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鸣镝 | 遏制网络暴力,从严查隐私泄露开始
公民的个人信息被公开,意味着他们正处于一场网络暴力的漩涡中,甚至遭遇社会性死亡。
从近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公众共同参与,以网络通缉为目的将普通人的身份信息不加筛选地公之于众,似乎成了一种宣扬正义的狂欢,赋予了信息泄露某种“正当性”。
网络暴力的最新受害者
“每天都有人打电话来,多的时候,一分钟有6个。”成都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赵女士个人信息在网络平台流传,涉及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照片等信息,引发网友热议。经公安机关调查,王某(男,24岁)将一张内容涉及“成都疫情及赵女士身份信息、活动轨迹”的图片在自己的微博转发,严重侵犯他人隐私。
目前,王某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已被依法行政处罚。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也表态:要注意保护新冠患者隐私,坚决制止网络暴力。 最近一段时间,因个人隐私信息被公开在社交平台进而遭受网暴的案例不在少数。
7月,杭州的吴女士在小区取快递时遭遇偷拍,被造谣“出轨快递员”,吴女士个人信息也遭到网曝,给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罗冠军因被前女友控诉强奸,遭到网友“人肉”,后续事件虽然反转,但其家庭、学校、生活都已受到了极大影响。
隐私曝光成本偏低
网民成为闹剧推手
现在的网络暴力多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深度伪造为表现形式,具有主体不确定性、过程易操作性、后果实在性和难控性等特征。
而“隐私披露”往往是一场网暴闹剧的源头。
究其原因,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强认为,主要源于隐私曝光成本比较低,“在网上输入一些文字或配图就可以引起社会关注,比搜集证据、去司法机关立案,甚至聘请律师等成本更低廉,且自己具有极大的主动性”。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分析称,一方面,网络快速、复合的传播方式使信息更能产生裂变效果,引起大众关注。尤其是近几年,网民热衷设置暴力议题,只要找到网络舆论的引爆点,就能掌握话语权,不论是质疑真相还是偏激评价,都能得到网民的响应。另一方面,网民群体日益年轻化,社会辨认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低,很容易被激发起躁动情绪,部分网民认为这是一种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
在此类事件中,网友往往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网络暴力的影响扩大,在事件反转后,网友再次参与到对另一方的声讨,并且也以公开个人信息、“人肉”搜索的方式对其进行惩罚。
在郑宁看来,一个人“社会性死亡”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网络暴力的驱使,网民在触发性事件刺激下借助虚拟空间用语言、图片、视频等对人进行伤害与污蔑,这类内容具有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裹挟着一种“置之于死地”的泄愤快感。
众所周知,人的直接经验所能感知的周边环境是极其有限的。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几乎是人们获取大量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径。媒体对某个事件报道得越多,此事件就越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随着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多,各种社交网络平台把人类社会及其多样复杂的各个部分连成了一个新的世界,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舆论表达方式更为碎片化、情绪化,每个人的随手转评,都有可能在为雪崩助力、为大火添柴。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网络围观没有问题,发表看法也无可厚非,拥有朴素的正义感更不该被苛责,但越过了道德和法律边界,利用舆论传播的便利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则是极为不可取的。如若不加规制,危害的将是我们每一个人。
严惩隐私泄露
从源头上减少网络暴力
事实上,国家近年来在保障公民隐私方面越来越制度化和法治化。
比如即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我们每个人都享有隐私权,隐私是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谁都不能侵犯。一旦随意披露和侵犯,导致当事人受到网络暴力,加害人必须受到应有的惩处。
此外,《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还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对此,四川广都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源表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将可能触犯诽谤罪,最高将面临3年有期徒刑。”
遏制隐私泄露,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强化法治意识,守住法治底线,全力保护好自身的隐私。同时,更需要法律“亮剑”,需要执法机关依法捍卫公民的合法权益。
无论机构泄露的,还是平台、个人泄露的,只要触犯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为公民织密法律保护网,还要构筑反应迅速、处理及时的应对机制。比如,有关平台一旦发现受害者的隐私被泄露,应快速删除,尽最大可能减少危害。
(参考:人民网、四川法治报)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多多关注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未公开发布的原创稿件,一经采用,会在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全媒体平台发布。欢迎投稿:neirong1@peopledigita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