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声 | 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科创赋能、生态筑基、融合借势,书写走在前列时代答卷

封晓春 北京西路瞭望 2021-09-28


争当表率 争做示范 走在前列

市县委书记纵横谈 ⑧ 


宜兴市委书记 封晓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我们在新起点上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


宜兴全市上下将坚决贯彻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无锡市委决策部署,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强化高质量导向,全力做好“科创赋能、生态筑基、融合借势”三篇文章,推动“强富美高”新宜兴建设取得更多务实成果,奋力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宜兴答卷。


01

科创赋能

构筑产业强市最强引擎


坚定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加速科创转化,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良性循环。



一是构建紧贴产业、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体系


建强区域科创平台体系。在市内,建好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依托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加快落户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


对外积极开展科创合作,在中心城市、高校院所建立创新飞地、研发机构、孵化平台、人才智库,构建内外交互、贯通产业的科创载体网络。要依托环保产业国家标准技术创新基地、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5年内建成5个国家级、70个省级创新平台,打造国内环保产业创新策源地;建强重点线缆企业创新平台、研发机构,联合大院大所攻关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加快推动线缆产业从中低端环节向高端挺进;围绕新能源、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依托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建立科研平台,引入一流科创团队、领军人才、研发机构,形成若干个科创产业园区、主题创新高地。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雁阵”培育计划,5年内实现高新企业数量和产值“双倍增”;建立覆盖项目招引、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企业上市全过程的政策服务、要素保障体系,确保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入库数走在无锡前列,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深化企业研发机构“百千万”行动,推广“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到2025年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孵化成果数量走在全省前列。


推进“科产城人”融合。依托城区和重点园区,集全市之力建设科创新城,打造一批创客空间、科创小镇、未来社区,引育一批国际学校、高端医疗、复合型综合体,形成要素齐全、活力迸发的科创生态圈,建成太湖湾科创带重要支点;推动各板块因地制宜建设科创平台、科创集聚区,全市域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


二是构建高质高效、决胜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重点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产业链生态圈建设,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高地。


围绕做精做强线缆、环保等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优存量、提质量并举,全面加快线缆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步伐,既大力淘汰低端环节、落后产能,又加快向上游创新技术、下游配套服务拓展延伸,打造全国电线电缆智能制造、资源配置中心;依托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为特色的高新区——环科园,推动环保产业从水处理向声、气、固、土等领域拓展,从装备制造向工程总包、设计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打造国内环保全产业链示范高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群。


围绕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释放中环大硅片、先科半导体、博砚光刻胶等重大项目效应,积极引进科创团队、科创项目,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同步拓展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打造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基地;依托中环晶硅切片、环晟新能源、中建材光伏玻璃等项目,深入实施引链强链补链工程,构建拥有光伏玻璃、光刻胶、单多晶硅电池片、电池组件、柔性薄膜电池等产品的完整光伏产业链,打造长三角光伏产业重点集群。


围绕谋划布局5G、通航、氢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风口,依托氢能产业园、通航产业园、5G智能终端超导热管、碧迪医疗器械等项目,再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企业,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技术应用等新技术与现有产业嫁接,加速形成头部效应、领先优势,走在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最前列。



三是构建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双招双引体系


招商引资上,发挥园区主力军作用,建强乡镇街道招商队伍,完善基金招商、平台招商、定向招商等机制,健全分产业、分专业的专项招商体系,引进更多重大产业项目、优质科创项目。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劣质企业关停等为抓手,全面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整治盘活力度,为新项目、新产业的引进腾出空间。


招才引智上,实施“陶都英才”工程升级版,依托宜兴现有18名两院院士、940名企业高管、1万余名大学教授、2.2万名留学归国人员等乡贤资源,定期举办乡贤人才发展大会、实施创业企业入库培育计划、开展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企业进高校等活动,推出更具实效性的人才引育政策,全链条保障人才住房、就医、就学等需求,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引才留才制度体系。


02

生态筑基

擦亮“美丽宜居”靓丽名片


宜兴“三山两水五分田”,生态禀赋得天独厚,已基本建成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强化环境治理、优化城乡面貌,打造长三角最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城,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把治太保源摆在首位,继续实施总投资50多亿元、覆盖农村全域的控源截污工程,年内实现村庄污水治理覆盖率80%以上、太湖一级保护区治理全覆盖,到202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桃花水库,形成“三源保供”局面;推动全市所有污水厂提标扩能,统筹抓好清淤疏浚、黑臭水体消除、入湖河道治理等工作,确保2025年前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优于Ⅲ类。


