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东坡夜宿镇江金山寺看到了什么稀罕物?

JSWDG 京都闻道阁 2021-02-11

本文作者/魏国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首诗题为《游金山寺》的诗,是公元一○七○年,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三日,苏东坡被调离京师,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访江苏夜游镇江金山寺僧宝觉、圆通,是日宿金山寺,夜间所见的记录。苏轼还在这首诗的后面特别注明“是夜所见如此”,以诠其真实不虚。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的家乡位于江水的源头,为官赴任之地却是江水入海的地方。听说这里的潮水浪头足有一丈高,天寒地冻的季节,还有浪水拍岸的沙滩痕迹。金山寺外的中泠泉畔,南面有巨石号称盘陀,自古就存在那里随浪涛和江波时隐时现。我登上山顶尝试着远望家乡,无奈江南江北的青山阻挡了我的视线。伴随着这一股的乡愁,担心晚上已经来临,便寻找渡船,山中的僧人苦苦挽留,邀请我观赏这里的落日美景。微风吹佛江面,荡漾起万顷如靴纹一样的粼粼细波,天空中已经消散了一半的晚霞,就如同红色而灵动的鱼尾。这一天正是初三,月亮只是小小的月牙,二更就没了月亮,江面上漆黑一团。忽然,江心似乎有谁点燃了火炬,飞动的火焰照亮了江岸的山,栖息的鸟儿受到惊吓,嘈杂起来。怅然地回到客房休息,却怎么也想不明白看到的是什么东西,不认识,无法识别,不是鬼,也不是人,那又是什么呢?如此美好的江山,我却不归入其中,还在这里到处游荡,江神因此怪责我愚顽而发出警示?我哪里是悠荡顽劣,实在是不得已啊,若有我的一亩三分地(志之所在之地),焉能如这江水一般流落不归。

苏轼在这首诗中,真实记录了在金山寺看到的奇观,这种记录,与他在《金山妙高台》一诗,以浪漫主义畅想,写出“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不同,完全是纪实性的手法,虽然,他将这一奇观,联想到是不是江神对他发出的警示,但奇观出现的时间、地点、外观以及引起的反应,都是写实的。

其实,自古以来,客观记录奇观者,非苏轼一人。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写乐府诗《霹雳引》:“来从东海上,发自南山阳。时闻连鼓响,乍散投壶光。飞车走四瑞,绕电发时祥。令去於斯表,杀来永传芳。”所记录的应该是雷霆中的奇观。

《资治通监》曾记录夜晚出太阳的奇观:“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晋书天文志》也有“日夜出高三丈,中有青赤珥”的记载。

《建康志》记载夜晚东方出现光焰如火的太阳:“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见东方,光烂如火”。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记载类似陨石出现的景观:“宋徽宗政和六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

宋代沈括曾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记载:“卢中甫家吴中,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涅晃,正如水印,而光焰灿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家亦常见此物。李团练评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

宋朝人洪迈的《夷坚志》也曾有“夜见光景”的记载:“临川刘彦立兄弟二人,有母在堂。一夕,屋后松树上圆光如日,高去地二丈馀,即之则晦共意其宝也,掘地深及泉,无所睹,乃止。邻社亦见之,蒙眼而窥,光中有一妇人,冠裳可想像。后黄齐贤造刘氏,坐语夜深,值雨乃退。从仆奔告,言恰来几被一物吓杀,一个日头忽起,从前山高出三丈,所照草木皆可辨,只比昼间色赤耳,雨至始没,刘甚以为惧,未一几而亡。黄邻居蔡家之仆亦曾见,如日夜出,色炎如火,附于地,犬吠逐之,光摖地避隐,而止于其侧曾氏之门,移时乃消灭。蔡氏明日掘之,正得一石,未半年,曾丧母。”

明朝人刘伯温在《次韵和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诗》中,记录下了他见到从海中飞出来形状如盘的大月亮:“招摇指坤月望日,大月如盘海中出。不知妖怪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眣。儿童走报开户看,城角咿呜声未卒。蟾逃兔遁漠无踪,璧陨珠沉一何疾。丈夫愕视隘街巷,妇女喧呼动圭筚。辉辉稍辨河汉沬,耿耿渐明荒冢漆。百官袍笏群吏趋,伐鼓撞钲仍设肸。赤水难令罔象求,渑池莫效相如叱。升檐变阁到空旷,掩氛侵殊靡毕……”

