周到,那更何况是对父母兄长呢。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以亲爱为故常”,认为父母这样亲爱我,照顾我,处处体会我的需要,为我付出,给我拿钱花,这都是应该的。所以有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担心,为我们考虑得周到,我们还嫌他多事,违背了我们的意愿。父母教诲我们,我们还对他的用词挑来挑去。有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保护儿女,但是做儿女的还不知道报恩,也都习以为常。所以对父母勉强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因为不理解,还对父母怒目相向,对父母发脾气,对于父母的大恩大德,在眼前的我们尚且不认识,更何况能够想到父母的胎养之劳,哺乳之苦,十月怀胎,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哺育之恩呢。我们怎么可能想得到呢。所以这就是忘恩记怨所导致的。
《三字经》有言曰“养不教,父之过”。在民间还有“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之类的俗语。刘余莉教授认为,为人父母者,生养孩子而不教他们礼仪、伦理、德行和圣贤之道就是惯。过分顺着孩子溺爱孩子,不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气更是惯。而古人说说“惯子如杀子”,最终害了孩子,父母也享受不到孩子的孝敬感恩。刘教授又根据古籍《德育古鉴》,从娇宠溺爱、不良习气、乐纵和忘恩记仇四个方面分析了孩子不孝父母的原因,深刻证明了“养不教,父之过”和“惯子如杀子”的道理。不仅如此,刘教授认为,如果不教好孩子,还会产生三个更加惊骇的不孝顺父母的原因,那么这三个更加惊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敬请继续收看《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
第五个原因,就是私财,也就是我们把财产看得太重了。财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认为是自己所有的了,而在父母的手里还认为应该给儿女才对。在财钱俱足的时候就忘记了回家探望父母,只有在钱财匮乏的时候,才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钱财。而求钱财求不到的时候就怨恨父母,父母亲不能够赡养自己,需要儿女赡养的时候,我们就更加地厌恶父母。所以我们看呢在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说一个父亲孤苦伶仃地把这个独生子养大了,但是这个父子却为了钱财吵上了法庭,形同陌路。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个身到底是谁生养的?谁哺育的?既然这个身都是父母给的,父母哺育的,那么这个财又是谁的财呢?所以不能够因为财产再和父母起纷争,
第六个原因,就是因为恋妻子。这个“妻子”在古人那里是讲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自己挣了钱买了好吃的,用来让妻子儿女高兴。有了空闲的时间能够去休假的时候,就带着儿女出去度假。但是这样一来呢,和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更没有想着去讨父母的欢心。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呢说得很有味道,“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不想一想,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可我又是谁的儿子呢。自己也是父母所生养的儿子,也应该去孝养父母才对。“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父母亲把我当成儿子,这样地对我倍加关爱,但是我却不能够照顾父母、赡养父母,那我又怎么能够依赖儿女来赡养我、照顾我、回报我呢?对待妻子、儿女,当然呢,要应该给他们很好地照顾,但是不能够因为照顾儿女、妻子,就忘记了去孝敬父母。
第七个原因就是争妒。父母生的孩子有很多,父母对于儿女的关爱和照顾,其实都是平等的。父母对于儿子其实没有私爱,但是儿女对于父母却有顺有逆,所以父母对儿女呢,他们所表现的爱也是不一样的。那些顺着父母的,父母对他们的爱就多一些,违逆父母的,父母对他们的爱就少一些,这也是正常的事。一个人如果失爱于父母,不为父母所宠爱,那么在这个时候呢,不要一味地去怨恨父母,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为什么父母对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好?而对我就没有那么好,其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之后呢,你就发现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看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宠爱,就恨得咬牙切齿,生起了怒气,那让父母知道了呢就会更加地生气。这是因为嫉妒兄弟姐妹被父母所偏爱,所以才不能够孝敬父母。
