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成功,可以被我们复制吗?
2022年诺贝尔奖尘埃落定,各类奖项先后颁布。诺贝尔奖被认为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奖项,它的设立激励了无数有志之士投身科研探索真理,为人类文明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现已成为学术界个人的最高荣誉。
诺贝尔全名,阿尔佛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他是一名瑞典的化学家,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炸药」(Dynamite)。因为发明了用途广泛的炸药,让诺贝尔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然而某一天一张报纸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888年,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格•诺贝尔(Ludvig Nobel)不幸去世,一家法国报误以为是他去世,就刊登了消息,并且称诺贝尔为「因发明杀死更多人的方法而发财的人」。诺贝尔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十分痛苦,想做点什么。这促使他在遗嘱里注明,要用自己的大部分财产作为基金,设立一个奖项,用来奖励那些为人类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们,这就是诺贝尔奖。
1896年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留下3158.72万瑞典克朗(今天约合17.94亿瑞典克朗)用于诺贝尔奖的发放。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每年的诺贝尔奖一共分为五份,这些奖项分别被称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了一项「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即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发不完,你信吗?
诺贝尔奖是由1900年成立的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诺贝尔基金会将基金分作两部分,大头用作“奖金基金”(约2800万克朗);小头用来设立“建筑物基金”和“组织基金”,分别用来支付行政大楼和每年举行授奖仪式使用的大厅租金,以及五个诺贝尔学会的组织费用。
颁奖加上运营费用,资产消耗了一百多年,2019年底诺贝尔基金会居然还有市值49亿瑞典克朗的投资资本,相比成立时资产增值了100多倍,诺贝尔基金会是怎么变戏法,让资产越用越多的呢?
1901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相当于当时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折合成今天的872.25万瑞典克朗。然而,这笔钱可谓“出道即巅峰”。从第二年开始,诺奖逐年缩水。基金会也没法子,因为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说明,遗产要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战争、加税,基金会管的钱越来越少,在1923年诺奖一度缩水至114935克朗。
转折点出现在1953年,当年有免除税等利好,基金会还被瑞典政府批准允许自由地投资股市和不动产领域、债券和有抵押贷款,投资策略从保守转向积极。虽说及时的扭转投资理念,让诺奖不仅远离破产,还狠赚了一笔。
天有不测风云,在完美避开瑞典1985年的不动产税提升和1990年的经济危机之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终于还是让诺奖的投资损失惨重,丢掉了237万美元。基金会不得不扎心提出,从2012年起,诺奖整体下调20%。基金会预估,想跑赢通胀,起码要达到3.5%的年化收益率,才可覆盖诺奖未来的开销。好在到2020年,诺贝尔奖又提升到1000万瑞典克朗的水平(说明这几年基金会收益还可以)。
诺贝尔奖评选流程?
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是不同的,遵循诺贝尔的遗嘱。遗嘱原文关于颁发机构,是这样描述的:“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每个奖项提名人要求不同,比如化学奖,就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的大学和技术研究所以及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化学科学常任教授等(北欧学术机构在评选体系中占据很大优势)。
评委并不具有直接最终选择权。比如生理与医学奖,瑞典的卡罗琳学院下面有个诺贝尔会议(Nobel Assembly),大概50人的规模。里面先出5个人负责前期的提名和筛选工作,再把名单拿到诺贝尔会议,开会讨论和投票产生获得多数票的最终获奖者。
在诺贝尔奖中,最为公正和含金量高的当属:自然科学类的奖项: 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含金量居中,而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的含金量历来为全世界所质疑。文学奖和和平奖评委组成就有问题,主要面向白种人和极少数符合白种人立场,主观性太强,这就造成历史上大量文学巨匠都与诺奖无缘,诺贝尔和平奖犹如一个扭曲的综艺节目,成为西方标榜伪民主和人权的卖家秀。
美国是当之无愧的诺奖专业户。截至2021年,美国有399人,英国136人,德国111人获奖。二战之前,几乎每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都出生在欧洲,并在欧洲完成为他们赢得大奖的工作。美国的优势在二战后才显现出来,这也不奇怪,毕竟美国的资金和条件更利于科学研究。
为防止同业竞争和相关内部腐败,诺奖有提名保密50年的规定,也就是2022年可以看到1972年以前的诺奖被提名者。细数一下中国的诺贝尔奖“密接”。
外国国籍的华裔:
丁肇中·物理学奖;李远哲·化学奖;朱棣文·物理学奖;崔琦·物理学奖;钱永健·化学奖;高琨·物理学奖
中国公民获得诺贝尔奖(中华民国的公民):
李政道·物理学奖;杨振宁·物理学奖(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新中国的公民获得诺贝尔奖:
有,但当事人不承认(高行健·文学奖,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
有,但是我们不承认(某喇嘛·和平奖)
正常点的诺贝尔奖得主:
一个是莫言·文学奖,一个是屠呦呦·生理学或医学奖
总的来说,诺奖还算公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具体体现。按诺贝尔遗嘱中规定的遗赠规则,奖项应授予“在前一年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但实际诺奖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要想活着领奖并不容易。官方统计,通常自技术或理论提出之后18年左右才会获奖。中国诺贝尔奖项得奖偏少,大致反映出的是我们上世纪80、90年代科技发展水平。
有没有该获得,却一辈子未获得诺贝尔奖的?
