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如何育新机开新局|参阅第7期
编辑|武雯婧、申志莹
图源|人民日报
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东北这片黑土地,从中国革命与建设中走来,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走来,交织着光荣与梦想,沉淀着阵痛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到东北地区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东北振兴之策,商略东北振兴大业。指示精神十分明确: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有利于东北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新局面。东北地区各项产业,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提升在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仅有助于为东北振兴发展打造新的重要引擎,也将助力中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
题
目
录
一、振兴东北的重要战略意义
1、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2、东北振兴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东北经济现状如何?症结在哪?
1、传统产业优势衰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2、政府职能需加快转变,市场活力未被有效激发
3、资源外流严重,内生发展动力被削弱
三、危中有机,东北经济如何抢抓新机遇?
1、深刻认识东北经济外部环境的变化
2、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
3、加快调整东北产业布局升级,丰富东北产业结构
4、以东北三省一体化为导向,塑造东北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5、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6、营造拴心留才良好环境,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四、共克时艰,绝不动摇振兴东北的信心
01. 振兴东北的重要战略意义
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总书记短短数语,凸显东北之重。
从东北自身看: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用全国视角看:东北地区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
在新时代,全面振兴东北,意义重大。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重大任务,是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部署,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
从根本上说,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周边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
东北振兴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电力装备、汽车制造、飞机产业、石油化工等战略性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然而,在长期发展中,东北地区最先步入计划经济,也最后走出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工业生产一度步履维艰,经济位次不断后移。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重振雄风,不仅对有助于中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也将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到东北地区调研,对东北振兴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倾注了大量精力。2018年,习近平考察东北三省,专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擘画了蓝图。
近年来,国际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陡增。东北地区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多人口,工农业基础雄厚,先进装备制造、航天工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全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有利于东北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新局面。东北地区各项产业,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加快提升在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仅有助于为东北振兴发展打造新的重要引擎,也将助力中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02. 东北经济现状如何?症结在哪?
自2003年10月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恰值全球经济处于“大稳定”时期,国内经济也处于上升期,再加上加大对东北的投资,使得东北的经济社会经历了一段快速的发展阶段,但深层的内在矛盾被掩盖下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传统产业优势衰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效益、空间生产效率密切相关。东北产业发展呈现传统产业优势衰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民营经济不强的特点。
长期以来, 东北地区以采选、钢铁、石化、能源等原材料产业为主。因技术装备陈旧、工艺老化、科技含量低,这些产业的优势逐步丧失,导致相关行业资产比重逐渐下降;原本最具优势的装备制造领域,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等通用设备企业的效益下滑,亏损额持续增加,部分企业长期亏损。
新兴产业发展慢,规模优势不明显。2017年,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吉林增速为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黑龙江增速更低,哈尔滨仅为1.3%。
民营经济不发达,且多为国有企业配套,独立发展能力较差,成规模、成建制、有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极少。
政府职能需加快转变,市场活力未被有效激发
在自然条件受限的条件下,营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仍具有显著的影响。与沿海地区相比,营商环境是东北地区发展的短板。
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东北地区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个别部门 “错位”“越位”“缺位”问题较重。政府性基金收费种类多,准政府经营性服务收费乱象依然存在,电力、供暖等价格高,企业发展成本高。
资源外流严重,内生发展动力被削弱
区域发展环境较差促使资源外流,削弱了东北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因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等原因,东北地区长期存在人口外流问题。2019年东北三省人口大数据分析显示,东北三省常住人口累计减少42.73万人,东北三省劳动人口累计减少110.19万人,老龄化愈加严重。
20 世纪末以来,东北地区大量民营资本甚至国有资本不断外流。本地投资则以金融和矿业为主,较少涉及研发、生产项目。排除规模标准调整因素外,东北规上企业数量在2013年以后出现急速缩减,尽管第三产业比重出现增加,但实际上许多服务型企业、民营企业注册南迁至深圳和珠海等地区。
03. 危中有机,2020年东北经济如何抢抓新机遇?
