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考察的这座大型水利枢纽,传递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华日报 Author 新华日报


03

一代代水利人传递同一个梦想


一路向北,跋涉千里,滋润北方的一颗种子、一片土地……这,是一滴水的使命,也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怀揣的伟大“调水梦”。


“江淮明珠”——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长江水从这里一路北上,犹如一条生命线,为沿线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江都水利枢纽鸟瞰图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一代又一代江都水利枢纽人前赴后继,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现代版“大禹治水”新传奇。


从来都没离开这里


初冬的早晨,孙汉明又来到了江都水利枢纽内的黄金大道。他轻抚树干,抬头仰望树冠,感慨万千。


71岁的孙汉明是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原副总工程师、科研所所长,作为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和管理者,已退休在家的他时常想起上世纪70年代刚来这里时的情景。彼时,迎宾大道旁的银杏树刚栽下没几年,还不似这般高大,正如刚走出校门的他那般年轻。


孙汉明接受记者采访 邓宇轩 摄


“干了一辈子水利,从来都没有离开这里!”在孙汉明记忆中,尽管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远,但一心扑在泵站自动化研究上的他,常常在单位一住就是一个月。这,也成为孙汉明对儿子、对家人难以言说的亏歉。


接受采访时,提起妻儿,孙汉明眼眶有些许湿润。努力调整好情绪的他又自我安慰道:“即便不住在单位,早出晚归,儿子也是很难见到我的!”


汤明根是江都水利枢纽万福闸的第一名大学生,回忆起刚来单位时的那段难忘岁月,83岁的他依旧心潮澎湃。


“由于施工材料缺乏,又担心外面的施工人员会浪费材料,所以大家决定全部自己干。白天夯大锤,晚上做设计。虽然很苦很累,但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汤明根说。


曾经参与四站主要设计工作的潘贤德老人,是江都水利枢纽的首批技术人员。现年88岁的他见证了这颗“江淮明珠”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那时候是真苦啊,四站的设计图纸就是在工地上绘制完成的!”潘贤德清晰地记得,一间茅草房、一把尺子、一支铅笔的日子,几乎贯穿了他参与四站建设的整个过程。“那个年代,不论是工程师还是工人,所有人都住在工地上的茅草房内。茅草房的棚顶是在竹把子上覆盖一层干草做成,下面勉强可以栖身。”


潘贤德推了推鼻梁上厚厚的近视眼镜自嘲道:“1100度了,这双眼睛就是那个时候熬坏的!”


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在江都水利枢纽,这样的感人故事,这样的忘我奉献者,真的是很多很多。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远离城市和家乡,“抛下”妻儿老小,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执着坚守,铸就了江都水利枢纽——这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工程。


1980年,汤正军从河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都水利枢纽工作。这个做事雷厉风行的高大汉子,提起自己的入行“引路人”时,却突然红了眼眶。


汤正军接受记者采访 邓宇轩 摄


“我最早是被分在第二抽水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河道里捞水草。”汤正军清楚地记得,那个夏天,天气无比闷热。老站长穿着一身背心短裤,亲自带着他下河捞草,这给初出茅庐的他上了非常难忘的一课。时隔40年,这一幕在汤正军的脑海中仍挥之不去。


李扬接受记者采访 邓宇轩 摄


第四抽水站现任副站长李扬,被视为是江都水利枢纽的新生力量。每每置身泵房,这个80后大男孩总会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1991年里下河地区遭遇洪水,那年6岁的他,跟随老师参观江都水利枢纽。这堂江都孩子都上过的“必修课”,在李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2008年,李扬从重庆大学毕业,如愿来到江都水利枢纽,圆了儿时的梦想。


只是李扬没想到,自己一进二站就遇上机组大修,每天跟在师傅后面抡大锤、拧螺丝,一直干到流鼻血。因为连轴转,他实在太累了,以致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去拍婚纱照时,却在拍摄中途多次睡着了,惹得妻子既埋怨又心疼。


“踏进江都水利枢纽大门的第一天起,我就从未后悔过!”李扬讲这句话时,声音铿锵有力。


薪火相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代代水利人在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用坚守谱写着伟大的源头精神。


