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与最可怕的人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民子弟兵就有了另一个称呼:最可爱的人!这源自当代作家魏巍从抗美援朝前线采写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因选入中国中学课本,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魏巍与《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0年底,魏巍刚调到总政,就被上级派到朝鲜,去调查美军战俘的思想动态。这些美军战俘有的是二战老兵,有的是新兵,有的厌战,有的好战,有的消极,有的反动,但有一个高度一致的认识,那就是志愿军是他们遇到的最难对付的对手。
调查结束后,魏巍没有立即回国,而是上了前线。在那里,他亲身感受到美军的狂轰滥炸,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英勇无畏。他的足迹踏过鲜血浸透的泥土、炮弹犁过的阵地,前后共采访了20多个真实的战例。回国后,反复筛选出三个事例,一气呵成《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上首发,一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共鸣。指导员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老总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直接推开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随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被选入了中国教科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必读文章。北京各大学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人民日报》编辑部请他去座谈……令人不解的是,2001年之后,这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编委觉得它不合时宜了呢?
其实在被彻底删除前,《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已经被多次删改了。90年代的课本里,就把文章中“当你给孩子的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在散步的时候,你感觉到很幸福”两句删除,理由是这个抒情过于生硬,缺乏文学艺术高度。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整篇文章删除的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这是一篇煽情之作。文章过于直白,没有值得学习的价值,不类似于小说、不类似于诗词,用最简单的文字描述最残酷的事实,从作风、修辞上都无可取之处;
二是文章“渲染战争”。过度渲染战争的血腥、人类互相杀戮的残酷。这会刺激着青少年幼稚的心灵,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会增加孩子们的暴力思想;
三是观点“陈旧过时”。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文中描写的英雄人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新时代,中国要融入世界、和谐为本、和平发展,再给孩子们灌输陈旧过时的革命英雄主义,不利于他们心智发展。
背景分析
20年前,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准备全面融入世界,中小学课本中大量删除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课文,大量采用西方课文,无论是童话故事,还是英雄传说,大都变成了西方国家的作品。慢慢的,我们的影视作品充满了许多小鲜肉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把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换来的胜利看成是一种娱乐在表演。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让青少年看战争中的血腥和敌我双方惨烈杀戮的场面,不应该用这些战争中的真实场景去刺激我们的后代,让他们继续生活在安逸的象牙塔里读书生活。
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无论怎么粉饰,也摆脱不了血腥场面。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是刺刀见红,是以命相搏,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存亡的惨烈搏杀。害怕吓哭中小学生,对国家、民族曾经遭受过的蹂躏只字不提,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个人喜好就随意删减红色文章,不是蠢就是坏。
中国仍然处在一个内忧外患、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祖国领土还没有实现统一,西方列强时刻都在图谋绞杀我们的国家,时刻都在图谋掠夺我们的财富、时刻都在图谋猎杀我们的人民,没有钢铁般意志、没有马革裹尸的牺牲精神、没有血性和灵魂、如何去守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发展成果?
时代总是发展,但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有义务去铭记,铭记那些疼痛,铭记那些伤感,铭记牺牲的尸骸。画毒教材的人可怕,编毒教材的人更可怕。许多学生并不了解“谁是最可爱的人”,也不清楚我们在朝鲜战争是如何和17个国家的联军达成平手的……好在《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隔二十年,重新又回归统编的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2021年3月七下新增课文)。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重读20年后回归教材的经典,您又有什么感受呢?
往期文章:
用好“北大仓”,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