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杯没有中国队,但可以有中国家长

李薇 FT有教无类 2020-09-01

其实,世界杯的舞台,中国家长也是可以参与的,比如回答一道扣题的教育问题——体育教育对孩子有什么益处?



“俄罗斯世界杯,中国除了足球队没去,基本上其他都去了。”这是白岩松在节目里对俄罗斯世界杯的调侃。中国球迷、中国赞助商以及中国制造的吉祥物,没有中国足球队的俄罗斯世界杯却不乏中国的身影。


其实,世界杯的舞台,中国家长也是可以参与的,比如回答一道扣题的教育问题——体育教育对孩子有什么益处?也算是世界杯体育精神的充分延续。

更高水平的心肺、骨骼和肌肉健康


“每天运动一小时”,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倡导运动的口号。一小时这个时间设定其实是有根据的。


美国在2008年发布的体育运动指导意见中指出,定期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少年儿童改善心肺健康, 锻炼强健的骨骼和肌肉。为此,美国卫生部针对6到17岁的未成年人提出了每天运动至少一个小时的建议。



不过,这份指导意见基于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6到19岁的群体中,只有百分之21.6%能够满足每周至少有五天运动一个小时的标准。

 

中国少年儿童的运动量也不乐观,并由此带来健康问题。在中国第29个“全国学生营养日”,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洪平指出,我国青少年骨骼健康持续下降。


“骨骼的健康离不开力学因素的干预,青少年体质水平不断下降,尤其是力量水平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到骨骼的重塑与构建。”运动对少年儿童骨骼健康水平下降问题的积极干预应当被予以重视。

更低的肥胖概率


近30年来,儿童肥胖在全球范围内的增长速度惊人,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17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不断攀升。早在2014年,我国7~18岁城市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已分别达到28.2%和16.4%,运动量减少被认为是我国儿童肥胖率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而且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这已然是一种共识。此外,肥胖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甘肃省嘉峪关市对6~13 岁肥胖和正常体重儿童各 160 名进行调查后发现,穿衣不自信、有自卑感、不喜欢人际交往及户外运动少这四项心理行为在肥胖儿童中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童。

更好的学习成绩


在时间安排上,运动和学习无疑存在冲突,但从结果上看,多项研究成果支持了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观点。


1990年,名为“零点体育课”的体育教学项目的出现最早使人们认识到心肺训练对提高儿童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体育运动上有活跃表现的孩子明显有更好的学习成绩,这些孩子还表现出更佳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负责该报告的专家小组表示,“活跃的孩子往往表现更好,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

 


在中国,运动有助于学习的观点也得到了实验的印证。2009年,上海市针对2200多名五年级学生展开调查并发现,中等强度和低强度运动均对学习成绩有正面影响。

更少的绝望沮丧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一项名为《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报告,2007年以来,有绝望情绪和自杀念头的美国青少年的数目均有所增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大脑,使其处于最佳状态,并且能够预防或减轻如焦虑、恐惧、抑郁等认知障碍。


在一项针对上海1.7万名小学生的调查中,负责撰写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的课题组发现,每天身体活动少于1小时的学生比每天活动1~2小时的学生心理疾病检出率高了37%。


多项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将开展体育锻炼作为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之一。

更少的屏幕时间


虽然电子竞技被贴上了体育运动的标签,但它与传统的体育运动对孩子的影响显然是不能等同的。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上花费的时间极大地被电子游戏挤压,00后用户在红极一时的电子游戏《王者荣耀》中占比超过两成。过多屏幕时间带来的诸如久坐不动、视力下降等问题引发家长们的担忧。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特别建议儿童青少年每日屏幕时间应限制在两小时内,并减少持续久坐行为,在课间休息时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孩子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也是在鼓励孩子减少屏幕时间。

个人核心品质的培养


柏拉图认为,教育与运动是人类成功生活的两种管道。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使用“体育”一词描述对身体的养护、培养等身体教育过程。“体育”一词从诞生之初便与教育密不可分。


西方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历来有重视体育的传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的英国贵族男校伊顿公学更有着“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

 


体育教育对个人品质的培养,运动员应有一定的发言权。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在回家乡建设便民训练场时提及“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球场即人生,我们就是想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做选择、如何去面对”,同样致力于推广体育教育的姚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篮球运动为孩子的成长、性格塑造等方面提供帮助。

 

世界杯期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围绕世界杯发表了系列演讲,在主题为“从足球看游戏规则”的演讲中,郑也夫强调足球作为一种游戏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郑也夫还指出,“中国的教育过于轻视体育,过于重视智育,体育教学是要培养孩子的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就是实践参与,而不是旁观,不做梦游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营地教育的“西学东渐”

05-11

研究显示:长时间呆在教室导致近视

06-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