接力同一个梦想


翻开江都水利枢纽的“族谱”,一群又一群平凡的建设者,一个又一个大“家族”,在这片热土上接续着同一个圆梦故事。


沈日迈之女沈之望接受记者采访 邓宇轩 摄


今年是父亲沈日迈去世的第10个年头,刚刚退休的沈之望,又一次来到江都水利枢纽。走在黄金大道上,脚底的银杏枯叶不时发出声响。想到父亲也曾在这条路上留下过足迹,沈之望竟一时情难自已。“父亲一辈子追寻的梦想就是南水北调,他也为之奋斗了一生。”沈之望动情地说。


沈日迈是江都水利枢纽的第一代建设者,在水利系统干了一辈子,也钻研了一辈子。沈之望告诉记者,“即使退休,父亲也是退而不休,到去世前才真的不干了。”


父亲离开了,但他的梦想仍在延续。从父亲算起,沈家共有三代人,勇敢地接过这个“接力棒”,继续奋战在水利系统。“圆了父亲的梦,也圆了我们自己的梦。”沈之望说。


上世纪60年代,一个名叫张余的年轻人来到江都水利枢纽。之后,他在这里成家、立业。自己扎根了一辈子,同时也将整个大家庭奉献给了这里。张余已去世多年,但他的后代中仍有6人在江都水利枢纽工作:二儿子张玉伟是管理处的一名驾驶员,外孙女婿徐宁现任第二抽水站管理所所长,曾外孙女徐敏大学毕业后则成为江都闸的一名普通工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张余自己开始,再到他的子孙,张家共有四代13人先后坚守在这里。


“张余一家是几代水利人用行动坚守岗位的生动缩影,在江都水利枢纽,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主任、党委书记夏方坤每每说起这些都感慨不已。夏方坤表示,老一辈水利人将青春甚至一生,奉献在这片土地上。这种精神,也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断开拓进取的持续动力。


从城市来到农村,从青丝长成白发,从祖辈再到孙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前赴后继,来到江都水利枢纽,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激荡在这片源头的土地之上。


江都水利枢纽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源头”石碑,这是当年为纪念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而设,碑上刻有《源头记》,上面写道:“而江淮儿女,矢志不渝,气吞山河,拓进不息,终成降龙伏虎之鼎器……”静静的石碑,就像默默坚守的水利人,它见证着源头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励着水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04

活力源头照见江苏作为


位于山东西南部的微山湖,因为污染问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老百姓形容为“一湖酱油汤”。2013年11月15日,以江都水利枢纽为“源头”,一条干线总长1467公里的输水线路,将长江之水由南至北引至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


要护一湖清水北上,“酱油湖”必须重现昔日“清荷照水、鱼跃鸟飞”的美景。为此,在源头活水的助力之下,一场最为严苛的治污大幕在微山湖周边拉开,微山湖从此由“一湖酱油汤”蜕变成“一湖清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


从江水北调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近一个甲子以来,活水源头所在地——江苏,顾大局、明大义,始终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治水答卷。


发放劳务补贴9790万元


进入12月,长江北岸的江都,冬意渐浓。登高远眺,江都水利枢纽内4个百米长的大型抽水泵站一字摆开,4条“长河”连接长江,蔚为壮观。这里,是江苏江水北调首站,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


上世纪60年代,苏中苏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过境的淮河水是其主要依靠,可外来水终究“可用不可靠”,长江水源丰富,但水位低。为此,江苏决定启动江水北调工程,从长江调水输济苏北。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的。


江都水利枢纽


“建这样一座大型抽水站,所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搬迁问题。” 江都水利枢纽第一代建设者、江苏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沈日迈的女儿沈之望,清晰地记得父亲曾向她描述过当时的情景:征用了大量土地,很多民房被拆迁,附近村民纷纷搬离家园。


在《江都排灌站》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在4个站的建设过程中,扬州地区和江都县派出得力干部组成工地领导班子,随时解决劳力、拆迁等重大问题……先后征用土地2600亩,拆迁城镇、乡村房屋2871间”。


工人开挖河道


江都抽水站及水利枢纽的整体工程共有20多项,国家总共投资1.7亿元,这些工程的土方和建筑物的普杂工,都是动员当地民工来完成的。国家对每个劳动工日补贴0.45元-1元,而江苏地方负担每个劳动工日1.52元。工程总投工量为6441万工日,地方共负担劳务补贴9790万元。主体工程之外,一些配套的骨干河道和农田水利,国家补助一些统配材料经费,剩余的都是依靠地方自力更生解决的。


