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之有理 | 打好世界工厂保卫战

安泰研值 2024-01-10






“中国是世界的工厂”,这个概念已经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全世界人民消费的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生产的,“Made in China”这个产品标签到处都有、随处可见。有一些服装类产品几乎全都是中国生产的。在全球化的大风大浪中,中国因改革开放而大放异彩,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赢得了世界制造大国的美誉。


全球化的进程不会停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得来不易,如何保住这个胜利果实并将其不断升级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时代命题。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再加上瞬息万变的世纪疫情,我们的世界工厂保卫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文希望就如何打好这场保卫战,提出个人的一点浅见,以供商榷。



世界工厂如何得来?


要成为世界的工厂,首先要加入世界的生产网络,然后要在这个网络中具备竞争优势。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几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机器既增强了人的体力又提高了人的脑力,其结果是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受规模经济的驱使,即产量越大,产品单位成本就越低,企业经常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广大的市场来支撑,因此企业就会去不断地开拓市场,甚至包括很遥远的市场。另外,由于交通运输工具的日益发达,原来可能是十分遥远的市场现在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因此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更加高度地集中,极大地发挥了规模经济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活动不再受国界限制,产地和市场均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即全球生产、全球消费。连接产地和市场的跨国生产(与运输)网络,我们称之为全球供应链,它的作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效率。 



四十多年前,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征程,这标志着我国重新加入世界生产网络。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大国的加入给原有生产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中国的人工成本要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业务就从欧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中国,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外包”浪潮。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的主要优势除了人工成本以外,还有其他间接成本如环境和社会成本,因为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些制度上的空白为中外企业提供了节约成本的机会。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首先靠的是改革开放把我们融入到世界的生产网络中去,其次是因为我们的成本优势,再有我们付出的环境和社会成本。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购买力也在逐渐增大。这对全球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为了更好地挖掘中国市场,他们会选择把工厂开在中国或进行合资建厂。因此,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了全球的制造资源向中国聚拢。


世界工厂如何保住?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会停下,全球供应链也将不断地重构,但重构背后的逻辑依然如故,即供需的匹配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而匹配的基本原则还是全球竞争、能者多劳。虽然逻辑不变,但是当下的国际大环境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形了,而我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世界工厂保卫战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智慧与谋略。


要成为世界工厂,首先必须是世界生产网络中的一员。四十多年前,我们通过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连接起来了。毫无疑问,这种连接不能断,改革开放必须坚持。除此之外,鉴于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还要增强“软实力”,去疏通那些国际关系中的卡点和堵点。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威胁论的成因可能有很多,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中国的崛起。二,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主流国家在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三,中国庞大的生产体系以及相关的技术积累,这些成就很容易让人们浮想联翩,进而担心一些重点行业被中国垄断。


为了破解中国威胁论,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思路。第一,提倡、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期增强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合作交流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化、教育、科技等。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中外大学之间的合作。西方大学通常不太受政治风向的影响,思想相对独立、开放,而且国际化程度很高,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肤色与各国文化。中国大学可以通过与西方大学的合作快速地传播中华文化,再通过各国的学生学者辐射到世界各地。虽然在科技领域的合作目前可能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与美国大学的合作,但其他领域的合作应该还是十分可行的,例如商学院之间的合作。第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以及其他服务体系。我国在许多地方设立了经济特区,如自贸试验区与先行示范区,希望这些特区大胆尝试新体制机制,然后再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世界生产网络的运转需要高效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支撑,而这些“流动”的顺畅程度与国家之间在体制机制上的差异有关,差异越大,越不易顺畅。因此,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小世界生产网络在我国遇到的阻力。大家知道,商流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它会本能地绕开阻力大的堵点,流向平坦的大道。第三,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应对、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在2015年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后续的短短五年时间里,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我国为世界扶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气候变化是未来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关系到我们的子孙万代。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当然,全球性挑战还有很多,包括粮食、能源、疾病、恐怖破坏等等。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的作为最能够展现我们的价值观,而普世价值最能打动人心、赢得盟友。这就好比在企业管理中大家常提的“利他主义”,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前面提到的市场优势在我们的世界工厂保卫战中同样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市场就像一块磁铁石,具有万有引力。因此,要打好保卫战,就要发展本土企业,同时吸引全球的企业来中国办工厂,而这中间的关键一步就是发展中国市场。市场的基础是人民的收入,而收入靠的是就业。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金天鹅”,因此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就要保就业、保市场。这方面我们要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美国在八十年代开始的外包潮中,剥离了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把工厂移至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制造业企业关闭,大量工人失业,著名的美国中西部“锈带”就是很好的印证。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美国出台了一个制造业振兴计划,鼓励企业回流。可是回潮乏力,出走的企业大有一去不复返的势头。这个教训我们不得不借鉴。


世界工厂保卫战最直接的举措就是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全球供应链的基本逻辑就是,如果你有竞争力,全球供应链就会向你延伸,否则,它就会绕道而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人工成本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在世界生产网络中走了很远。但现在这个优势几乎没有了,那么竞争力就只能通过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得来。


