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核武器”,反垄断守“衡”定律 | IIR案例
编辑 | 白曼出品:机构投资者评论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中美两国当下针锋相对,但却几乎在“互联网反垄断”问题上保持了同样节奏。
互联网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蚂蚁变为大象。这二十多年间,一直被视作挑战传统,推动数字社会发展的创新之光,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代表。从当年的微软,到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科技巨头们在智能终端、搜索引擎,数字广告,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逐渐走上了统治地位,现在也开始被视为阻碍竞争和创新的“元凶”。
科技是新时代的核武器,它没有价值观,既重要,又危险。
巨头在政治、经济、舆论等各种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按照他们的想象,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治理环境中出现这种自己搞不懂的庞然大物,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等就是新的黑洞。
从熟视无睹,到加强管制,杀鸡儆猴,再到放弃制裁;鼓励创新、推波助澜,至少不过分管制、干涉,是过往各国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普遍态度。
一场演讲、两场约谈,一纸暂停IPO公告,打破这个宁静,包括蚂蚁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也被推入风口浪尖。
都说投资投国运,如今中国GDP正式迈过百万亿门槛,成为唯二过此体量的主权国家,下一双雄时代,有更多对抗,也会有更多对照。当头一棒,除了让巨头收敛、也可能让他们愈发成熟,这或许是伟大公司迎接新高峰、厚积薄发的前奏。
反垄断,岂止反“国内”?
去年7月30日,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四大科技巨头集齐,以线上的方式直面美国议员涉及垄断嫌疑的“灵魂拷问”。
4家公司各有各的麻烦。苹果的App Store被怀疑强制收取开发者30%应用营收(“苹果税”遭到开发者的口诛笔伐);谷歌的焦点在搜索引擎市场的绝对控制(安卓和搜索的主导地位);Facebook被指对竞争对手的收购(用户隐私问题已成为Facebook一大标签,收购潜在竞争对手Instagram和WhatsApp,Facebook获益颇多,Facebook共计收购了一百余家科技创新型公司);亚马逊问题则是对第三方卖家的影响(如打压价格,或担心亚马逊会使用卖家销售数据来帮助亚马逊自营品牌商品;通过优先推荐使用“亚马逊配送”的商品,强迫第三方卖家使用亚马逊物流服务等)。
美国众议院司法部门反垄断、商业和行政法小组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里尼(David Cicilline)表态, “我们的缔造者不会在国王面前鞠躬。我们也不应该向网络经济的皇帝低头。”
小巨头们见招拆招,互相打起太极。否认自己垄断,并强调,他们实际面临激烈的竞争,成功远远无法保证。
苹果搬来安卓(安卓系统正是谷歌所有)。对于高抽成的指控,库克表示他们的佣金低于竞争对手,也低于在应用商店之前就存在的服务;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选择弱化自身存在,“人们搜索信息的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搜索引擎之外”。比如他提到,人们获取信息会通过选择与之对应的app进行搜索,如购买产品会选择亚马逊、eBay、沃尔玛或许多电子商务供应商,阅读新闻会上Twitter,也会通过WhatsApp向朋友询问信息。
亚马逊CEO贝佐斯(Jeff Bezos)指出他们的业务只占美国整体零售市场的不到4%,还有沃尔玛(Walmart)和塔吉特(Target)等竞争对手;Facebook 小扎的发言态度最简单明了,“在美国,最流行的信息服务是iMessage;增长最快的应用程序是TikTok;最流行的视频是YouTube(Google);增长最快的广告平台是亚马逊;最大的广告平台是谷歌。”
最重要的,小扎还打了爱国牌,点名TikTok,直言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如果你看一下十年前顶级科技公司的背景,大多数是美国人,但今天,中国公司几乎占据一半。”这就自然得出了结论:“在很多领域,我们都落后于竞争对手。”
这场疫情下的听证会被称美国对科技互联网公司反垄断调查的高潮,然而这还没到。
遭到Facebook点名,中国人的唯一的世界级产品TikTok差点卖身微软,还遭Facebook疯狂挖角,为Instagram下内置的短视频应用Reels的推出做准备。
微软反垄断案:两任总统,6年拉锯,10年监管期
23年前,微软也经历过类似一幕。
1975年,盖茨和艾伦、威兰德等人借助风险投资家的支持,创立了微软。那时的微软是一家被赋予诸多想象的公司,甚至令人恐惧。曾有统计,在1975年到1998年的24年中,微软公司的销售收入翻了90.5万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20.2%。截至1999年7月16日,微软公司的股票价格比初上市时上涨300倍。Windows 曾垄断 90% 以上的桌面市场,在科技业没有第二个公司可与之抗衡。
1994 年,美国司法部第一次对微软提起反托拉斯诉讼,指控微软与电脑制造商签订了排他协议(免费预装Windows系统),阻止生产商选择微软之外的操作系统。这场官司最后和解,次年微软签订了一份同意令(Consent Decree),修改Windows授权协议,不再增加排他条件(但那时软件生态已经形成, Windows 已获主流认可,电脑制造商没有选择其他操作系统的动力,微软地位也未发生波动;如今欧盟处罚 Android,但 Android 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也是类似情况)。
另一起诉讼是 Caldera 公司起诉微软打压竞争,抗议微软误导公众(一款和 MS-DOS 竞争的产品因兼容性问题无法在微软 Windows 3.x 系统里正常运行),还举证微软内部公司高管曾邮件要遵循 “FUD” 战术:Fear, Uncertainty, Doubt(惧、惑、疑)。为此,微软支付了 2.75 亿美元的赔偿费。