艾弗里——遗传物质的发现者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与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非蛋白质。
史蒂芬·霍金——黑洞命运的理论
霍金关于黑洞的研究,被纳入理论物理学。该理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结合,促进了信息论的发展进步。霍金辐射的理论基础是存在的,但未经实验或者观测验证的理论模型,诺奖委员会当然就不会给霍金颁奖。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不只是一张组织结构图而已,它揭示了一切物质中质子、中子和原子的排列顺序,甚至预测了它们的性质。这种惊天动地的发现却没能获得科学界的最高奖项,简直不可思议。门捷列夫1905年和1906年,他都被提名诺贝尔奖,却没能获奖,因为一名评委认为他的成果太老了,也太出名了。
薇拉·鲁宾和肯特·福特——暗物质
20世纪70年代,发现星系边缘的恒星与星系中心附近的恒星的运动速度是一样的。除非有某些看不见的东西产生了引力,将星系控制在一起。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暗物质——这种神秘的物质占据了宇宙质量的90%。它不发光,也不反射光线,也不会与其它常规物质发生反应。正是由于这种神秘而狡猾的特性,暗物质粒子本身依然是谜。现在科学家们还无法确定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当时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也一样。
和诺贝尔奖齐名的行业奖项
菲尔兹奖
像奥运会和世界杯一样,数学界最负盛名的菲尔兹奖项也是每四年颁发一次,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名字命名,被称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它只授予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虽然只有一万多美元,但却被认为是年轻数学家的最高荣誉。
图灵奖
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其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英国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 Turing)。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克拉福德奖
是已故人工肾脏发明者、瑞典大工业家霍尔格·克拉福德与其妻子安娜-格蕾塔·克拉福德于1980年捐款设立的。一年颁发一次,奖金约25万美元。授奖学科包括数学、地球科学、天文学和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但每年只奖励其中一个学科的杰出成就。
沃尔夫奖
1976年在以色列创立,奖金十万美元。主要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学科领域覆盖农业、化学、数学、医学、物理领域,以及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其中以沃尔夫数学奖影响最大。
阿贝尔奖
1899年当挪威数学家索福斯.李得知诺贝尔奖中不包括数学奖时,提出设立阿贝尔奖。2001年为了纪念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挪威政府才正式设立了该奖,阿贝尔奖每年3月进行颁奖,奖金与诺贝尔奖相当,2019年的阿贝尔奖奖金达到七十万美元。
邵逸夫奖
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突破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性别和宗教信仰。
由邵逸夫奖基金会管理及执行,目前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每个奖项包括证书、金牌及一百二十万美元奖金。这个奖是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奖金额比较大,奖项合理(如能加入化学奖就更好了),有助于提高东方在科学界的影响力。
中国科学前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是蒸汽机,理论是热力学。理论和技术几乎不分先后,同时成长。
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是电气工程,理论是电学磁学。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理论),1866年,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实用发电机(技术)。1865年,麦克斯韦统一电磁学(理论),1895年,马可尼进行首次无线电通信(技术)。理论和技术隔了30年。
第三次工业革命,代表技术是计算机,理论是量子力学。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1956年,人类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中间隔了50年。
第四次工业革命,没有力挽狂澜的标志性技术,原子能、新材料、航天、纳米、生物、人工智能很杂,但理论没啥大的突破,技术没大的创新。
从最近的诺贝尔化学奖看,基因编辑、酶的定向演化、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结构测定、DNA修复的细胞机制……化学奖一多半被生物学霸占,这说明生物学在沿着化学的方向奔跑。
普通力学变化不大,机器设备想山寨也不困难。中国凭借旺盛的工业化需求,催生出各种应用技术,甭管山寨还是原创,总之建立了齐全的工业体系。日本德国瑞士等国没啥基础理论可贡献的,就退守到材料学里面。
机床,主轴和轴承摩擦产生的热变形、刀具的磨损,都会带来加工误差,这些问题依赖材料的提升;液压系统,密封圈不给力,液压油容易泄露。液压油不给力,热胀冷缩影响精度,这显然是材料的问题;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结构设计,还是材料的问题。螺栓,高温高压腐蚀性的极端环境,没几家扛得住,还是材料的问题。有商业价值的,欧美还领先我们前面。在军事价值、科研价值较高的材料领域,我们只要肯烧钱,并不落后。
得益于近几年大量烧钱,中国生物学很快还上历史欠债。1965年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人类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活性的蛋白质,妥妥诺贝尔级的发现。医药学西方砸钱多,我们的差距甚大。中药之所以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找不到证明哪种成分在起作用以及具体作用过程,但未来提升的空间很大。现代医学只知道某种物质有效,但完全靠着烧钱和不断病理实验拼凑出来,提升的空间有限。
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的15%,每年还有两三个点的增长,投入最多,产出也最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研究并不是紧迫的事情,工业化才是王道。中国应用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甩开了基础科学,科学大旗之前主要是美帝在扛,科学人才也都往那跑,未来可能就不同了。
因为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常年维持在5%左右,2019年猛增22.5%,首次突破6%,2020年预计8%,2025年目标15%。届时,中国研发总投入会超过美国。当东方智慧和科学思想擦出火花,早晚西边不亮东边亮。
科学奖叫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培养科研的氛围和耐心。培养科学人才就像培育森林系统,要有小草,有灌木,有虫有鸟,那样肥沃的土壤才能孕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你永远无法指望从沙漠或者草原上能冒出大树。相信科学,是不会错的!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