精细化管理就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通过深度审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找到关键问题并实施改进,不断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的最大特征,也是最大的挑战,就是“边界”管理,因为企业之间的边界是问题多发地带。在边界之处,信息可能不通畅,标准也可能不一致,造成各种浪费。例如这次上海疫情期间,外地货车由于防疫要求无法进入上海,造成物流中断,大量的货物积压在城市周边。如果挂车标准一致,外地货车司机就可以把自己的挂车卸下,再交给另外一辆本地货车,由本地货车进行后续的配送工作,既符合防疫要求,又不耽误物流。但是由于挂车标准不同,使得货车运输无法采用以上的“接力棒”模式。当然这里面也许还有信息不通畅的原因,因为如果信息共享得好,我们就可能通过某个交易平台把挂车与车头匹配起来。在边界出现的管理问题当然有很多,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标准的制定、跨界合作等得到解决或缓解。



供应链效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量:成本、提前期、不确定性。成本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提前期指的是一份订单从下单到收货的时间,提前期越短表明供货方效率越高。但凡所有客户都希望提前期越短越好,因为谁都不喜欢等待。但如果客户是一家企业,提前期还是一个核心竞争力。举零售行业为例,每一份订单都是用来满足未来某个时间的需求,而未来总是不确定的,这点在零售行业尤甚。下一份订单就好比下一个赌注,赌局是订单到货时,需求也如期而至,供需因此完美匹配。如果提前期很长,企业就不得不对遥远的未来做出预测,这当然是十分困难的。相反,如果提前期很短,预测就相对容易,供需匹配就可以更准确。大家知道,供需的精准匹配对零售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如果能够获得很短的订单提前期,那么精准匹配就成为可能。这次上海疫情严重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物流行业,港口、海关、交通运输等都面临着很长时间的滞后,大大拉长了提前期,导致很多国际客户取消了他们的订单,并把订单转交给提前期较短的国家如越南。


供应链竞争力的另外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不确定性。营商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越大,供应链效率就越低。不确定性的种类有许多,最常见的是供需市场的不确定性,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供给,还有与宏观经济与社会治理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如通胀、利率、汇率、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最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又为我们增添了许多难题,因为病毒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后果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营商环境,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打击了市场的信心。当面对不确定性,企业有两种应对办法,一种是长期的,另一种是短期的。长期办法指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如经营地的选择和长期投资。通常这样的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营商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如果不确定性很大,未来的预期漂浮不定,企业就会选择去更安全的国家或区域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全球供应链事实上是建立在不确定性地图上的一张网络,这张网络会触及不确定性低的区域,也会尽量避开不确定性高的区域。当然,结构性调整的决定不会很频繁,更多见的是短期办法。短期办法指的是企业为了应对短期的不确定性而做出的努力,如增设安全库存或安全产能。因此,不确定性的短期后果是企业运营中的“冗余”成分增加了,成本当然也就增加了。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我们必须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


世界工厂保卫战还与我国的产业生态有关。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都有两个特征:物种的多样性和创新力。在考虑产业生态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强调高科技企业,还要鼓励其他种类的企业群体。企业分工是有层次的,产业生态是有梯队的;没有金字塔的底部,就没有塔尖。多样性给我们创造了组合的空间,去构建千姿百态的产业链、生产琳琅满目的产品。如果世界各国都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那么生态中的不同物种完全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因为国界并不影响产业链的自由组合。遗憾的是我们离这个理想世界还很远,所以在我国境内建设完整的产业生态就变得异常重要了。再者,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进取、基业长青,产业生态才能生机勃勃。但创新需要阳光、雨露、土壤,而所有这些创新的要素条件都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去创造。健康的产业生态对全球供应链而言也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各国的企业都希望参与到这样的生态里来,而已经在这个生态中的企业也不愿离去,因为要把整个生态带走是不可能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深圳曾经流行过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每当想起这句口号,心中总有无限的感慨。那是一代人的心声,是他们被唤醒之后发出的呐喊。它是一面镜子,可以经常用来照照自己、照照周围的一切。相信这面镜子一定可以照出许多浪费,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珍惜生命。


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全球供应链也一直在演化、重构,因此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一定会不断地受到挑战。


要打好世界工厂保卫战,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彰显大国担当,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积极应对、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保企业,保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市场。三,通过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打通我国供应链中的卡点、堵点,以期提高效率、减小不确定性。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打好世界工厂保卫战的一个重要契机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把供应链竞争力和产业生态作为重要的建设目标。



排版:陈颖

审核:闫思楠


推荐阅读

研之有理 | 疫情缓解,上海十万团长是转型还是退役?

② 研之有理 | 疫情防控常态下如何解决广告行业的系统性难题?

③ 研之有理 | 疫情封控与复工复产:科学把握和应对供应链企业外迁的挑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