与此同时,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压降幅度走在全省前列;高效运行日处理能级1700吨的光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年内建成医疗、厨余、建筑垃圾等处置项目,规划建设循环产业园,实现固废分类处置、资源利用。


二是建设内外兼修的美丽田园乡村


一方面,以人居环境整治彰显“外在美”,打造山区风情、水乡风韵、渎区风光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推进规划发展村庄农房改建全覆盖、创成5个以上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另一方面,以文明镇村建设体现“内涵美”,持续开展文明乡风沐农家、移风易俗等活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加快实现文明镇村创建全覆盖。借助内外兼修的乡村风貌,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在南部山区,依托国家级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总投资210亿元的雅达项目为引领,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休闲度假目的地。


在太湖渎区,建好总投资200亿元的大拈花湾项目,沿湖发展文旅、农旅融合产业,打造美丽太湖风光带,与南部山区形成山水旅游并进的全域旅游格局。


在平原圩区,以省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为阵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是打造现代卓越的美丽宜居城市


以被列入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为契机,

提升东氿新城品质,凸显科创特色、完善功能布局、引进高端载体,打造现代大气的滨氿新城。


启动高铁新城建设,集聚优质资源、导入高新产业、发展枢纽经济,打造产城融合的新样板。


加强丁蜀城区特色化建设,加大古南街、古窑址、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修缮、活化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空间塑造,更好展现中国陶都风貌。


加快推进旧城更新步伐,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住区建设,不断优化老城区基础设施、功能品质。


03

融合借势

打造一体发展重要支点


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既接受辐射、承载中心城市溢出效应,又辐射周边、主动引领区域协同,努力建设无锡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和坚强一翼,加快建成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是把锡宜一体化作为先导工程


突出交通先行,加快推进宜马快速通道、锡宜城际轨道、锡宜高速改扩建、丁蜀通航机场、锡溧漕河航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空铁水公”综合交通格局,更好融入苏锡常都市圈。


突出产业共融,既围绕无锡高端产业集群补链延链,协同无锡产业发展,也立足宜兴优势产业建链强链,引领无锡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双向互动、融合发展格局。


突出协同创新,结合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加强与滨湖、新吴等兄弟板块协同联动,合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


突出共建共享,加快保障标准与无锡接轨、公共服务均衡一体发展,推进教育合作、医联体建设、养老协作,实现民生共建、成果共享。


二是把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作为重要支撑


围绕当好苏浙对接“桥头堡”、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排头兵”定位,

坚持打通交通动脉,加快建成宜长高速、常宜高速、360省道,配合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规划建设,增强高铁宜兴站枢纽功能,实现与宁杭线城市半小时通勤。


坚持强化生态共治,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强化流域上下游水质和苏浙皖交界大气质量联防联控,凝聚生态建设合力。


坚持承接高端资源,引入南京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加强与杭州数字经济合作,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发展。


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深度参与“一岭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联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构建苏浙皖边界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共建合作机制,打造长三角生态经济示范区。



三是把融入上海都市圈作为战略任务


一方面,全面实施深耕上海战略。建强宜沪投资促进会和驻沪招商中心,定期赴沪开展经贸洽谈、文化交流、乡贤恳谈等活动,推动重点园区与上海产业园区共建专业平台、园中园、创新飞地,积极与上海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享研发创新平台,更加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带动。


另一方面,全力推进引沪入宜工程。发挥空间、生态、文化、乡贤等优势,承接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配套项目、科技企业产业化项目、大企业区域布局项目,吸引科研院所来宜成立分所分院分校;与沪共建旅游联盟、旅游专线、度假基地,努力打造上海“首选后花园”。


今年以来,宜兴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无惧困难挑战、聚力“六稳”“六保”,经济运行加速转正转快、迅速恢复增长、展现较强韧性,全年目标任务有望顺利完成。


前三季度,宜兴GDP增幅较一季度回升速度快于全省、无锡平均水平,预计全年GDP增长4%。1-11月,宜兴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进口总额等指标增幅走在无锡、全省前列,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重大项目投资完成额等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备案超10亿元项目13个、超50亿元项目2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数量居无锡前列。


宜兴将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总纲领、总要求,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力抓好各领域党建工作,努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封晓春系宜兴市委书记)


延伸阅读 







江苏战疫观察:怎得梅花扑鼻香

书记市长这一周 | 领航新发展,江苏各地奋楫争先开启新征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长三角这一周|抓当前谋长远 抢新机开新局

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江苏印发实施办法


图片来源  宜兴发布 宜萱等值班主编 孙巡
实习编辑 王晗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