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漂泊的「船王」, 求稳的「董生」(董家往事) | IIR · 留声机

Dear IIR 机构投资者评论 2023-04-14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独家出品 | 机构投资者评论 IIR

独家数据 | IIR研究院

请尊重原创,抵制洗稿,违者必究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香港从来都是个港口城市,它有着150余年的海运史。

建国前的战乱期,它曾迎来一波“大陆客”。这些“大陆客”中,有四人日后在香港航运业后来居上,名噪一时,成为香港“四大船王”
 
四人中有一位姓“董”,原名“兆荣”,后改名为“浩云”。董浩云曾在上世纪80年代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是“世界最大独立船东”(从当时独资所拥有船队的吨位数来说,董浩云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董氏旗下的全部船只,最高时达到近150艘,总吨位约1100万(吨),比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还多一倍。

董浩云育有5个子女,发展方向不一,不过幸运的是,未有香港好友霍家一样的争产风波。

1980年,董浩云交班,82年离世。他离世时,没有留下万贯家产,反而是一笔笔巨额债务。此后的35年,长子、次子一边接力把“家债”还完,长子还在港执政8载,抵抗过金融巨鳄;最后,他们将父亲的“东方海外”,卖了近500亿港元(2017年)家族持股的持股部分(68.7%),变现338亿港元。

当时的这笔交易,规模刷新了集运市场并购额的最高纪录,买家“中远海运”,也借此占有全球航运约12%的市场,跻身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



“船王”一生“漂泊”



董浩云1912年出生,祖上山西,后迁至福建,祖父这代又迁居浙江定海(旧属宁波府),以裁缝为业。清末,移居上海闸北,董浩云之父董瑞昌在上海南市大东门经营“源森玻璃五金店”。

董浩云生在上海,曾就读于上海南市之育才书塾。自幼他就对海洋感兴趣,16岁时,进入日商在上海开办的“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做学徒,不久转入民国“金融巨子”周作民的金城银行旗下的“通成公司”,19岁被派往金城银行的另一附属公——“天津航业公司”担任秘书。
 
虽没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董浩云却自学了英、法、日三国文字,并能运用自如。去天津后,他得到船运大亨顾宗瑞的赏识,还把女儿顾丽真许配于他。董浩云也帮助金城银行收回被英国领事馆租借的物业,用作“天津航业公司”的总部。

这事令董浩云名声大噪,23岁便被选为轮船同业公会副会长(1934年,天津航业同业会公会成立,同年6月改为天津轮船航业同业公会;董浩云以天津航业公司船务主任兼文书的身份加入,并被推选为九名执行委员之一)

1936年春,天津大沽口被雪封,数十艘中外货轮被困,董浩云指挥救灾,展现出领袖潜质,此后,他平步青云,成为民族航运业的一位旗帜性人物。

那期间,他曾拟《整理全国航业方案》,拟定《大同煤水路运输计划》,并建议政府支持成立航运信托公司,促成本土民营航运公司合并经营,做大做强,以为日后收回沿海及内河航运权,乃至驶向世界而准备

同期,他带着怀孕的妻子前往上海,并在岳父顾宗瑞的支持下,以一条千吨左右的小轮船创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 这船也成为属于董浩云自己的第一条船。

不久,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接连爆发,上海很快被日军占领。董浩云的“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旗下船只均被日军作为“敌产”接管。万般无奈下,董浩云举家迁往重庆,一待就是数个年头。

抗战胜利后,董浩云第一时间申请复业,却被当时的政府驳回;1947年前后,他重起炉灶,购入三艘战时生产的7600吨胜利型散装货轮,先后创建“复兴航业公司”、“中国航运公司”,还请当时上海滩的“青帮大亨”之一——杜氏出山做董事长,对方也极欣赏董浩云,欣然应允。

通过银行信贷,董浩云陆续购置“慈航”、“慈云”、“天龙”、“天平”、“天行”等十艘轮船,一举成为中国当时经营沿海及远洋运输业务最大的私人船东。

1947年8月4日,董浩云派出自己的船员,驾驶“天龙”号由上海启航,经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开向法国,并成功抵达,创下中国人独立驾驶巨轮跨越大洋的记录;第二年的2月25日,他又让中国航运公司旗下、中国人驾驶的“通平”号成功抵达旧金山。
 
1948年底,董氏决定举家迁往香港,不久后旗下公司也迁至香港。

赴港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对中国禁运,董浩云游戈在世界各地的船只也经常被扣,还负担着沉重的购船贷款,经营非常困难。