凝聚无数建设者心血和汗水的江都水利枢纽,也是江苏儿女始于奉献、忠于责任的鲜明写照。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水利工地上灯火通明、号声震天的那一幕,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算长远账算全局账


江都区大桥镇的长江岸边,是南水北调的取水口。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取水的管道从脚下穿过,一直延伸到长江。取水口附近,一块写有“江都区生态红线区域——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源保护区”的蓝色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不远处的长江里,漂浮着一排浮标。为保证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水质,有关部门在长江里设置此浮标,以隔绝过往商船产生的污染。不仅如此,江都还禁止南水北调水源地附近建设一切非涉水项目,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因触碰到红线,无一例外都被挡在门外。



“宁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也要保证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水清天蓝,牢牢把握‘生态修复’关。”江都区代区长朱莉莉透露,为确保一江清水北上,江都两年内先后关停各类高污染、高能耗化工企业214家;2017年至今,又关闭化工企业319家,关闭长江、大运河、通榆河等重要水体沿线隐患企业55家,取缔“散乱污”企业139家、整改提升214家。


与此同时,江都还搬迁、关闭、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项目,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内污染企业全部退出。“和当年建设水利枢纽工程一样,江都人的担当精神一脉传承,都是从算全局账、长远账出发的。”


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长治久安”,2013年以来,扬州又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走廊,将沿江岸线的82.4%划为岸线保护区和控制利用区,沿江纵深一公里范围内3.86万亩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设区,实现水源地生态保护从“一条线”到涵养“一大片”。


有水调,还得调好水。源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南水北调的成效。2003年7月1日起,江苏全省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及替代用品,以减轻其对水质的破坏。


今年12月20日起,江苏撤销、关停长江江苏段设置的水上临时过驳作业区,取缔长江江苏段水上过驳作业,进一步织牢长江水上环保防线。“只有源头水的水质得到了保障,整个输水线的水质才有最根本的保障。”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马倩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一江碧水,一路向北,滋润着沿线的城市乡村,也修复着北方的自然生态。如今,历经多年生态治理与修复,淮安白马湖实现从“白马大沟”向“白马大湖”的蝶变,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美丽一景;碧波荡漾的微山湖里,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麻婆鱼又回来了……


泉城重现泉水喷涌


今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指出,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总书记的这番话,对江苏提出更高要求。11月15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要求深刻理解总书记对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更好地发挥江苏在“全国一盘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江苏顾大局、明大义,既要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建好,又要保质保量供水。”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谈及江苏如何发挥“全国一盘棋”作用时,特别提到“保质保量供水”的问题。“所谓保质保量供水,即既满足省外供水,又不影响省内用水。当然,如果真的发生矛盾,江苏还是要适当过点紧日子的。”


奔流直上的滚滚江水,不仅有效缓解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还为河北、天津、雄安新区、北京供水创造供水条件。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以江都水利枢纽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东线“黄金水道”,已产生巨大效益。资料显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建成通水,提高了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泰州、盐城、连云港等7市50县(市、区)受水区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江苏每年可为济南调引1亿立方米长江水,让济南趵突泉得以恢复昔日的群泉喷涌。


“源头”石碑 邓宇轩 摄


正如江都水利枢纽入口处的“源头”石碑所刻:“从此,淮北旱涝无虞。流泉鸣处,陇亩平添锦绣,粮仓涌立;碧波荡时,街衢插翅腾飞,万象更新。此则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之为也,其效其益,难述备矣。”


一江清水北送,为有源头活水。历史可见,未来可期。江都水利枢纽走过岁月,历经风雨,见证着南水北调“全国一盘棋”中的江苏作为,书写着这个经济大省的新担当、新传奇。


延伸阅读 







江苏战疫观察:怎得梅花扑鼻香

深度 | 刚刚!江苏省委省政府放改革大招,为了哪两件大事?

总书记考察的这座大型水利枢纽,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政风热线 | 两个河长治不好一条界河,水利厅厅长现场督办,问题解决了吗?

坚持党管机构编制,江苏如何推动条例落地?权威解读来了

采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任松筠 田梅 包闻军 王高峰 朱威 纪树霞

执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

图片 邓宇轩 交汇点新闻 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班主编 孙巡

实习编辑 王晗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