上一节,刘余莉教授仍然根据古籍《德育古鉴》,围绕孩子不孝敬父母继续展开了分析,最后三个不孝敬父母的原因是贪财如命,眼里心里只有钱财没有父母,娶了媳妇忘了娘,心里眼里只有妻子儿女,没有父母,儿女争妒,不孝敬父母而斤斤计较于父母的偏心、偏爱,并因此怨恨父母。这三点不但是不孝敬父母最严重的三个原因,而且是败家之道。刘教授联系古今精辟分析了“生子养子不教子”的所有危害。并由此告诫天下父母,既为人父母,至要莫如教子。《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正在播出。
那么以上这几种情况,是为人儿女的应该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的。古人提醒我们,“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这句话说得很好,不要因为父母亲心地仁慈,不和我们计较,我们就可以自己宽恕自己。“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不要因为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多儿女都不赡养父母了,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而我还能赡养父母,照顾父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认为我做得比别人更好了。其实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我们看一看古人这些孝道的故事,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孝。
那我们现在说你这个年轻人真是不孝敬,他不知道惭愧,他不知道,他还跟你辩论,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呢,我很孝敬,他认为自己是个孝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他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是不是孝的。所以我们下一次课呢还会讲啊这个父母的恩德,还要讲怎么样教育儿女,那我们现在呢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古人云,“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生子养子必须教子,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教子绝非易事,如果不得方不得法仍枉然,那么教子应该从何入手呢?《礼记·学记》曰,“教也着,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德行增长。明国高僧印光大师认为,教子为太平天下之根本。“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教育孩子要德教为先,以身作则,如此才能为孩子将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好坚实的基础。敬请收看下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4集,教子之方。(文字稿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纪录片《中国艺术》合集 纪录片《中国高铁》合集 纪录片《中国春节》合集 纪录片《中国医生》合集 纪录片《中华文明》合集 纪录片《中华文明》合集
纪录片《银发汹涌》合集
纪录片《超级工程》合集
纪录片《大太平洋》合集
纪录片《大儒朱熹》合集
纪录片《守望家风》合集
纪录片《隐秘王国》合集 纪录片《八王之乱》合集
纪录片《华为是谁》合集 纪录片《百年巨匠》合集 纪录片《民国先生》合集
纪录片《千秋史话》合集
纪录片《大河之北》合集 纪录片《天下徽商》合集
纪录片《安康安康》合集
纪录片《帝都咸阳》合集 纪录片《努尔哈赤》合集
纪录片《汉水汉中》合集
纪录片《延安时代》合集
纪录片《黄帝内经》合集 纪录片《西湖情韵》合集 纪录片《记住乡愁》合集 纪录片《金沙迷雾》合集 纪录片《六祖慧能》合集 纪录片《为了和平》合集
纪录片《台北故宫》合集
纪录片《竹林七贤》合集 纪录片《诗画江南》合集 纪录片《商於古道》合集
纪录片《天下客家》合集
纪录片《史说汉字》合集 纪录片《江南味道》合集 纪录片《寻味顺德》合集 纪录片《问道楼观》合集
纪录片《西泠印社》合集 纪录片《留美幼童》合集
纪录片《动物王朝》合集
纪录片《功夫少林》合集 纪录片《大唐帝陵》合集 纪录片《大唐帝陵》合集 纪录片《西汉帝陵》合集 纪录片《西南联大》合集
纪录片《法医宋慈》合集
纪录片《案藏玄机》合集 纪录片《汉水汉中》合集
纪录片《守望循化》合集
纪录片《苏园六纪》合集
纪录片《大美青海》合集
纪录片《文艺复兴》合集
纪录片《大足石刻》合集 纪录片《再说长江》合集
纪录片《帝都泱泱》合集
纪录片《天地洛阳》合集 纪录片《史说汉字》合集 纪录片《故宫100》合集
纪录片《西安2020》合集 纪录片《西安2020》合集
纪录片《宋之韵》合集
纪录片《唐之韵》合集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合集
蒋勋美学《美的觉醒》合集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