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乐:以教学为引擎驱动数字技术与在地文化的融合发展 | 博闻集

博鳌君 博鳌文创院 2022-07-07




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设计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设计课程教学和实践也需随之改变,传统在地文化的更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和推广。在国家文化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效果,找到传统在地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平衡点?阅读本文你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触发和启示。


本文为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负责人、IXDA国际交互设计师协会西安分会负责人郑乐老师在2021海南国际文创周“广义设计-教育创新”主题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有删减和调整。





01 实践教育=社会雕塑?

我一直在思考实践教学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和更高的级别,实践教学是不是只能在教学范围内?有没有类似广义设计这种更高级别的范畴?我本身是学艺术创作专业的,在学习过程中对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印象较深。社会雕塑的概念是来源于瓦格纳总体艺术,其核心可以理解为通过创作把艺术扩展到社会中去,最终形成对社会的影响。

我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社会实践有没有可能成为社会雕塑。例如下图是博伊斯带着学生去打扫广场,这个简单的行为能成为社会雕塑,而我们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在商业项目中做新媒体艺术、公共艺术装置,却只能叫作实践教学,原因是什么?其中的差异在哪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做过的案例和在其中的思考。


 
02 动画短视频+IP品牌设计下的“黄帝”


下图是陕文投黄陵中华始祖堂新媒体推广项目。中华始祖堂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为了传播“黄帝文化”和“黄陵文化”,这栋建筑的投入很大,包括材料和设计风格也十分高端,展陈也借助了很多高科技的形式。但这个项目并没有吸引到相应的关注,推广“黄帝文化”的目标没达到。我们介入这个项目是帮中华始祖堂做视频宣传,同时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

 
首先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前,需要先对这个地方的宣传点进行研究调研;第二,找到宣传点之后,我们制定了动画短视频+品牌设计的包装方案,因为短视频是目前较为流行和传播最有效的方式,而IP补充是提高可识别性的。当时带着学生进行对伦敦博物馆、故宫等一些案例分析和品牌设计分析,因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多关注的是线上线下的互动,方案最终选择的是通过虚拟社区影响现实社区的方式提高品牌影响力。


我们做了一个品牌策略设计和动态营销的方案。在做方案前,为面向更多的青年人群,宣传“黄帝文化”,我们进行了深度研究,对相关时期的历史、文物的纹样,类似陶罐等等做了调研。
 
 
以偏向大众能接受的盲盒形式,最终设计了 “黄帝爷爷”这个中华始祖堂IP形象,这也是中华始祖堂文创产品的基础,另外与之配套的还有炎帝和蚩尤的IP形象。
 


 
新媒体推广需要其背后强大完整的故事体系支撑品牌的传播,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一套宣传衍生品,以动画短视频的形式,通过抖音平台做宣传,最后甲方对成果是满意的。


但作为教学实践来说,我个人不太满意。原因是我们解决了宣传问题,但没有解决参观量问题。博物馆建设好了,但用户到达不了这个地方,我们所做的品牌设计与博物馆现有元素之间的关联不明确。因为整个建筑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太多运营问题和社区问题,虽然博物馆做得高大上,但这栋建筑是在县城里,位于延安和西安之间,已经跳出了一小时城市圈,而且县城里没有住宿和吃饭的地方,这些问题是通过宣传弥补不了的。
 
03 小程序+新媒体景观下的“公园”
 
第二个分享的项目是灞桥左岸堤岸外林带公园数字一体化服务项目。这个项目是在西安东北的一个区,区管委会需要新建一个提供社区服务的运动公园。当时管委会有一个简单的需求,其中部分场馆需要辅助做奥体中心的规划,而公园里的运动场馆需要搭建一个服务的小程序。
 
 
这个项目其实要做的是一体化智慧社区,通过公园将周边的商圈和居住地连接起来,把小程序的功能扩大化,实现群体突破,把虚拟社区引流到这个地方。我们的第一个方案是小程序+新媒体景观,下图是我们做的第一版小程序,保证了项目需求的基本功能,有场地预约、票务运行和运动记录功能,参与者的运动信息与新媒体交互联动起来,信息会和新媒体交互装置关联起来。
 

 
下图是其中一个被规划出来的做新媒体交互装置的区域。


下图是装置建筑施工设计图,其内容与历史诗词和灞桥区社区文化相关。虽然我们在设计阶段比较早的时候进入了这个项目,但没有真正触动传统的项目体系,因为我们在政府项目的传统框架下介入,在项目体系中做调整优化,目前这个项目还没有完成,后期完成度应该会比之前的项目完成度更高一些,对社区的作用也会更大。



04 光与影:数字世界中的文化人工制品

我们在之前做过的项目的基础上试着做另一种尝试,试着自主开发一些项目。下图是我们在疫情期间与澳大利亚珀斯科廷大学的跨学科合作项目。这个项目在尝试实践西安本土文化如何与产业、社区、国际联动起来,这也是我们几个老师的研究方向。我们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加强数字化的介入,在加入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数字化与现实生活的互动。这个项目的核心动作是引导学生迭代式创作,给学生明确项目完成的时间点,每个时间点的明确展览展示形式和要求。
 

下图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人乘龙座熏炉,学生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制作了一个关于瘟疫类游戏的宣传视频和装置。

 
最开始是以插画的形式设计如何展示传统文物,在未来场景下如何观察文物。




下图的作品是迭代一版后交互装置的形式展示。

  
这个项目受到很大的支持,包括得到了澳大利亚驻中国文化部的项目资金支持,同时也有很多企业机构想引入整个展览。通过以上几类项目,我们逐渐形成从项目引进、项目制作到成果输出和转化的完整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我们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慢慢建立起学校、老师、学生、与地区政府之间的合作结构,而且这个结构需要老师作为核心的设计师和维护师来推动。这也是我开始提到的社会雕塑和广义设计的概念,我们在尝试制作一种新的产学规则。

目前整个社会在数字化的驱使下,给予了我们很多新的技术和生活方式,我们不可能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做设计,而是需要以新的动态形式不停设计新的存在关系出来。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于演讲者
文章较原演讲有删减补充
经演讲者审核发布
-END-
整理 版式/ 啊盈吖



博闻集,基于一年一度文创盛会暨博鳌文创周嘉宾演讲,梳理总结其核心观点与认知,
为行业同仁提供更多参考,帮助更多机构实现发展升级。
关注“博闻集”栏目,我们将定期分享名人观点、行业经验给你。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