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辩经制度的形成
仲敦巴尊者
公元十世纪以后,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复兴,藏传佛教各派祖师开宗立派,寺院教育也随之兴盛起来,史称“后弘期”。
公元十二世纪,随着印度超戒寺著名佛教大师尊者入藏,加之大译师仁钦桑波的积极努力,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传承了阿底峡的佛学思想和道次第,创立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个教派“噶当派”。
此外,公元1204年,噶举派著名高僧楚臣喜饶赴印度求法时,特意迎请印度那烂陀寺最后一位寺主释迦室利入藏弘法。释迦室利在西藏弘法约十二年,将那烂陀寺后期密乘思想和教学传统传布到藏传佛教寺院之中。
从历史来看,藏传佛教格西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后弘期重视因明典籍的翻译、注疏、学习和运用有密切关系。其次,与噶当派寺院桑浦寺倡导因明和辩经的学习制度有着直接关系。
俄•雷必喜饶
桑浦寺由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俄•雷必喜饶于1073年创建。十二世纪时,该寺堪布恰巴•确吉僧格在该寺创设辩经制度。学习采用辩经的形式,由一人提出观点,另一人提问,互相诘难。辩论时声音洪亮,并拍掌加强语气,使学僧容易记忆、加深理解。通过辩经的方式,学僧掌握知识多,进步快。因而在历史上,桑浦寺一直是藏传佛教讲授因明学的著名道场。
到了十三世纪,萨迦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时,桑浦寺一度由萨迦派管理。萨迦寺几乎照搬了桑浦寺的辩经考试制度,同时逐步创制了自己的学位制度。作为萨迦寺的宗教领袖萨迦•贡噶坚赞在25岁时,就从那烂陀寺的最后一任寺主释迦室利受比丘戒,从而师承那烂陀寺的传统学习方式。贡噶坚赞35岁时出任萨迦寺教主,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故人们尊称他为“班智达”。据说,贡噶坚赞是西藏第一个获得“班智达”称号的学者。他还撰写了一部关于佛教教育理论的著作《智者入门》。一时间藏地寺院形成了辩经访学的良好学风。
公元1376年,年仅19岁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遍游前后藏区寺院。他曾对桑浦寺高僧恰巴•确吉僧格创立的辩经理论和学修制度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取舍补充,日后发展成为系统完善的格鲁派学修制度和辩经考试制度。
拉萨格鲁派三大寺建立之后,各寺院按照自己的特点将辩经考试系统化、规范化,由此形成了格鲁派严谨的辩经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而闻、思、修、讲、辩、著的学经方式,自吐蕃赤松德赞时期始,经过后弘期大德们的不懈努力,也就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传统教育的基本特色。
可以说,藏传佛教学位制度是伴随着辩经考试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所授学位的高低,要看寺院规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及所设学院及所授课程而定。不过,为了规范和完善辩经考试制度,各教派规定了各个寺院必须普遍遵循的原则。
节选:《闻思修 讲辩著——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学经辩经和学位制度》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