1950年,美方以“欠债未还”为由,将复兴航业公司旗下“京胜号”“沪胜号”两船扣押;仓皇之间,董浩云将仅剩的一艘货轮“渝胜号”紧急移往香港,注入到香港注册的分公司“金山轮船”名下;此后,“京胜号”、“沪胜号”完璧归赵,董浩云将两船也注入金山轮船,三轮船体一律漆成灰色、烟囱刷为醒目的黄色,上有梅花标志,出入维多利亚港,这也很快成为金山轮船公司的标志。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苏伊士运河关闭,欧亚航线受阻,董浩云时来运转,获得巨额利润,借此也增添了不少新船。

在与同是浙江籍的包玉刚竞争“船王”的过程中,董浩云看重并发展了两条业务线,也做了两件震惊世人的大事。

他认为集装箱运输将是货运业的一场革命,于是率先将公司的七条旧船改为集装箱船。接着,又向日本船厂订造七条新船,开办全集装箱船业务。1969年,董浩云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发展新兴的货柜船业务。

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发展,全球对石油的需求旺盛。董浩云也大力发展运油业务,大举订造超级油轮。

两件惊人大事是:1979年,董浩云拿下世界第一巨轮——“海上巨人号”。此船全长458米,满载排水量达56万吨,在当时均为世界第一;这船是一位希腊船商向日本住友的重工订制,但竣工之前,希腊船商破产,董浩云半途接手,1980年12月19日,董浩云亲自主持了“海上巨人”号油船的下水典礼。

同在这年早一些的时间(1980年4月),董浩云开价12亿港元(1.125亿美元),收购了已有90年历史的英国第二大船业集团——福纳斯·怀特公司(Furness Withy,福纳斯创办于1891年)成为第一个接管英国大公司的华人。但当时最吸引董浩云的并不是船,而是福纳斯公司经营多年的南美洲航线业务。这条航线一直是董氏航运的短板(东方海外、金山轮船等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于远东-北美航线和远东-欧洲航线,收购福纳斯公司可以填补南美洲航线的空白)

同在这年,还在不断买买买的董浩云宣布退休,长子接班。1982年4月14日晚,董浩云据说因要为访港的摩纳哥亲王安排行程,于九龙塘住宅心脏病突发,次日凌晨离世。
 
到董浩云离世时,董氏集团旗下已拥有“中国航运”、“金山轮船”、“东方海外货柜航运”三家世界级航运公司,拥有各种干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客船及散装船等149艘,载重量超过1100万吨,还有三艘高级豪华邮轮,在东京、纽约、伦敦、新加坡、中国台北、洛杉矶、巴黎、里约热内卢等地均设有办事处或代理处。



荒海中寻“生”



董浩云和顾丽真婚后共育有2子3女,1937年,董好云的大儿子出生,他在日记里写道:“见到他,我有好多期望!”夫妻俩也或因对中华的期望,为长子取名——“建华”。

如今,人们常称他为“董生”,而董浩云在董生两岁时,在他的黑白照上题字:“笑迎着……大时代来临。”

董浩云携家人自沪赴港那年,他36岁,大儿子12岁。

1960年,董生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港打理家族生意,他先在美国打工,直到1968年,才回港管理家族生意。从此,父子两人联手经营“东方海外”,不断开辟新航线,拓展新业务。东方海外上市后,开始不断并购扩张,到1980年董生接任时,已拥有沙特、利比里亚、百慕大等地多家航运公司的控制权,并涉足海运保险领域。

70年代末,受石油危机影响,全球航运业日益衰退,但董浩云可能还是希望与另一个船王包玉刚一较高下,持续购入船只,扩张规模,1981年时,东方海外还在继续收购美国海车(Seatrain)轮船公司,一次性从日本订购7艘大型货柜巨轮。然而,船还没造好,董浩云便离世。
 
此前数年的大举扩张严重透支了东方海外的财力,航运业大萧条进一步触发了债权人的疯狂追讨,“东方海外”业务一落千丈,债务缠身。1985年,东方海外濒临破产。

刚接班的董生内忧外患,对外宣布“东方海外”的股票暂停买卖,待债务重组后复牌。

极具讽刺的是,直到那时,董氏终于超越包玉刚,而那时的包玉刚已“弃舟登陆”,安全上岸。
 
为了免于家族的破产清盘,董生开始艰难的谈判。他多方奔走、斡旋,以小额赔偿为代价,换取日本船厂取消12艘新船订单,然后从中国银行(5000万美元支持)、汇丰银行(1亿美元支持)等12家债权银行筹集到2.4亿美元贷款,用于支付剩下12艘新船订单。

