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钱学森到神舟十二号“天地通话”,中国航天背后的源动力在哪里?| IIR · 头号玩家

Dear IIR 机构投资者评论 2023-04-14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文 | 迦南编辑 | 白曼出品:机构投资者评论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随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完成太阳翼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昨日(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 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神舟十号对接天宫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对接天宫二号,再到神舟十二号对接天和核心舱,总书记三次与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们进行天地通话,询问他们的工作、身体、生活情况,嘱托他们按计划完成航天任务。
18年前,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人员杨利伟首飞成功。当人们把神舟五号载人升空这个喜讯第一时间告诉钱学森时,他激动不已。后从太空归来的杨利伟专程来到钱学森家中“报道”,当见到杨利伟那一刻,钱学森难掩激动。 2006年,杨利伟又同另一批宇航员聂海胜、贾俊龙探望钱学森。 正是这位“航天之父”奠定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中国人能送入太空的背后,是他30年的付出与坚持。 1956年,钱学森授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从此开启中国人通向星辰大海的旅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背后离不开两个重要平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的前身,都是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后,1999年7月1日,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刚刚上天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则是由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制造。
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早在2006年就开始探索产融结合之路,成立航天投资控股。如今,航天投资控股已形成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成长期投资和并购投资组成的面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为航天集团走向产业市场化、资本证券化和金融专业化搭建了运作平台。
 

钱学森领头,国防部五院——中国航天梦的起点



1956年,被认为是中国导弹梦、航天梦起步的元年。
 
历经艰难险阻,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央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提出发展我国导弹和火箭的规划设想。
 
由聂荣臻请示,得到中央批复后,1956年10月8日,在466医院(北京军区空军医院)的食堂里,举行了国防部五院的成立大会,并任命钱学森为院长。
 
五院建立之初,急需招揽大量人才和专家,梁守槃、任新民、庄逢甘等专家先后来到五院。为了尽快掌握导弹技术,中国的导弹事业在“一穷二白”中开始。大家决定先仿制再自主研制,苏联曾经有限制地帮助过中国建立导弹工业。
 
1957年,五院一分院成立,钱学森兼一分院院长。一分院主要研制导弹和运载火箭,此后这些导弹取名“东风”系列,而火箭则取名“长征”系列。
 
1958年1月,五院和炮兵司令部共同组建炮兵教导大队(导弹部队前身),4月,一分院在五院总体设计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总体设计部。
 
1964年5月,在钱学森的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卫星总体研究室——第七研究室成立,该研究室在1966年到1969年间,完成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方案设计。
 
后钱学森主持完成“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发展建立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也赢得“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
 
作为中国航天梦的起点,国防部五院也是中国后来载人航天事业的起点。
 
1970年,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1975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卫星;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随后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陆续顺利升空。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2007年,“嫦娥一号”升空,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升空,完成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2013年,“嫦娥三号”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2020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发射圆满成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65年的航天征程,背后是一次次技术突破,是无数人的艰辛付出。从钱学森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一代代航天人为祖国托起璀璨星辰。
  


“五院”:宇航系统的科技“源动力”之一



原来的国防部五院1965年1月脱离军队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在1968年2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成立,掀开中国空间事业的新一页。
 
如今的五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要从事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的规划;研制各类航天器及地面设备等。

 
五院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承包商,现拥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和康拓红外(300455)。去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是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五院抓总研制和发射了200余颗航天器,目前百余颗航天器在轨运行,已经形成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六大系列航天器,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
 
此外,五院还铸就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2021年5月15日早7点18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祝融号”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在火星登陆火星车的国度,而“祝融号”正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
 
2020年,宇航系统总体重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也启动了改革。通过重组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总体设计部、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组建遥感卫星总体部,进一步优化宇航业务体系,加强总体能力提升,打造“一个创新中心+两类总体单位”的顶层架构。
 
“一个创新中心”,即重点构建五院顶层体系论证研究实体,打造体系化、新系统、跨领域、前沿性创新中心,强化新体系构建和重大专项培育,支撑国家航天发展规划制定和装备体系论证。“两类总体单位”,即重大工程类总体单位和应用卫星类总体单位。
 
6月17日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位于烟台的五院513所承担了为神州十二号飞船制造航天员人机交互操作“大脑”(仪表控制器),同时,控制器产品、宽波束中继S终端、断接器、环控检测装置、调理电路、接口装置等相关产品的研制工作,也是“山东制造”。

