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亮剑方风雷 | IIR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方风雷像是蒙面亮剑的竞赛者,希望在他人没有发现的时刻掳走猎物,可一旦他瞄准最耀眼的目标时,就要和其他竞赛者一起站在聚光灯下被审视。
文 | 龚贞
编辑 | 董力瀚
1
蒙面亮剑的资本家
“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方风雷很喜欢斯大林这句话。
2007年,厚朴成立,募资25亿美金,刷新纪录,3年后,方风雷便在一场论坛上简短地讲述了5个大项目的故事。叠加的成功案例刷新着外界对方风雷和厚朴的认知,但每一次胜利之后,都意味着团队更大的压力和外界更高的期待,因此“胜利即正义”的包袱对方风雷而言就像一个滚动的雪球。
实际上,对胜利的追逐以及光环同样是其他机构巨头面临着的压力,比如高瓴,有人这样评价百丽、格力对高瓴的意义,“ 它必须不断用超级案例来向LP证明自己的投资和运营能力 ”。
但这并不是说本文要藉由厚朴和高瓴在格力的案子上的交锋讨论“胜败”,相比竞争,这里反而更充满着“选择”的意味。比如高瓴拿下格力电器大股东,又同意向管理层和团队派发137亿的大红包,你并不知道“拿下”到底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还是更多的妥协。
人们好奇的是,为什么“选择”最终是避开了被广泛被看好的方风雷?从资本的“角色”来看,方风雷的脸谱很像是一个站在张磊和姚振华中间的人。姚振华在“宝万之争”后被视为中国市场上“门口野蛮人”的标签人物。当初王石说将宝能视为“敌意收购”,并且把这里的“敌意”视为中性词,那么我们也在这里权且把“野蛮”视为中性词即可。
说姚振华在门口,这里的“门”,更适合理解为董事会的大门,野蛮人在二级市场上举着牌子往里闯。从这一点上来说,姚振华这类资本市场的“生瓜蛋子”在行事上当然跟“老炮儿”方风雷有着巨大的鸿沟。
早年,《十亿消费者》的作者曾这样描述中国和中国商人:“他自信,理性,希望成为世界级的竞争者;同时他还偏执,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不安全感。”这不可谓不精准,长期投资中国市场,长久地在中国做生意,消除“不安全感”是个核心门槛,姚振华“野蛮”的帽子摘不掉,就是忽视了这一点。而方风雷从在中金从事投行之初,就被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正是其社交手腕、沟通能力。
另外,方风雷像是蒙面亮剑的竞赛者,希望在他人没有发现的时刻掳走猎物,可一旦他瞄准最耀眼的目标时,就要和其他竞赛者一起站在聚光灯下被审视。
所以免不了要把方风雷跟张磊放在一起比较,这也是个更有意味的命题。有构建大型交易的能力的人通常有个特征,就是藏在水下——至少会在非必要的时期长期潜伏在市场聚光灯边界之外。他自己也曾表示,“PE的精神就是private”,并强调“跟苏格兰银行、美国银行都是一对一谈判的”。
张磊的投资起步时间是2005年,兜里是耶鲁的2000万美金。虽然在国内媒体上露面不多,但毕竟还有条理由说他在深耕美元市场,也就是说,他的大部分客户都在那个市场上,因此你仍然可以通过这个通道看到张磊和高瓴的成长路径,思考方式以及价值观。
但方风雷却经常在中国市场参与者们的眼皮底下做着无人知晓的大生意。关于他的团队、基金、项目以及理念更加不为人所知。他正式开始做私募股权投资的时间稍晚,开始于2007年——一个外资PE败退,国内基金刚刚起势的当口——但却站在最高的位置上,按照当时的报道所称,“25亿美金的募资额度,令厚朴成为国内第一支管理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的PE。”
方风雷和张磊两人年龄相差20岁,起步的资金规模差超过百倍,如今在格力撞个正着。他们都具备顶级构建关系、生意的能力,但和时常强调“坚持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等观念的张磊不同,方风雷几乎未曾提及过类似的价值观,厚朴在很多大案子上停留时间的时间都不超过三年。
如厚朴购入建行股份后,2009年6月底至2010年底,受理部分厚朴股份的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从82.25%下降至22%。2009年7月,厚朴入股蒙牛,2012年6月便将股份转让给欧洲乳品企业爱氏晨曦,获利3.7亿港元。
但方风雷显然也并不是在二级市场中明晃晃地冲到企业家门前狂敲门的买家,然而他也不是长久陪伴企业和产业的“耐心资本”。所以他和姚振华这种标准的野蛮人不同,却也跟西方老钱代表的资本价值观大相径庭。《十亿消费者》里有一句话说:“中国正在高速走向现代化,但不是西方化”。再看看方风雷,简直就是“中国现代化投资家”的典型形象。
回溯方风雷的过往可以发现,在中金,尽管他很难,但他也必须想方设法撬动一系列足够有分量的资源,甚至“把所有细节掌握在手里”,为的便是构建成功的交易,进一步赢得建行领导和摩根斯坦利投行大亨的信任。离开中金后,方风雷继续用一个又一个的大项目维持着胜利者的姿态。从功名上来讲,方风雷早就是赢家,但对厚朴这家投资机构而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
三件造雨神器
“造雨人(rain maker)”:让不存在的交易发生。一个接一个成功的案例不断地形塑着方风雷的神话,但为什么是他?他又如何构建了这些交易?