此间,又得到董浩云的好友霍英东相助,使东方海外支撑到重组阶段(1986年3月,霍英东注资1.2亿美元给“东方海外”;1990年,董生继续为公司减磅,霍英东再收购东方海外两成股权)
 
1987年,董生正式开启了东方海外的债务重组。

第一步,他将旗下散装货轮与货柜油轮业务分开,前者由金山轮船公司经营,后者注入一家新公司——“东方海外国际”。“东方海外国际”股权分为两部分,霍英东注资1亿美元,获得35%股权,剩余65%的股权由东方海外持有。在股本结构上实现清晰化。

第二步,东方海外的200余家债权人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获得东方海外67%的股权。其中52%的股权连同董氏家族持有的东方海外23%股权注入董氏控股基金,以便将来董氏家族清偿债务、赎回股权。原东方海外除了董氏家族以外的股东所持股权被稀释到10%。

此后,董生剥除非核心资产,将东方海外业务重心集中于货柜运输领域,而散装轮船业务划拨到金山轮船公司。
 
重组之后,董生也从之前的大老板变成了经理人,因为所有的股权几乎都被转让或抵押,只是大家让他继续经营。同期,董生的弟弟董建成也出任公司副董事长。

随着航运业缓慢复苏,负债累累的东方海外也逐渐实现盈利。

1990年,董氏家族私有的金山轮船宣布偿清所有债务;同年,“东方海外”再重组,董氏家族重新拥有到近50%的股份,而之前控股35%的霍英东,也从股东阵营悄然消失。

经历8年“抗战”,几个生死轮回后,董生从几近“厌世”,到带着家族,成就了自己的新时代。这个过程中,董浩云生前并购的福纳斯公司,被董生毅然打包出售。

1989年3月,董生的父亲董云浩开创的海上大学——“宇宙学府”号首航上海。时任书记和市长都到船上祝贺,这也是董生第一次接触大陆高层。

1992年,“东方海外”谷底翻身,成功扭亏为盈;1993年时,“东方海外”税后盈利已高达1.38亿美元。

1995年12月11日,香港各界、各阶层四百位委员齐聚,投票选举首任特 首。12点15分,计票结束,董生获得320票,占比8成。

1997年7月1日,董生走马上任,正式参与执政,退出东方海外后,他的弟弟董建成全面接管。

回归不久,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就同时向香港金融市场发起进攻,恒生指数19个交易日大跌2000多点后,再次直线暴跌并洞穿6660点的“防线”,香港金融命悬一线。

最终,董生和战友们在半小时内做出震惊全球市场的决定:动用近120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最终打赢了索罗斯。这场震惊中外的金融保卫战居功至伟,特区还通过期指市场,赚了约20亿港元。

此后,董生提出过“八万五计划”、“矽港计划”、“数码港计划”、“中药港”计划等,奈何天意弄人,几次均可说无疾而终。

执政八年,多番尝试后,董生因身体原因递交了辞呈,2005年3月10日,提前两年离任。同年,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2008年,金融海啸,世界航运业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包括中国远洋集团在内的各大航运企业纷纷陷入亏损境地,而董建成带领的“东方海外”,依然赚多亏少,2011年,“东方海外”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0亿美元,盈利1.8亿美元。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包括包玉刚的环球海运、赵从衍的华光海运等同期船王纷纷瘦身、转型的背景下,全球航运业都在寻找新方向,实际面临严峻挑战。

2016年,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正式重组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海运),2017年7月,董氏家族也最终做出决定,其持有的约68.7%东方海外的股权,以约338亿港元的价格,出让给中远海运旗下的上市平台——“中远海控”。

这一整合,缔造出太平洋里最大的海运公司,交易完成后的中远海运集团,一跃在全球航运市场占有约12%的份额,晋身全球第3大航运企业。

而另一边,董生早在2014年11月,就牵头成立“团结HK基金”,如今,香港多个家族的成员均为理事、参事,沈南鹏、赵令欢也是理事之一。

而直到去年9月,才有媒体报道,84岁的董生花了1.6亿港元,买入自己租住20年的香港豪宅嘉慧园低层C座的一个单位,包括一个车位,总面积3335方尺,按平方米来算,相当于370平米,每平米43万。

而当时媒体们按照董生只须缴付680万的印花税(楼价的4.25%)来推断,这或是董生的首次“置业”,而原业主早在1982年以390万元购入,持货39年,账面获利超过1.56亿元。


欢迎加入IIR社群:

欢迎关注IIR视频号: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或添加微信小助手与IIR互动





2021年,哪些个人/家族LP,给出了大红包?





霍家争产案,期间董生也参与调停





香港新世界郑氏家族(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