当前,东北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东北地区经济带来冲击,一些省份经济下行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恢复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变,既是“危”,也是“机”,2020年东北如果能够抢抓新机遇,趋利避害,就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东北振兴的新路子。
深刻认识东北经济外部环境的变化
今年以来,东北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转变,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中国内部的环境变化。2020年中国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由于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预示着以消费为驱动的内需扩大型经济增长模式已初步展开。于东北而言,重新塑造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机会已经到来。
二是全球疫情的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发生新的调整,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经济安全问题。预计疫情后,与基本安全相关的产业会回归本土,其他产业在成本与安全的双重权衡下会缩短供应链,形成区域化聚集的态势。东北亚尤其是中日韩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集聚区域。这一调整也为东北振兴带来新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机会。
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是助力东北振兴的重要一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
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东北振兴能否实现新突破,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打造吸引投资者创业兴业的营商环境。这不仅要形成有利于营商的政策、制度等软环境,也要抓住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遇,以扩大开放合作倒逼营商环境优化。
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精准优质的服务环境,使投资者有更坚定的信心、更稳定的预期。要关注改革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确保落实不走样,彰显政策的稳定性。只有简政放权、完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经济增速回升的基础才能筑稳巩固起来。
全面加强东北振兴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加快推动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推动东北经济发展改革向纵深探索。
加快调整东北产业布局升级,丰富东北产业结构
第一,根据全球疫情冲击所产生的产业链新变化,加快调整东北制造业的布局及升级。抓住疫情冲击所提供的产业链重新整合的机会,在密切中日韩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延伸汽车工业在东北的产业链。既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并有利于就业的增加。
第二,以新基建为龙头推动东北服务业的新发展。这次疫情激发了东北服务业的潜在能力,让世界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相信疫情后,维护身体健康,提升人力资本会成为强劲的市场需求。东北服务业这些潜在的优势有了转变为现实优势的新机会。借助这次为对冲疫情影响扩大基建的机会,东北可将投资的重点放在新基建上。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础设施建设,把东北服务尤其是与人相关的高端服务业推向全国。
第三,以农业产业为导向深化农业产业链。这次疫情使世界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东北是中国的粮仓,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利用这次疫情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深化东北农业体制改革,激励对农业的投融资,振兴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缔造围绕农业的工业和服务业,以附加值增加为目标的东北农业新优势。
以东北三省一体化为导向,塑造东北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要产业全面发展,协调至为关键。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其指向就是东北三省的一体化。虽然东北城市化的程度比较高,但是仍有潜力。东北的城市化应以东北亚合作的视野,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用东北三省加内蒙古东部地区一体化的思维来考虑城市化的安排与协调。
东北的振兴应该是全面的振兴,而不是某一个行业的振兴,对东北来讲,就是要深化改革,不仅在经济体制上,而且在社会体制上以及对外开放体制上要有新的改革思路,新的改革措施,并切实予以推进。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化“危”为“机”,抓住疫情冲击所带来的机会,实现东北新的发展。
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东北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做优做强实体经济这一关必须迈过去。
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要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和支持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企业集聚发展,形成有优势有特色的创新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培养和支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引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面对风险挑战,领军企业要始终保持定力,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机遇,瞄准大市场,心无旁骛把产业做实做优做强。以辽宁为例,应继续做强做大装备制造和新型原材料工业的产业规模,不断完善和发展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辽宁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体系。
营造拴心留才良好环境,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构成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振兴东北,要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留得住人、拴得住心、使得上劲。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拴心留人联动机制,从稳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有企业人才入手,制定稳定现有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东北振兴。完善人才精准服务机制,为人才项目申报、政策咨询、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提供领办、代办以及一站式、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
激发人才活力,打造人才高地。东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前列,建议着重解决好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问题,针对在省级以上“双创”大赛以及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制定支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创业。全力打造尊重爱护人才的环境,制定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才管理制度。
04. 共克时艰,绝不动摇振兴东北的信心
东北振兴,首先就是要树立东北地区一定能够振兴发展的信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无论有没有疫情,都不会改变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决心;无论有没有疫情,都不会影响最终实现东北振兴的结果;无论有没有疫情,都不会动摇完成重大任务以推进东北经济向好发展的努力。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东北地区都创造过经济发展的辉煌,因此有充分理由认定,通过努力可以搞好东北经济,东北地区一定能够实现振兴发展。
本文摘自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东北三省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纪实》、人民日报海外网《东北振兴,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东北如何转“危”为“机”实现新发展》、人民日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议政建言)》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