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衰落与偏见有关
不能用西医理论否定中医,中医西化无异于自杀!
导言 :中医人不反对实验研究,提倡用最新的科学手段使中医现代化。但我们认为当实验方法不能阐明中医理论与经验时,应该去寻求新的实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绝不应该轻率地用西医理论加以否定。
陈学忠:联合国健康联盟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世界健康产业协会主席兼首席医学专家,中科北京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
说到中医是否科学,笔者认为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病经验,而且对很多疑难病疗效显著,既然中医中药能治好很多西医治不了的病,那就一定有科学内涵。
只是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力搞清楚中医中药,说不清又道不明,那就更应该研究,而不是因为现在搞不清楚,就认为不科学将其消灭。
应当对中医加以继承、发掘、整理、研究和提高,使它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现在中医陷入困境,与学术上的偏见关系很大,而且这种偏见根深蒂固。比如中医晋级考试中,西医题目很多;不考中医经典和疑难病辨证施治,而是要考外语。
在中西医结合上,还存在着西医主导中医的现象,其根本目的在于,要想整理、提高中医药学,必须由西医来承担,中西医结合其实不一定要发展中医药学。
这就等于变相否认了中医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进而否认中医药学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
这样就从根本上把中医药学置于西医学的支配之下,造成西医、中医“一个在朝,一个在野”的不平等地位。“中、西医两者各有所长,各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学术上应该是平等的。
中医和西医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百花齐放”,但由于存在偏见,出现了以西医药学的观点、标准来衡量、检验中医药学,以西医药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药学的不正常状态,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于不顾。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真正用现代科学手段来研究中医药理论的还很少,大多数是以西医的要求,检验和证明中药单项生物成分的疗效,符合指标的就承认是科学,否则,就是不科学。
中医人不反对实验研究,提倡用最新的科学手段使中医现代化。但我们认为当实验方法不能阐明中医理论与经验时,应该去寻求新的实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绝不应该轻率地用西医理论加以否定。
现在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去验证中医理论和经验。这需要中医界的共同努力。
西医学中医只学了皮毛
现在的中医院,除极少数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以外,大部分已名存实亡,名义上是中医医院,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医院。
病人进门看病,不少大夫不会摸脉看病,更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而是与西医一样问病诊病下药,给病人开的各种化验单、检查单一样不少,有些医院甚至只是在门诊用点中药,病房里已完全西医化或半西医化。
不少科室领导是由西医和“西学中”医师担任,中医药人员在中医院处于从属地位,要坚持用中医理论做指导,系统观察病人难之又难。
现在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现在的西医很喜欢开中药。所谓“西学中”,笔者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形式主义严重。
本来,西医学习中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西学中”往往只学了一点皮毛,甚至片面地认为用些中成药,再用些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了,这其实是在拿人的生命开玩笑。
目前,“西学中”医师大部分被分配到中医机构,中医机构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阵地。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医离开了“西学中”,就不能存在,就无法办医院。
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中医只是出门诊,或者给疑难病人会诊,很难有对病人从始至终负责到底、系统观察治疗的机会,这样就难以总结出经验,长此以往,中医素质降低是必然的。
中医药大学中医课程只占1/3
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的撰写者、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日前发布消息,对11个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的专业亮起了“红牌”,并建议政府和高校应对这些专业进行减招,中医学专业也位列其中。
笔者认为,这是中医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
中医药大学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学一些西医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在中医药大学里片面和过分地强调现代医学的作用。
应该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理论和本领,要在继承中医的基础上谈发展,要先会走再学跑。
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医占1/3,西医占1/3,基础课占1/3,有的学校甚至西多于中,中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竟成了选修课。
这必然造成中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西医不会,中医不懂,就业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就业的指挥棒下,会有许多年轻人放弃学习中医。中医药大学作为培养中医的主渠道,一旦出现招生难,必然会造成中医后继无人的严重局面。
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本草纲目》到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都是通过无数诊病实践总结出来的。那么过去中医没有医院是怎么总结的呢?
