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菲特与富达“名将”蔡志勇的恩怨往事 | IIR

Dear IIR 机构投资者评论 2023-04-14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文 | 迦南编辑 | 白曼出品:机构投资者评论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巴菲特曾经怼过的华尔街“劲敌”



2018年,巴菲特曾怼过马斯克,称他把技术作为“护城河”可能是一些年轻小孩的梦想;最近在刚开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年会上,马斯克又被巴菲特怼了,这次是关于能源投资。
 
(此前,伯克希尔哈撒韦曾提出一项83亿美元的计划,拟建造十座天然气发电厂,这样提供的额外电源能维持4天或7天,以帮助得克萨斯州二月份突然停电的困扰。
 
然而马斯克此前称这一方案是“疯狂的,应该用特斯拉的Megapacks 电池组来储能,实现负载均衡,这更有效,更可靠,也更便宜。”
 
在此次大会上,巴菲特以及被视为接班人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格雷格·亚伯觉得电池方案根本行不通,我们要的是能维持4天的电源而非只能维持4个小时的电池电源。)
 
还有提问者向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阿吉特·贾恩提问,问及是否会向马斯克前往火星的任务以及随后的火星殖民工作制定保单,阿吉特·贾恩明确回答不会,巴菲特还调侃道,这取决于马斯克在不在飞船上,“我的费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不是人人都能被巴菲特怼的,而且还连续被怼两次。历史上能荣登此榜的还有一人,那就是曾经掌管富达资本基金,被誉为“华尔街金融之王”的蔡志勇。
 
国内人人都知巴菲特,但较少人知道,已有81年的约翰逊家族和他们承继的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是全球资产管理领域的旗舰。
 
截至2020年9月,富达总计有3.5万亿美元管理资产规模,而这80多年的家族发展史中,曾出现过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被巴菲特怼过的“劲敌”蔡志勇。

1962年,巴菲特的基金亏了7.5%,在给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提示合伙人们不要以短期表现来看待投资,并提到蔡志勇的富达资本基金。“虽然过去几年,三只最大的“成长型”基金—富达资本基金、普南成长基金、惠灵顿权益基金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但今年上半年他们的平均业绩仅为-32.3%。只是由于在1959-1961年的突出表现,它们至今的总体业绩才好于平均水平。当然,或许它们未来还会超越平均水平。”
 
到了1968年,巴菲特当年的收益率高达58%,是其生涯中少数几个单年超过50%的年份。此时巴菲特又怼蔡志勇,“一些所谓的成长型基金,是否应该改名为‘不成长基金’?在投资风格激进的基金中,杰拉德·蔡(蔡志勇)的曼哈顿基金最负盛名,但他1968年的收益为-6.9%”。

不管巴菲特如何怼蔡志勇,但都不可否认,蔡志勇曾在一段时间里,真的创造了奇迹。
 


天赋异禀蔡志勇:完美的K线择时人生



蔡志勇的父亲早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后进入福特公司,之后被派回中国担任福特的公司总代理。1929年蔡志勇出生,比巴菲特和约翰逊二世(富达投资创立者)只大一岁。
 
1947年,18岁的蔡志勇只身前往美国留学,1949年,20岁的蔡志勇就已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不得不说天赋异禀。
 
1952年,蔡志勇又回到波士顿大学攻读MBA,但没读完,便在华尔街的既得证券找到一份工作,成为一名证券分析员。同一年,巴菲特也想进入华尔街,但却被格雷厄姆拒绝。
 
不久之后,蔡志勇被猎头相中推荐至富达,职位是初级分析师,周薪50美元。6年后(1958年),他向约翰逊二世写了一份两页纸的建议书,并提出要成立另一支基金。
 
约翰逊二世当即为不到30岁的蔡志勇设立一支“富达资本基金”,正是富达资本资金,让蔡志勇一战成名。
 
他改变了富达以往保守的投资方式,认为那些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公司的股票才是投资的意义所在,而投资高分红公司的股票,还不如买政府公债、存银行。在富达投资期间,蔡志勇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集中资金在少数几只明星股票上,短期内快速获利,如投资了施乐复印机、宝丽来相机等。
 
他的基金投资回报率每年超过50%,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奇迹,是快速获利时代(go-go era)两个有名的快速获利基金(go-go fund)之一。

很快,这只基金吸引了众多个体投资者的资金,基金规模也在几年内上升到10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证券基金。
 
蔡志勇的投资理念“趋势投资”还让整个证券投资基金找到了自己区别于银行的立足点——不是为他们提供保值型的红利收入,而需要提供的是“股权致富”的选择。
 
到1963年,蔡志勇已成为富达投资的第二号人物。但与其竞争的却是约翰逊二世的儿子奈德(约翰逊三世),而奈德管理的富达趋势基金投资收益与富达资本基金相若。当约翰逊二世和蔡志勇说,“我们是一个家族企业”,并把公司传给约翰逊三世后,蔡志勇决定自立门户。
 
1965年,蔡志勇卖掉富达股份给约翰逊家族,套现220万美元后创立了曼哈顿基金。彼时,蔡志勇的名气盖过“富达”品牌,当时只提供250万份申购份额的曼哈顿基金结果超募到2700万份,达到约2.5亿美元。

