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IC」躲在新加坡「隐秘角落」,代政府发力?| IIR · 风满楼

Dear IIR 机构投资者评论 2023-10-18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出品 | 机构投资者评论 IIR请尊重原创,抵制洗稿,违者必究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IIR防丢失备用公众号:IIR_Backup
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和太平洋航运的最重要通道,被誉为海上航运的“生命线”。东南端的新加坡,刚好扼住西北宽东南窄的马六甲海峡,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
1818年,英国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爵士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挑选商站,因故发现新加坡,当时岛上只有500人居住。
经历百余年殖民文化和开放经商后,1965年,新加坡被迫走向独立,成为一个国家(1965年新马分家,1967年,新加坡被大马驱逐出新马联邦,新加坡不能再依赖马来西亚的转口贸易)
李光耀用新加坡特殊的地缘政治施展“小国大外交”,携新加坡人,带着危机感拥抱世界。
初期,新加坡没有选择通行的“央行制度”,新元发行机构是“新加坡货币委员会”,1971年1月1日依法成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下文简称“MAS”或“新加坡金管局”)兼具央行各项职能,但无货币发行权。
2002年1月,原属财政部的货币委员会划归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管辖;2002年10月1日开始,新加坡金管局开始负责货币发行。
新加坡金管局、GIC、淡马锡三家机构共同组成了新加坡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框架(Net Investment Returns,简称NIR,旨在为新加坡代际未来的支出制定一套规则框架),三家机构每年收益的一部分,将通过这个框架补充和支持政府整体预算。
新加坡金管局官方外汇储备(Official Foreign Reserves,简称 OFR)2021年底达到5630亿新元;淡马锡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投资组合净值为4030亿新元;而GIC最神秘,在一些外部第三方排名上,GIC规模远超淡马锡,但新加坡财政部(The Ministry of Finance,MOF)官网则表示,“据称GIC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GIC、新加坡金管局、淡马锡管理的资产规模,相当于新加坡金融储备的全部规模...公布全部规模不符合国家利益,也容易让新元在脆弱时期遭受投机性攻击”。
“我们的储备是一种战略资产,对于一个没有自然资源或其他资产的小国来说,尤其如此。国家储备是新加坡在危机时期的关键防御手段,透露我们掌握的全部和确切资源是不明智的。”
今年4月7日,新加坡金管局宣布,已通过认购RMGS(2022年1月11日,议会通过MAS(修订)法案,使MAS能够认购政府发行的储备管理政府证券(Reserves Management Government Securities ,这是一个新的机制,便于将不需要用于执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官方外汇储备,从金管局转给政府,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进行长期投资)把750亿新元的超额官方外汇储备转给政府,由GIC作为投资用途,且新加坡金管局预计今年内还将进一步转移官方外汇储备,以使OFR达到最佳水平(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估计,他们需要的官方外汇储备数额最优值,大约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5%至75%,而目前远超出这一比例,2021年底的5630亿新元约占GDP的106%,转移750亿新元的官方外汇储备后,MAS资产负债表上的官方外汇储备估计约为GDP的95%)


“捐赠基金”思路下的“α”+ "β"