而五院502所研制的GNC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则是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背后的“功臣”(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个很大的不同是首次在载人飞船中引入天舟货运飞船配备的快速交会对接,具备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样的全相位全自主交会对接功能)。
 
而昨日习总书记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的天地通话,是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通过搭建“太空天路”,确保了此次通话的清晰、持续和畅通。



航天投资控股: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航天产业投资公司



截至2020年,航天科技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677.4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润总额241.1亿元,同比增长11.7%。

航天产业的高速发展,航天科技的不断探索,都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首先是科研的融资需求,其次是投资和重组的业务需求,还有推动整个市场共荣的战略需求。
 
考虑到投融资平台要为产业服务,股东的业务、资源要能和航天领域现有产业或方向实现结合,2006年,中国航天投资控股(以下简称"航天投资")成立,以扎根产业为基础,结合金融资产配置、拓宽融资渠道等业务方向,以多元化的方式,逐步构建“本级+基金+融资租赁+海外平台”的架构,支持产业发展。
 
航天投资的多元化股权在众多国有投资公司中极有特色,先后吸收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人保、光大、国新国同、信达投资、中兴通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加盟。通过积极吸引外部战略合作伙伴投资入股,不仅为公司的投资能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分散了单一治理结构带来的管理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多元化股权可以融合航天内外的现金管理理念和优质资源,增强公司的投资实力。

航天投资的成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一次创新和努力。截至2019年底,航天投资已由当初成立时的8,000万元注册资本,增加至120亿元,2019年单年,航天投资融资167亿元,出资10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5亿元,2019年年化投资回报率27%,年均资本回报率15%,累计分红及缴付税金163亿元。

彼时PreQin全球私募及风险投资报告曾有个数据,航天投资此前十年全球成长基金中募集规模排名第三,可使用资金额排名第一。


截至2020年11月的数据,航天投资的管理资金规模已增长至2276亿元,年均投资回报率达到33%,本级及基金利润超过110亿元,所投项目的资产规模更是超过1.4万亿。

航天投资的目标是成为具有雄厚产业背景的世界一流航天产业投资公司。基金的整体布局上,目前可以概括为创新系基金与军民融合系基金。
 
创新系基金将形成以国创基金为核心,辐射专利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系列基金的立体投资平台,实现创新价值链的持续增值;军民融合系基金则以军工集团院所及改制为轴,以军民融合,军用技术民用化、商业化为探索方向,以实现军工企业间的技术共享、整体协同、优势互补。

作为一个央企投资平台,是什么推动了航天投资的产、融、投飞轮?

和其他国有投资平台相比,无非三大因素:统一的战略定力、科学的治理机制、具备优秀航天精神传承的投资团队和精细化、专业化经营。

航天投资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陶曾经提到,“基金运作其实有4个核心机制,一是投资决策机制,一是约束激励机制,一是风险管理机制,一是信息披露机制。在这4个核心机制中,其实风险管理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是紧密相连的。这4项机制必须落到实处,这是国资基金安全运营的核心机制。”

在投资决策机制上,航天投资将投资方向的管理和对旗下基金公司的预算管理相结合。旗下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有着清晰明确的合伙人协议,凡在投资方向和年度预算内的投资,旗下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即可决定,但若超过预算投资,那么子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上报航天投资。
 
而对直投,航天投资也将依据股份占比的不同而对所投资公司实施分类管理。通过对所投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派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行使股东权利。

但无论直投还是子基金,航天投资的中后台都实现集中和信息化闭环。募投节奏的把握上,航天投资更加务实,按实际投资情况决定基金规模,以及增资的速度。相比基金的规模效应,航天投资更注重项目品质,毕竟,很多项目,需要战略性长期持有。
 
在一系列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投资的产融实践与股权投资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营造“创新为魂”的航天创业文化,培育形成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航天系经理人,提高航天经济自我创新的持续能力。
 
这一切的动力之源——航天文化,它们是: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航天三大精神”,“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和“创新战略、稳健投资、规范管理、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


附:致敬早期航天人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或添加微信小助手与IIR互动____________________




贝索斯的航天梦





马斯克、陆正耀、贾跃亭,三种梦想,三种窒息





IIR头号玩家:5G背景下三大电信巨头的股权投资全景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