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镝 | 小智慧 大作用
图源 | 网络
独居老人最怕“一旦有闪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近日,“独居老人家里超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自动报警”,引发热议,网友们呼吁全国推广。
据媒体报道,上海长宁街道办给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水表,以0.01立方米为警戒线,触发警报机制后,街道办相关工作人员将登门查看。
适老化设计凸显情怀
12小时水表不走字、超过设定时间未开门,家里很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社区及时介入干预,至少会为独居老人增添一张安全防护网。
科技改变生活,利用技术为养老服务赋能、创新智慧养老模式,有效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水平,街道将智能水表与门磁的终端接入“一网统管”平台,对独居老人实行智能守护,能节省人力,也提高了效率,能够更好保护独居老人的生活安全。
这样的举措就像寒冬里的一缕阳光,让人倍感温暖。这样的技术设计,让独居老人原本清冷的生活因为有了技术的“照拂”而暖意融融。有关部门的精细化智慧养老的小举措,对独居老人来讲是莫大的安慰。
智能技术的背后是人,设备一旦发出信号,居委会干部、社工和志愿者都会闻讯而动。这张技术背后的服务网络,让养老工作既有“智商”又有“情商”,让冰冷的设备有了温情。
很多独居老人也担心自己发生意外后无人救助,生活在不安之中。智能水表、智能门磁的安装,让老人居家养老更加安心,心里更有保障,这同样提升了老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类似智能水表、智能门磁这样的操作,无疑就是技术点亮生活的鲜活案例。经由这样的路径,那些孤独的独居老人必然会与这个社会紧密连接起来。这不仅符合技术发展的特征,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望各地把尊老爱幼的传统和智能技术的新潮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涌现更多智能背后见温情的案例。
智慧养老服务值得推广
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进行试点背后体现了政府服务的理念,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特别是利用现在物联网、互联网IT的技术,能够为养老服务创造更好的效益,能够让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务和满足。
建设数字社会,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社会建设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吃,可以线上点外卖;住,可以预约共享民宿;行,有网约车、定制公交、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就医,有远程诊疗、在线问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精准性大大提升。
展望“十四五”,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惠及更多人群,对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医疗供给、消除贫困、扩大就业等形成更有力的支撑。一些政府部门与企业就数字化公共服务达成多种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人性有关怀,技术才会有温度。养老服务做到现在,实际上技术是冰冷的,但是加上人文关怀,这个时候技术就会变得有温度,这就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包括家庭、老人等等共同来推进智慧养老。共同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好。对老人多一些照拂,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是文明社会的责任所在,也是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然要求。
据披露,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2.54亿人,到2025年,总量将突破3亿人。为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副司长蔡菲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在全国创建5000个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建一批老年友好型城市。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相关部门的职能发生新变化。街道办、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对老年人群体的照顾,成为构建老龄化社会的关键部分。将智慧科技适老化运用,既能让人力解放出来,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城市“治慧”赋能。
(参考: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城市报等)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