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学的真相|Christopher Hopwood教授《人格障碍的替代模型》讲座听课笔记
【四季论坛·重访边界】人格障碍论坛第7讲由个性爽朗,颇具人本气息的Christopher Hopwood教授主讲。他在前几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人格障碍维度模型与分类模型之间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主讲人:
Christopher Hopwood
❖
首先介绍一下Christopher Hopwood教授。他瑞士苏黎世大学人格心理学教授,人格病理学专家,精神病理学层次模型专家。作为人格和人格障碍领域的资深学者,他很早就用充分的研究证实了维度模型相比于分类模型的优势,为DSM-5人格障碍替代模型的推出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另外,他对人格障碍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Christopher的讲座主要围绕着三个内容展开:
1)人格障碍的分类模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2)人格障碍的替代模型(Alternative Model of Personalty Disorder, AMPD)有何帮助?
3)今后需要做些什么?
Christopher教授先用一个非常简洁明了的图呈现了DSM-5人格障碍分类模型中的十种人格障碍,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A组人格障碍:偏执、分裂样、分裂型。患有这些障碍的个体通常表现奇怪或古怪。
B组人格障碍:边缘、反社会、表演型、自恋型。患有这些障碍的个体通常显得戏剧化、情绪化或不稳定。
C组人格障碍:回避、依赖、强迫-冲动。患有这些障碍的个体通常表现得焦虑或恐惧。
Christopher指出,人格障碍分类模型有4个基本的假设:
1)人格障碍只有十类。
2)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并不属于这十类,那么,在病理学上似乎是不重要的。
3)同一时间只可以有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
4)如果你被诊断为某一种人格障碍,那么,你就与同样被诊断为该种人格障碍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4个假设均不成立,理由如下:
首先是共病,分类模型中人格障碍的共病广泛存在。
其次是异质性,同一种人格障碍诊断下其表现会有很大的不同。(上次举过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的例子,9个条目选5个,那么会有C(5,9)=126种不同的表现)
第三,大多数诊断类别缺乏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事实上,只有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发展出了一些治疗方法。
基于这些原因,虽然人格障碍的分类法已经提出来三十多年时间了,但没有带来明显的进步,应让位于更具科学性的人格障碍替代模型。
Christopher以物质的化学构成来比喻人格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人格特质类似于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我们需要了解它们是怎样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人格的。相比于分类模型的一些内容,特质的研究更具有科学的证据。有调查发现,临床医生、学生和研究人员均会选择维度模型进行人格的研究。
针对人格分类模型的问题,Christopher提出了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
1)应该使用连续变量,而不是离散变量
2)使用从科学研究中得到的证据,而不仅仅是专家的经验总结
3)将人格特质与这些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功能障碍区分开来。
人格特质是一个连续变量,人格特质在一般人群中的分布如下图所示。以“共情”特质举例,大部分人在分界线的左侧,是正常的范畴,而在分界线右侧则是那些共情能力存在明显问题的人。我们需要去研究的是,这个分界线按什么标准来划分。
人格研究者们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人格特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
最顶层是一般因素,能帮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人格障碍以及其严重程度。在人格特质这一层,能帮我们判断这个人大体受到哪些特质的影响,比如是冲突控制的问题,还是回避疏离的问题。体征与症状这一层,有助于临床治疗师更细节性地把握病人,并形成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针对情绪的治疗、针对行为的干预等。具体可参看下面的视频讲解:
Christopher提到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结果。一项有700个人格障碍病人参加的,通过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人格障碍的一般因素,即反映人格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而人格特质的因素,则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参看下图右侧)。这提示临床工作者,我们治疗的并非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比如,我们无法将内向变成外向),我们能做到的,是让病人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能够适应环境,而不会产生功能障碍。
Christopher简单讲述了人格障碍替代模型的诊断过程,第一步是人格功能水平的评估,第二步是在确定人格障碍之后,具体评估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有哪些,包括5个特质25个具体方面。第三步是可选的操作,即具体来总结是哪一种人格障碍(保留了分类模型中的六种人格障碍诊断类别,具体可参看:维度比分类更好:John M. Oldham博士《人格的维度》讲座内容分享)
Christopher表示他已经不做第三步的诊断了,因为给病人贴上某个诊断学的标签并不重要。
Christopher教授指出,维度模型也遗留了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1)如何区分功能障碍与人格特质。
这两者往往混合在一起,比如,诊断标准A中关于功能水平的评估中就有特质的条目;诊断标准B中关于人格特质的评估,也涉及到功能水平的判断。这是维度模型有待解决的问题。
2)维度模型的跨文化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3)维度模型仍然是一个横断面的人格评估,但人格是动态的,治疗也是动态的。解决办法是做纵向的评估。比如,了解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因为什么原因被激发起人格障碍的响应。
4)诊断与治疗之间仍然没有密切的联系。期待未来能够开发出基于维度模型的治疗方案!