湖北省《松滋县志》曾记录清光绪六年五月八日的一则奇观:“西岩咀覃某,田家子也。晨起,信步往屋後山林,见丛薄间有一物,光彩异常,五色鲜艳,即往扑之,忽觉身自飘举,若在云端,耳旁飒飒有声,精神懵昧,身体不能自由,忽然自高坠下,乃一峻岭也。覃某如梦初醒,惊骇非常,移时来一樵者,询之,答曰:‘余湖北松滋人也’,樵者咋曰:‘子胡为乎来哉?此贵州境地,去尔处千余里矣。’指其途径下山,覃丐而归,抵家已逾十八日矣。究不知所为何物吁,异哉。”

清代画家吴有如在晚年曾绘制过一幅《赤焰腾空》图,画面是南京朱雀桥上行人拥挤,一起仰首观望空中的一团火焰。吴有如在画的上方题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登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民国时人张瑞初在被称之为“无锡地方掌故逸闻大全”的《西神遗事》一书中记载:“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

诸如此类,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苏轼以及记录了这些奇观的人们,他们没有因为个人的好恶和所处时代的见识,将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打入冷宫,或干脆漠视这些奇观的发生,尽管在伴随的一些解读上,会有时代的痕迹,但至少客观地记录了下来,善莫大焉,功劳不小!毕竟,随着一代又一代人视野的拓宽,认知的深入,一些当时难以认知和解读的现象,现在有了可以信服的答案,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知道:哦,这种现象在古代也曾发生过。对于至今还难以解读理解的,依然可以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档案之中,留待后人继续认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根链条。

对此,接触地方志比较多的人应该能感触得到,古人比我们现代的一些人理智了许多,因为古代的许多地方志,大凡都会单列“灾祥杂事志”之类的卷本,将一时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客观记录在档,对比之下,今人应该感到汗颜。

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但事物本身还是事物本身,“科学”二字只有真正符合了客观才有其真意。所以,诚不欺人的文人才值得尊敬。苏轼在《游金山寺》一诗中展示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对于苏轼在这里到底看到了什么,历来都有不少的猜测,有“幽浮”说,也有江底可燃气体燃烧之说,还有磷火、孔明灯或萤火虫群等等,诸般说法,各有其理,但也各有难以自圆之弊。我本人比较倾向于江底可燃气体燃烧之说,对此,还需要同样现象再次出现来佐证,而不限于此判断的想象力,也正是人见识不断增长的阶梯。

推荐阅读:

实地探寻王恭厂大爆炸真相

你在飞机上拍到有人云端漫步,看我拍到了啥

拉拉链子试一试,锁龙井内真锁了蛟龙?

轮到美国说中国与外星人有合作了,这唱的是哪出啊?

鬼王和尚何时拘了香妃魂?概因焰口施食成了传说中的人

鸿浩:这些中小学老课本你还记得吗?

一道神秘雾团瞬斩磨山大树七百株

扑朔迷离的林彪故居

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却成就了一处地理

人生低谷,苏轼有酒,还有一群不畏牵连获罪的朋友

云南火流星、3根趾骨的秘鲁“外星人”、英国“天外客”等

央视主持人爆料其子有前世记忆、高雄凶宅等4则


☆ 作者简介:魏国强,超自然现象业余研究者,“学生写作投稿信息总汇(190372520),”Q群群主。




投稿邮箱:2259548970@qq.com,或从公众订阅号JSWDG8➟京都闻道阁➟投稿方法,直接发送至本平台;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另,根据微信公众号管理方的邀请,本公众号近日获得一个赞赏的名额,暂以“JSWDG”微信号开通赞赏功能,作为本公众号文章稿酬统一来源,并从即日起试对获得赞赏的文稿计发稿酬。欢迎朋友们不吝赞赏赐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