上世纪70、80年代,新加坡通过对内发展工业制造业,对外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方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经济的强劲增长,高储蓄率及外汇的迅速储备,很快超过了平衡国际收支以及稳定汇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在时任副总理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主席吴庆瑞博士的建议下,成立了独立投资机构,对MAS盈余的外汇储备进行投资和管理,获得资产的保值增值。
GIC的投资配置经过数次迭代。
20世纪90年代,GIC开始冒险探索多元化回报,适应不熟悉的投资形势,进入了房地产和私募股权领域。另一个重要的政策转变是进军亚洲新兴市场,以中国为支点,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地区领先一步。
2000年后,GIC对于自己的定位又进行了重新审视,他们认为,GIC管理的外汇储备不应该被仅仅看作是一个应急基金(Rainy Day Fund),而应该也同时是新加坡的一笔“金融捐赠基金”(Financial Endowment)这带来的影响是:GIC并不需要那么高的“流动性”,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投资于其他资产类别(公开市场股票、PE及房地产);以及,确立了新加坡政府的净投资回报框架(NIR;同样是在“捐赠基金”的理念框架之下,政府可将MAS、GIC以及2016年加入框架的淡马锡的长期净资产预期回报率的最高50%,用于支出)
2013年,GIC启用了新的投资框架:Alpha(积极组合) 和 Beta(政策组合),并不断优化。该框架的目标是,在财政确认接受的风险水平下,通过提供超过全球通胀的良好长期回报,来保持和提高GIC管理下的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在治理与风险管理层面也进行了明确)
Beta策略(政策组合)定义了驱动GIC投资组合长期回报的六大关键资产类别:名义债券和现金、发达市场股票、新兴市场股票、私募股权、房地产、通胀挂钩债券;Alpha策略(主动多元策略)则旨在既定风险水平下,通过投资能力,为政策投资组合增加市场价值。
IIR查询GIC近三年的年报,六大板块近年来的配置比例也略有变化,其债券及现金配置比例不断下降,私募股权稳定上升,房地产略有上升。
其中,PE板块,已立了100多个基金的网络,涵盖并购、少数股权、Pre-IPO,VC,私募信贷和特殊机会(如困境资产(债务)、PE二级交易等)等各种类型。
去年,GIC在二级交易市场出手活跃,而在GIC最新的年报发布中,也花了颇多篇幅明确提到,基于其较长时间建立的参与PE二级交易(基金份额)的经验,在未来,将加大推动在PE二级交易的布局,且主要是加大共同投资及直投项目。
去年7月,GIC与 BlackRock、Lexington一起参与了Kohlberg(私募股权公司,1987年成立,规模120亿美金)第7期基金(vintage year 2012年,规模16亿)剩余资产的一个继续基金(11亿美元);9月,GIC与挪威政府养老基金(Folketrygdfondet)、Aeternum Capital(另类资管公司)等投资者一起,参与了软件公司Visma的部分股权的二级转让(老股东包括GIC, CPPIB,华平,TPG等);交易发生时,Visma的估值为160亿欧元。
从区域配置上看,GIC在1984年进入美国,分别在纽约、旧金山设立办公室;1988年布局东京,1990年进入英国伦敦,1998年在北京设立办公室等,目前已拥有10个办公室,悉尼办公室正在规划中。
目前美国为GIC资产配置的第一大市场,占比37%,亚洲(除日本外)市场为第二大,占比25%,基于全球化的配置则占比10%。
再看中国,据财通证券今年年初的报告,截至 2021 财年,公开市场上,GIC 共持有中国企业 65 家,其中 H 股企业 42 家(中国石化、万科、中国铁塔、中国电信、中国太保、龙源电力等), A 股(中芯国际、兆易创新等)和美股公司(天境生物等)分别为 18 家、5 家。
PE领域,据IIR不完全统计,GIC更偏好后期相对成熟的项目,及科技、物流、医疗领域,如早年出手的小米、顺丰、菜鸟等,以及最新出手的泰邦生物(8月初,泰邦生物完成继去年4月大钲资本牵头的财团对其私有化后的首轮融资,融资规模3亿美元,领投机构包括GIC、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旗下全资子公司Platinum Orchid,以及国寿股权、信达鲲鹏等)


回报率稳定,躲在“角落”的配置工具?


据新加坡财政部官网,作为中央银行,新加坡金管局(MAS)是三个投资实体中最保守的机构,其主要投资于流动性金融市场工具;而新加坡政府的资产(Government’s Assets)主要由GIC负责管理;而淡马锡(1974年成立)则定位一家以商业原则进行管理的投资公司,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和提供可持续的长期价值,是一个以价值为导向的股权投资者,旨在实现股东价值的长期最大化,新加坡政府,是淡马锡控股的唯一股东。
在各类第三方机构排名中,统计数据GIC的资产管理规模都高于淡马锡(GIC大约7000亿美金,淡马锡约5000亿美金)但从回报情况来看,通常淡马锡的业绩都要略高一筹。
比如2021财年(截至2021年3月31日)淡马锡一年期股东回报率高达24.53%,今年急剧下滑,1年期的股东回报率为5.81%,但20年期回报率,近年来淡马锡通常稳定在6%-8%区间,自成立以来的股东年总回报率,则高达14%。
而GIC通常使用的指标是滚动20年实际年化回报率,去年为4.3%,今年为4.2%。
必须指出的是,MAS、GIC、淡马锡,三家机构的职责与目标不同,其配置策略及收获的收益率也必有差异。
毕竟,对于新加坡政府而言,这个大“企业”机器,不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功能部门”。
加坡毕竟是政府招商引资的鼻祖之一。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各有问题,也就凸显了这个相对稳定又多金、大型“国有企业”的好。
新加坡政府近期压力应该并不小。政府债务增幅较大,再加之不少加密货币平台的影响,原先的“领先”造成了一定负担。


除了明确的、多家中国本土机构已在新加坡建立海外办公室之外(在此不披露),GIC这个可以“躲”在“隐秘角落”的战略性投资平台,新增的750亿新元资金,也或将成为其新一轮长期配置的重要基础。
当然,除了“吸引”了一大堆机构,阿里巴巴也新近与新加坡鹏瑞利集团领头的财团获得批复,将在新加坡中央商务区珊顿大道将AXA大厦(安盛大厦,安盛大厦于1986年建成,高度235米,其高度位列新加坡15名)改建为一栋305米高的综合摩天大楼,预计将于2028年竣工。
建成后的安盛大厦将以305米的新高度,超过现有的新加坡第一高楼(290米高的丹戎巴嘎中心),成为新加坡的新第一高楼。
欢迎关注IIR视频号:
回复关“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

或添加微信小助手与IIR互动






KKR交班新一





黑石最新业绩解读





TPG要上市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