1995 年,微软又将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与 Windows 捆绑,免费预装,每台 Windows 电脑桌面都有 IE 图标。这直接把曾经把持八成市场的竞争对手网景的市占率抢到只剩 13%(IE 浏览器因为预装从1996 年的 20%市场份额,到 1998 年的 40%,到2000 年已有 80% 份额,此后很短的时间,网景公司一落千丈,1999 年被美国在线公司收购),曾经收费的竞争对手们都被击垮。
1996 年 9 月,美国司法部正式针对 Windows 和 IE 浏览器的捆绑是否涉嫌垄断进行调查。经过两年拉锯战,1998 年 5 月,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美国司法部和19个州联合,正式提出对微软的6项垄断诉讼,拉开世纪之交最受关注的一场商业审判。
这场微软与美国司法部拉锯6年的反垄断调查,一波三折,起死回生,充满悬念,最终和解。让人不禁遐想,微软反垄断案背后究竟隐藏哪些力量?而为了化解这场反垄断危机,微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虽不再被要求拆分浏览器,但后续相关商业行为必须受司法部监管,直到十年之后的2011年,监管才结束。
1998年比尔·盖茨出现在听证会时,一名抗议者将一块奶油蛋糕扔到他的脸上。同在这一年,谷歌刚刚在湾区车库成立,亚马逊涉足电商不久,苹果壮士断腕、削减多条产品线以求变(乔布斯 1997 年回到苹果之后结束与微软的专利诉讼,在 Mac 上预装 IE 以换取盖茨的资金支持),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还在念高中。
国运,与科技"核武器"
美国经济从70年代后进入长波阶段,微软公司的发展轨迹,正好与这个长波丝丝相扣。
高速迭代的产品体系、绑定巨头IBM的营销策略、借舟出海(免费预装操作系统,也让微软和各大电脑公司成为合作伙伴,也成为反击“高价掠夺消费者利益”指控的最主要依据)迅速走向国际,都是微软20余年高速发展期的秘籍。而从90年代微软接受商业调查开始,公司就已成为国家利益的联系体。
都说投资投国运,中国GDP正式迈过百万亿门槛,成为唯二过此体量的主权国家。如今,从互联网覆盖,到互联网科技,中美两国毫无疑问是目前全球最大阵营。
微软市值1.7万亿,苹果2.3万亿,亚马逊1.7万亿,谷歌1.3万亿,Facebook 7818.6亿,特斯拉 8025.3亿(单位:美元,截至2021年1月22日收盘)。而据CB Insights最新的全球独角兽公司数据,目前全球共计511 家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私营公司,估值总额达1.59万亿美元,前五名里,中国企业占三席:字节跳动(2020年底据传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达1800亿美金;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全球累计下载量超20亿次,在美日活用户目前约为5000万,其美国业务估值达500亿美金)、滴滴(CB Insights:估值约620亿美元)和快手(CB Insights:估值约180亿美元,即将上市)。
巨头在政治、经济、舆论等各种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按照他们的想象,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治理环境中出现这种自己搞不懂的庞然大物,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甚至TikTok等就是新的黑洞。
“政府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为 Google 和Facebook 的崛起开辟了道路。”提出拆分科技大公司的民主党候选人伊丽莎白·华伦(Elizabeth Warren)将 1998 年那场差点拆分微软的反垄断诉讼作为今天拆分苹果、亚马逊、Facebook、Google 的理论基础。
美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确实是在对微软进行反垄断诉讼之后。但对微软的反垄断限制,是造成此后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Twitter等一系列创新巨头崛起的原因吗?
从熟视无睹,到加强管制,杀鸡儆猴,再到放弃制裁;鼓励创新、推波助澜,至少不过分管制、干涉,是过往各国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普遍态度。中国早在2007年8月30日就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而12年过去,本质上我们并未对一家大型互联网巨头进行严厉的垄断处罚。
一场演讲、两场约谈,一纸暂停IPO公告,打破这个宁静,包括蚂蚁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也被推入风口浪尖。
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平台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也不得限定交易,排除、限制市场竞争,或差别待遇(如大数据杀熟;同时意见指出,平台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使相互依赖的多边主体在特定载体提供的规则和撮合下交互,以此共同创造价值的商业组织形态。平台经济是指由互联网平台协调组织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是为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引导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促进线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前的11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 27家主要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京东、美团、58同城、百度、奇虎360、搜狗、字节跳动、快手、滴滴、微店、新浪微博、多点、贝壳找房、拼多多、国美在线、饿了么、小红书、携程、苏宁、同程、阿里巴巴、贝贝网、云集网、蘑菇街、兴盛优选、唯品会、腾讯)。会议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强化自我约束,共同促进线上经济健康规范发展。
中美两国当下针锋相对,但却几乎在“互联网反垄断”问题上,保持了同样节奏。什么是互联网公司的命门,谁又能真正控制互联网?