过去的医院就是病人家里,病人请了医生,这个病人的命运就交给医生了,医生就要高度负责,精心治疗。患者病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的声誉。
所以医生自始至终要把病情和机理搞得很清楚,对病情的观察非常仔细,病好了便得到一套完整的经验,没有治好就总结原因,加以改进。
因此,中医的经验很重要,以前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随师学习四五年,一面读书,一面跟师实习,结业后经过若干年的临床实践,有的还成为了名医。
而现在招收的都是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超过原来的学徒,但遗憾的是鲜有名医出现,有的连老中医的学术经验都继承不下来。
而且,现在中医药大学招生一般选择学理科的高中生,这些学生文科基础相对较弱,中医经典看不懂,自然很难成为一名好中医。
现在中医药学有继承不下去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在要为中医中药建立体现中医特点的教育体系,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
过去是师带徒,现在是高等教育,形式虽然不同,但传承始终是中医能够薪火相传的基础。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方式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变革的时候了。
中西医结合现在还不成熟
稍稍对中医和西医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对人体的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就产生了学术分歧。百年存废之争,就是这种分歧的具体表现。
当人们试图调和这种矛盾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于是,中西医结合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中医可以现代化,但是中西医结合的时机还不成熟。
针灸能治病,但在解剖时却找不到经络的存在。这是因为经络是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人一死,气门闭了,经络也就没有了。
事实上,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医理论,离一般的中国人的确有一段距离。
比如,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气、气化、经络、脏象、营卫、气血、精气神、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
仅仅从字面上分析,很难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与我们熟知的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等西医术语相比,中医理论显得陌生得多。
事实上,和西医相比,中医的确不像西医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让人信服。
西医从尸体上是很难找到中医的理论根据的,中医的精气神以功能和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时刻运动和变化的,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所以无法从尸体解剖中得到答案。
其实,很多中医现在行医,也借助基因检测等现代科学手段。中医是一门生命科学,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完全破解中医密码,我们要逐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但不是西化。因为中医的西化无异于自杀。
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主要以西医学的理论和手段来进行研究,而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药学直接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手段。
如人体基因医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高能物理、气象、高等数学、人体控制论、声学、光学等。
以此来研究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因此,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是有差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中西医结合现在时机也还不成熟,应该中、西医两大体系各自独立发展为好。
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时起时落,极不稳定,原因说白了就是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谁也不“服”谁。
在西医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在中西医结合的名义下,日渐式微。结果中西医结合,变成完全西化了。
人工种植中药导致药性下降
中医传承有危机,中药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直在诊治一线的同仁对此深有体会。
过去中药多数是天然药品,中药香味很浓,现在中药人工种植的多了,而且施用化肥、农药,使药效下降,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疗效。
比如,治疗感冒的薄荷、苏叶、荆芥,因为价格低廉,能治疗很多疾病,所以很受医生的欢迎。不过这些药人工种植以后,药效明显下降。
而且这些药保管也很重要,如果保管得好,新鲜芳香,治病效果好,但是一经受潮发霉,没有了香味,药力就丧失很多。
中草药中有很多药经过加工炮制才能用,同一味药生用和熟用有很大差别,甚至是本质的差别。因此中药炮制对药工的要求很高。但让人忧虑的是,有经验的老药工越来越少。
因为一名合格的药工,必须熟识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什么是寒、热、温、凉,甘、苦、酸、辛、咸,补、泻、消,药物有毒无毒、功能主治、方剂组成等,都要烂熟于胸。应该说,药工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药品的疗效。
现在的中医常常面临着这样的苦恼:中药材品种不全,常用药短缺达百余种,中医开处方往往无处下手。中草药资源的日益枯竭,已成为悬在中医药头上的一把利剑。
看病要以传统为主
中医发展有何良策?这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是传承,中医药大学要办成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最高学府,必须坚持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方向。
还要加强中医药系统理论、中医药经典著作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力量把中医的理论基础打牢,再通过中医临床教学和中医临床实习,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药大学在师资建设上,要聘请医院、民间仅存的部分名中医、老中医以及部分祖传中医进大学,教学生一些实用的中医诊病治病本领。
同时,生物、物理、电子、生物基因科学方面的教师,也要适当配备到中医药大学,让学生直接掌握现代技术,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储备知识。
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必须尽量分配到中医院,由有经验的老中医带徒3至5年,考试合格后方可独立行医,做到先继承后发展。
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办得好坏,在我看来很重要。附属医院要为培养高级中医师服务,不仅收治一般患者,还要着重收治患疑难杂症的病人,通过治愈这些疑难杂症,把中医的口碑树立起来。
事实上,中医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一套治病的完整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疗效好的方药。
现在这些诊病方法和方药快失传了,要把它重新发掘出来,加以提高。
作为和患者天天接触的中医院,是吸纳中医药人才、服务患者的重要阵地。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中医院和中医门诊部的建设。
不过,必须搞清楚,中医院可以采用B超、心电图、X光、CT等各种诊断技术,所得数据只作为旁证、对照、参考。
不能代替中医诊断,不能作为衡量和检验中医疗效的标准,中医还是要以传统的诊断为重要依据。
“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许多人对中医的认识,以为中医院有这个就够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偏见,缺少经费只能让中医院西化,或者自行消亡。
现在全国会号脉的中医不足3万人,解放初的第一代名中医已经没有了,第二代名中医现在也已年逾古稀。
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中医现在已处于兴废存亡的关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加以扭转,将会成为千古罪人!
相关阅读: 一位医生痛述:“体检”是怎样把正常人“干掉”的?
● 病在心里
●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关于我们☯
☯古圣言: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我们致力于成为优秀的新媒体医学学习传播平台。敬请一如既往的关注我们,与我们一道体悟生命智慧。
☯咨询微信:13810949871 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文章,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