✦
✦
基于人格障碍替代模型的测量工具有好几个,包括Morey开发的人格功能水平量表(Levels of Personality Functioning Scale,LPFS),Krueger等人开发的DSM-5人格量表(The 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DSM-5, PID-5),以及人格障碍替代模型的“DSM-5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5 AMPD)。不过,这些量表的汉化版还没有正式推出。
人格障碍的其他测量方法也有很多:
【插播小广告:这里面也提到了“人格组织结构访谈”(STIPO),它是Otto·Kenberg团队开发的人格评估工具,有需要了解的同学可关注“psyByond心理”公众号,点击右下角“专业课程—回放中心”,在打开的小鹅通中点击“专业课程”选择“人格组织的结构访谈STIPO”购买(该课程的翻译也是王旭老师)。】
Christopher反复强调,我们并非一定要基于人格障碍的替代模型来评估人格,更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新的思考人格的方式:不再是以往基于类别来了解人格,而是去了解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特质,以及他总体的功能水平,问题的严重程度是怎样的。
讲座的后面围绕着一些专业问题来展开。
Q1►
如何将精神病理学的层级分类法(The Hierarchical Taxonomy of Psychopathology,HiTOP)的理论贯穿到人格障碍的理解中?
回答:HiTOP模型试图将所有的精神病理按层级的方法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结构体系。这是当代精神病理学的新进展,以结构化的、层级的方式来呈现。无论是人格或人格障碍,还是精神病理的研究,均可以采取因素分析并提炼因子的方法来进行。具体可见视频讲解:
Q2►
如何判断一个人有人格障碍,其严重程度的标准是怎么来的?
回答:一是通过统计学,通过全人口样本的统计指标,偏离2个或2个以上的标准差就可以做出人格障碍的诊断。但光靠这一项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真实的困难和苦恼。比如,一个人在诊断标准A的自我导向了有明显的问题,表现在他没有目标和方向,没有生活的规划,没有赚钱能力等,但他的父母给了他足够的钱,所以他衣食无忧,并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那么,虽然他符合了诊断标准A中的这一标准,但并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
Q3►
为什么是5个人格特质,而不是更少或更多?
回答:人格特质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提炼出来的,提炼的手段不同,选取的标准不同,得到的因子个数也会不同。之所以是5个而不是更多或更少,是受到了心理学界“大五人格”模型的广泛影响,在之前的讲座中已经提到了彼此之间相互对应(如下图):
Q4►
在诊断特质时,如何判断某个特质是正常的还是病理的?
回答:特质是一个连续变量,它并不和问题直接相关。一个人在某个特质方面得分过高,并不等于他就存在问题。如果一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得分超出2个标准差以上,那么,在统计意义上是偏高的,但还需要结合这个特质是否导致了问题的出现来做决定。
Q5►
特质与功能障碍如何衔接在一起?它们会不会有所混淆?
回答:有些学者认为在评估人格障碍时,要把功能紊乱彻底消除掉,只保留特质的描述。但我的观点与此不同,我认为要保留功能紊乱的评估,但在特质上做些改变。之前的特质是问题特质,但对人格障碍的诊断,也需要用正常特质来替换掉问题特质。
没有人是脱离环境存在于世界上的,我们都在与环境打交道。当一个人伤害自己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与环境有关。人格特质遵从正态的分布,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极端一些,那么他可能更容易出现功能紊乱,但不等于说人格特质偏离常规就一定会有问题。
比如,一个人在冲动性上非常高,确实更容易做出冒险的行为,但当他的环境能够充分支持他时,也许这个特质并不会导致问题。如果他出现了物质滥用,丢掉工作或犯法了,那么,这些是适应不良的问题,我们就要评估他有人格障碍的情况了。所以在统计上确实很难划清一个界限,但在临床上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将特质与环境适应相结合。
Q6►
为了评估人格病理,您会使用哪些测量工具?
回答:人格障碍的测量工作是很多的。我会首先人格评估问卷(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PAI),它由Leslie C.Morey教授的团队开发,他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这个问卷已经有了中文的修订版(CPAI)。
Q7►
人格障碍诊断模型改变为维度模型后,治疗方案会怎样来设计?
回答:我在很多年前写过一篇预测未来治疗方向的文章。我认为诊断标准A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在这个诊断标准里,社会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心理治疗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对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既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可能充满着各种裂痕、僵局,病人会有很多的投射和防御,所以治疗师在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非常谨慎,并注重治疗联盟的建立,关注在治疗中角色的反转,以及治疗过程会是相当漫长的。
第二层是特质,特质决定了病人的问题类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设计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在CBT里有暴露疗法,这对神经质性的焦虑可以使用,但对于对抗性的特质就没什么用了,此时,可以考虑CBT里的社会训练、社交练习等。因此,不同流派的治疗师均需要考虑针对不同的特质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开展充分的科学研究。
通过Christopher教授的热情讲解,我们对人格障碍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四季论坛·重访边界】还有两讲精彩内容,对人格障碍感兴趣的朋友可通过下面海报中的报名方式报名参加。
【听课笔记1】去标签、防污名:Peter Tyrer教授《ICD-11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讲座要点
【听课笔记2】早诊断、早干预——Carla Sharp教授《青少年人群中的人格障碍》讲座要点分享
【听课笔记3】维度比分类更好:John M. Oldham博士《人格的维度》讲座内容分享
【听课笔记4】夸大和脆弱——病理性自恋的两种状态|Aaron L. Pincus教授《病理性自恋的评估与心理治疗》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5】用数据来说话 | Giles Newton —Howes教授《生命周期中的人格障碍和人格障碍全球患病率》讲座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6】拥抱人类丰富的情感 | Frank Yeomans教授《移情焦点治疗与DSM—5人格障碍替代模型》讲座听课笔记
笔记整理:俞林鑫
排版:赵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