科技是新时代的核武器,它没有价值观,既重要,又危险。如果说20世纪的国际规则由强势国家主导制定,那么如今的国际规则,已迈入政府、科技公司联合制定的新阶段。
从抑制“无节制”的欲望,到严禁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微软、Big4、蚂蚁集团,科技公司的力量、“威胁”,显而易见。撞在各股飓风交汇的风口,他们并非肇始者,但也难提无辜,当头一棒,除了让巨头收敛、也可能让他们愈发成熟,这或许是伟大公司迎接新高峰、厚积薄发的前奏。
好公司压不倒
Ernst&YoungConsulting 曾基于关于美国标普500公司的研究及统计回答过这一问题:过去60年,美国大公司分崩离析的速度在加快。上榜公司生命周期普遍从60年缩减到20年。
这个数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不只创业难,“守城”也很难。为了稳固基本盘,几乎所有科技巨头都在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招揽人才,对冲消亡的风险。
BCG报告也表明,为了在业务流程、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层面展开变革,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研发投入、设立孵化器,都是摆在科技巨头面前续命的多选题。
虽然巨头比创业公司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更强,但“稳定”也带来副作用——内部容易丧失敏捷性与创造力。因此,巨头需要引入外部力量来激发竞争与创新动力,外部借力、打破“创新者的窘境”,这就是“鲶鱼效应”(鲶鱼的搅动会延长沙丁鱼的寿命)。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选项之一,就是CVC投资。
2010年,苹果正式崛起,登顶全球市值榜首,一时风头两无。2012年左右,微软发展疲软,很多人认为,以苹果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热潮会让微软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摩托罗拉,进入尘封历史。
与GE、Intel等大企业不同的是,微软确实在很长时间内鲜有公司的收购兼并,它似乎一直埋头苦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
2014年,微软迎来新任CEO纳德拉,此后,微软转型之路渐入佳境,不仅走出了过度依赖Windows的泥沼,同时也迈向云计算、开源软件的广阔天地。自从纳德拉上任,Azure就取代Windows成了微软在投资、并购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新重点。
Azure对微软的长期增长颇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提供云服务,还为微软的软件运行、游戏设计及PC产品提供坚实基础(微软一边为Azure背后的技术买单,另一方面也顺手将不少被投公司或潜在标的转化为云服务的使用者。这类似于腾讯在游戏主营业务的长线投资策略)。
截至目前,从收购项目数量看,微软云的投资规模已超越亚马逊两倍之多。收购GitHub更是高达75亿美金,是企业软件收购当时可追踪的规模最大案例。
深入观察会发现,微软近年在技术和产品层面似乎并无快节奏的创新。但借助公司直接投资,以及三个共同承担CVC功能的部门:风投部M12(M12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推出的第一支创业孵化器基金:Bing Fund,但因目标过于宽泛,2013年6月,微软决意收拢,聚焦更早期的种子投资,成立微软风投部门——Microsoft Ventures,M12则是2018年4月Microsoft Ventures改名的成果,M代表微软,12则是E-N-T-R-E-P-R-E-N-E-U-R 这12个字母,连起来就是entrepreneur,M12代表微软对创新者的承诺)、孵化器ScaleUp,以及Microsoft for Startups(后两者侧重对接、孵化新公司)微软实现了明确的驱动式投资策略——于内、外部同时寻求创新技术,以早期投资+中后期收购的方式将可行产品融入微软生态,以巩固其产品和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2018年,没有盖茨的微软,王者回归。截至当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微软市值达到7798亿美元,重新超越苹果和亚马逊。这是微软自2002年以来首次以全球市值第一的身份再回大众视野。
守“衡”定律
互联网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蚂蚁变为大象。这二十多年间,一直被视作挑战传统,推动数字社会发展的创新之光,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代表。从当年的微软,到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科技巨头们在智能终端、搜索引擎,数字广告,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逐渐走上了统治地位,现在也开始被视为阻碍竞争和创新的“元凶”。
回头看,微软20岁时,迈了反垄断大坎,盖茨退位;30时,遭遇颠覆性技术变革,面临创新者窘境;40岁,迎来新的优秀管理者,重新站回一线公司梯队。
企业、资本、政府,各有其位,各自平衡,没有谁真正拥有上帝视角。谷歌也同样面临反垄断诉讼、被分拆的危情,但不论它是否可以迈过这次危机,背后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不会为谁停息。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点“在看”或加“星标”才能持续看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