首先,构建关系。投行家出身的方风雷,行事独特性在于驱动顶级资源进行合作,开辟出新的路径。如厚朴曾担任财务顾问的角色,顺利把阿根廷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50%的股权,以32亿美元卖给中海油。
方风雷在中金的案例更不用说,1997年中国电信(香港)上市是中金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的首次亮相”,方风雷既接受了高盛的橄榄枝,又撬动了香港包括李嘉诚在内的8大家族集团作为基石投资者,融资42.2亿美元。对此,外媒曾这样评价,“整个沟通过程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方风雷在5个月时间里沟通好了一切。”
但构建关系的前提是信任。这也是投资人行为准则的核心,而先从政后入投行的方风雷在这一点上更是游刃有余。
面对中西方交易文化的矛盾冲突,方风雷在相对成熟专业和私下解决的行事方式之间应对自如。1995年,方风雷在饭桌上被摩根投行大亨Wadsworth审视时,被认定是头发凌乱、连英语也不会说的车夫,无法为中金公司数十亿美元的业务,但方风雷在觥筹交错间的交易能力,Wadsworth不得不服,信任危机迎刃而解。
2004年,高盛高华证券成立,那是高盛成立一百多年历史上仅有的几次合资事件。此前,高盛曾参与多个方风雷在中金主导的项目,可以说这一份信任更多源于方风雷的成功案例背书。构建信任之后,方风雷的资源优势也在累积,更大的关系网络也因此形成,而这更是打通资源路径、达成交易的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方风雷构建的中国概念也具有代表性,“我们所有的投资有一个核心,就是中国”,他说。方风雷在中金时期先后推动了大型国企改制,成立厚朴后分别耗资55.4亿港元、73亿美元购入中行、建行的股票,以60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等等,这些都与中国相关。不过厚朴的投资并不局限于此,如控股国际物流巨头普洛斯等。
但这就好比是文化品牌策略,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与日俱增,而与中国概念挂钩,无疑增加了些许分量。另外,方风雷本人便是伴随着历史动荡与家国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就像他的爱女方爱之曾提到的,“他们每天放学,吃饭的话题就是政治,我父亲他们到现在家庭聚会还是讨论国家大事”。因此中国概念放在方风雷身上十分契合。
信任、关系、中国,方风雷充分发挥了这三个“造雨神器”的作用,走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路。但由于带着“造雨人”的标签,方风雷必须继续这个角色的塑造,继续赢。按他自己的话来说,“你管着人家钱呢!而挣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了!”。
3
人物履历
1952年,方风雷出生,祖籍河北白洋淀。
1968年,内蒙古农村插队。
1970年,入伍,后复员回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辅修经济学。
1982年,分配至外经贸部,后调至河南省经贸厅。
1985年,担任河南省外贸总公司总经理,兼任河南省经贸委委员,参与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中国首个期货交易所)的方案设计和早期筹备。
1992年,任中国管理科学院市场所副所长,主持策划“三亚地产投资券”,为海南人民银行起草了《地产投资券管理办法》。
1993年,北上参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筹备工作。
1995-2000年,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副总裁,推动中国电信收购香港电讯及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企业上市;
2000-2001年,任中银国际总裁;
2001-2002年,赴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
2002-2003年9月,任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总裁;
2004-2007年,任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7年至今,任厚朴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4
投资案例
金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互联网及消费:小米、蘑菇街、马蜂窝
人工智能:商汤科技、Trax
物流:普洛斯、壹米滴答
医疗:天境生物、Ambrx、Mevion
其他:蒙牛、G7、海航蓝海临空、国晟物业、蔚来汽车
5
投资理念
高位蓄水
利用优势补足劣势,拉高被短板限制的界限;不问不获,多与高人交流,讨教方法,另外人非遗世而独立,多积累人脉资源;聚合高水平人才,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做大事,注重积累信誉;要有高强度执行力,快速达成目标。
出主意、用干部、抓重点
方风雷偏爱毛泽东的理论,谈到领导力,他引用了“出主意、用干部、抓重点”这三点。方风雷发现,放眼世界,半路出家的投行家不算少,核心是领导力。他拿自己举例,技术、模型、财务报表、计算机他都不精通,只负责把握大势、看清大账目。在他看来,领导力是所有行业都必须强调的关键所在。
谨慎行事
方风雷认为,做金融与做官类似,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此必须谨慎行事,多在过程中积累,把握好细节,并且总结经验。
6
投资洞察
机构投资者建立母基金是GP跟LP最好的合作形式,有利于避免大机构行政化。总体而言,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非常重要。
纳达斯克市场也不是一下发展起来的,它在正式成为全球性市场之前,规模已经超过了纽约交易所,而且它也没有什么转板,不像台湾的电投市场还有一个转板,几千亿美元的企业照样在那儿交易,我觉得这样的市场对中国来说很需要。
消费、投资这两架马车还是起作用的。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占比能达到70%,消费占GDP占比也能达到70%。
投资能力是一个国家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长期低息的环境下,要获得稳定、可持续的收益变得越来越困难,长期低收益和财政收入的减少是目前很多国家面临的大难题,所以很多国家格外关注公共财富保值增值的议题。
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全球化格局不会变,消除贸易壁垒是未来的趋势,低关税甚至零关税是走向。中国经济开放促进了全球化格局的发展,在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贡献三分之一。倘若中国的发展更好,对全球化格局的推动作用更大。
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