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学历,而是......
上千位人物,上万次提问,就像是撞上再反弹的过程,那些新奇的、幽默的、感动的、困惑的、深刻的、忧伤的、热情的、痛苦的、愤怒的、宽容的……渐渐地,勾画出这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杨澜看到自己。从肉体的生死,到精神的存灭,提问终极问题诱惑我们的认知不断深入时代的漩涡,继而再从湍急处跳脱。每一个不被吞没的思考者,都会忠诚于自己的好奇心。
编辑 | Anita
步入社会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混得好,吃得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沟通表达能力过硬。
空有智商和学历,却不会与人沟通,只是闭门造车的人,是很难有大建树的。
学会提问,对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前不久,读者人物很荣幸采访到了杨澜老师,并关于她的新书《提问》展开聊了一些话题。
让我们一起,听她讲讲关于提问的那些事儿。
点击观看读者X杨澜专访
但是后来,这种本能渐渐消失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我们自己也逐渐丧失了好奇心,变得越来越懒。懒得提问,也懒得思考。
就这样,我们慢慢变成了一个沉默的,顺从的,不争不抢的成年人。
在采访中杨澜提到,这其实是我们逐渐丧失了探索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这种提问的能力抢回来。
因为学会提问,真的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改善一个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品质,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
先讲一个故事:
1990年,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辛少英去北外招主持人,当时辛少英说,她希望招一个纯情一点,善解人意一点的人。
那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社会上招主持人,按常理来说,这种情况下在场的人应该尽可能表现得温柔顺从,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有一个女生却对这种要求感到有些不满,于是在面试中,她很大胆地“质问”辛少英:
“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为什么中国电视屏幕上很少有职业女性的形象?”
这一连串的反问,非但没有让辛少英觉得无礼,反而让她觉得,面前这个女生非常有思想。
几天后,这个大胆的女生接到了央视的试镜通知,经过七次面试后,她走进了央视,登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
她就是杨澜。
一个提问,就打开了一个人职业的大门,这便是提问的魅力和作用的所在:一个好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在一干人等中脱颖而出,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这个印象,有时就会帮助你走向成功。
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实践篇》一书中指出:“提问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
采访过程中杨澜也承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是对的。
从1990年主持正大综艺开始到现在,她对30年的职业生涯最大的体会是:提问像是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这个世界一道又一道的大门,也为她不断创造新的机会。
杨澜在新书《提问》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真正智慧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一定知道如何通过提问不断接近智慧。
当一个人用不断地提问去接近智慧时,他与其他人的差距,也就慢慢拉开了。
我们常常说“会说话的人,一张嘴就赢了”,其实这句话换成提问也同样适用。
因为“提问”和“说话”一样,都是一门学问。
初次见面的人怎么开始深度交谈?如何避免说完上句就在思考下句的尬聊?如果聊的话题太严肃,怎样峰回路转获得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在《提问》一书中,杨澜也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采访美国政要老布什
一、在提问之前,先做足功课,是最基本的尊重
▲基辛格和杨澜
书籍推荐:《提问》,杨澜 著,果麦文化
《提问》是杨澜30年提问生涯汇聚成的心血之作,问什么,怎么问,问到何种程度,上千次深度采访,数万次发问中提炼的【提问心得】全部纳入书中,一本提问领域的高阶沟通课。学会提问,问出好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作者:张一条。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我们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相关信息
你对杨澜印象最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