媒体也热捧蔡志勇,《纽约客》这样的文青杂志都追着采访他,财经媒体更是把他奉为二战后第一位投资巨星,60年代的“华尔街之王”。

但随后蔡志勇的曼哈顿基金在1968年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遭遇挫折,他把自己的基金卖给了CNA金融公司,蔡志勇靠此跻身美国富豪行列。
 
此时蔡志勇继续担任CNA的曼哈顿基金经理,此后蔡志勇冒险的投资方式并未让曼哈顿基金再次风光无限,1973年失意离开。同年,蔡志勇成立自己的蔡氏股票经纪公司,想要把美国罐头公司变成能赚钱的金融企业,类似巴菲特将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变成一家保险公司一样。
 
1982年,蔡志勇掌控的美国罐头公司用数百万美元收购了联合麦迪逊公司(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结果4年后,1986年,全美最大的铝制容器生产商American Can 用超一亿美元买下了联合麦迪逊公司,蔡志勇加入American Can 。
 
在这家公司,蔡志勇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American Can 的老大。1987年,American Can 以4亿7500万美元收购了Smith Barney,蔡志勇把American Can 改为Primerica,变为保险业务,Primerica成为道琼斯成分股之一。
 
1988年,蔡志勇的Primerica同Sanford Weill 的Commercial Credit 集团合并,蔡志勇成为合并后的最大股东,但他日常的打理工作交由Weill 打理,最终公司又整合并入今天的花旗银行,Weill 最后成为了花旗集团的主席和CEO。
 
1993年,蔡志勇再次进入保险业,成为三角洲人寿CEO。1993年到1997年期间,他还担任Delta Life 人寿保险主席,1997年以约2亿美元将其出售。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回归蔡氏管理公司,同时打理着自己的基金会。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K线图,那么蔡志勇的择时可谓完美,也在最终与巴菲特殊途同归。
 


基金经理的黄埔军校,投资经理的朝圣之地



在华尔街历史上,蔡志勇是第一位非白人的领袖,富达也曾是诸多年轻人心中的圣地。当年蔡志勇名噪一时,收获很多粉丝,包括特朗普和大名鼎鼎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的母亲曾经每月投资100美元购买蔡志勇的基金,蔡志勇离开后,彼得·林奇加入富达,就在蔡志勇原来的工作组办公。他曾这样形容对蔡志勇的崇拜之情:“我特别激动,我能在蔡志勇的办公室工作”。
 
1968年获得沃顿学院MBA学位的彼得·林奇在毕业第二年进入富达,成为了一名研究员。1977年,彼得·林奇一跃成为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与蔡志勇一样,彼得·林奇靠着麦哲伦基金一战成名。
 
麦哲伦基金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其投资业绩名列全球第一,13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达29%,美国最有名的《时代》周刊称他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誉是股票领域一位超级投资巨星。1990年,在彼得·林奇最巅峰的时刻,他却选择了退休,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
 
除了彼得·林奇,还有一位被称为“欧洲股神”的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也师出富达投资。

安东尼·波顿1950年出生于英国,从英国剑桥大学材料工程学毕业后,经家族朋友介绍进入了金融业,最初的职业生涯是1971年开始于一家小型的商业银行凯塞·厄尔曼(Keyser Ullmann)

正是在凯塞·厄尔曼期间形成了他的投资风格——逆向投资获取高昂收益。1976年,他跳槽到一家南非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施莱辛格(Schlesinger)的伦敦分部。
 
1979年,安东尼加入富达投资,管理富达特殊情况基金(Fidelity Special Situations fund),开始了长达28年的富达投资历程。
 
这位“欧洲股神”投资标的聚焦欧洲,年化收益率19.5%,总投资回报超140倍,28年的投资业绩仅次于巴菲特,曾被《泰晤士报》评选为史上十大投资大师,位列格雷厄姆与巴菲特之后。
 
他与其他基金经理不同的是,他的投资灵感来自于幸福的家庭和美妙的音乐,他自己还谱曲古典音乐,发行过自己的音乐专辑。
 
波顿将投资的主要目标归为6类:拥有复苏潜力的公司;拥有增长潜力的公司;资产还未得到市场普遍认可的公司;拥有占有特定市场份额特殊产品的公司;可能被其他企业并购接管的公司;正经历重组或管理层人员变动以及没有被股票分析师广泛研究的公司。
 
他喜欢被市场低估的股票,这与格雷厄姆的投资风格相似。
 
正是靠着这个逆向投资思路,使他赚的盆满钵满。此外他还喜欢观察市场情绪,“恐慌指数”在他的研究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
 
不过波顿却在2011年转战对中国的投资中水土不服,损失惨重,最终辞去职务,并于2014年4月1日正式退休。
 
富达曾是基金经理的“黄埔军校”,一度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直到贝莱德合并美林证券的投资管理部门,以及收购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或添加微信小助手与IIR互动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课:纪念“耶鲁模式”缔造者大卫·斯文森





价值透镜:聚焦美国人餐桌、重视投后的3G资本





价值透镜:百年BG,穿越时间的隐形巨鲸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