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开千古之谜,被央视力捧,他们到底厉害在哪里?

读者人物 2022-09-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馆 Author 国馆



我们能在今天看到兵马俑、莫高窟壁画等文物的展出,其实是一批又一批文物工作者耗费几十年辛苦努力的成果。
他们的名字各不相同,但都带着同样的标签:大国工匠,赤子之心。
这些人躬耕于深山、石窟、大漠,生活朴素,工作忙碌,甚至因为工作的原因吃尽苦头,染上疾病,但都无怨无悔。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知道,值得我们告诉后生晚辈,这群人究竟有多伟大。



来源 | 国馆
ID | guoguan5000

文章开始之前,想给你们看三张照片。


第一张是西安的秦陵兵马俑。



第二张是故宫的宫廷钟表。



第三张是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经变画。



乍眼看去,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文物都曾经历过什么。


当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损失古物360万件,741处古迹遭到破坏。


后来研究表明这只是损失中的一小部分。


也就是说,我们能在今天看到兵马俑、莫高窟壁画等文物,其实极其不易。


文物背后所承载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战火纷飞年代里,有人拼死护它们周全。


今天,亦有人如先辈般,穷极一生为我们守护文明。


在央视出品的综艺《国家宝藏》里,观众们看到了一群辛勤的文物工作者,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才明白,为了重现祖先的智慧,他们付出诸多……


他叫赵震,是秦陵博物院负责考古挖掘的文物摄影师。 


 

他工作的这个地方拥有8000多尊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而赵震的工作就是给兵马俑拍证件照。

 


那些我们看到的壮观的兵马俑照片,便出自他之手。


这活并不容易,每天的工作重复且单调。 


下俑坑,不停站起来,再跪下,拍摄。 


一天下来,灰头土脸,几万步都是少的。



俑坑夏天很热,一天下来全身湿透。 
冬天冷到刺骨,怕破坏兵马俑还不能穿臃肿的衣服。 
平常拍摄不能打灯,全靠自然光线,想拍出好照片很难。 
有时为了一缕低角度阳光,他得经常去坑里蹲守。 
从下午两点等到太阳下山,一拍就是整整23年。
日子漫长,很累很苦。 
以赵震的业务能力,找个轻松且赚钱多的工作绰绰有余,但他没有,因为他实在热爱这份工作。 
他望向兵马俑的眼神,简单澄澈。 
于他而言,每一尊兵马俑都有温度,都像一个个先辈。 
落日余晖下,是一个帝国的影子。 
透过兵马俑的眼睛,他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 
赵震曾在央视《国家宝藏》的舞台上讲过一个小故事。
有天拍摄,刚拍完一张照片,他发现兵马俑有处不对劲。 
凑近一看,兵马俑嘴唇上有个很清晰的指纹,这是先人工匠的指纹。 

那一刻,他懵了,呆呆站在原地。 
两千多年前,先人就站在他的位置上,同样看着那尊兵马俑。 
千年之后,后生晚辈踩在那温热的脚印上,时间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两个不同时空的匠人,在那一刻完成了对话。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双手不停合十,眼里泪光闪烁,一度激动到哽咽。

赤子之心,令人好生敬畏。 
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可能枯燥而无味,但他自己却说: “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sd

他叫王津,是故宫的文物钟表修复师。

 


故宫珍藏着许多制作精良的宫廷钟表,它们不止是中国的珍贵文物,也是世界的瑰宝。



你可能不知道,那些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保存完好的钟表,很多都经过了修复。


文物修复工作向来艰难,尤其是修故宫里的宫廷钟表。 


因为,世上只此一件,修坏了没有其他零件更换。 



王师傅要做的,就是把它们一一修好。 


不仅要恢复它们的走时功能,还要恢复演艺功能,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 



他得把整个钟表结构摸个透彻,想方设法让它动起来。 


有时可能捣腾很久都没啥进展,即便修复好,室内湿度的变化也会让好的部分再次失灵。 


可以说,所有零件差一分一毫都不行,相当耗人精力。 



王师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铜镀金变魔术人钟。 


它有上千个零件,七套系统,五套机械联动,底盘齿轮多得像迷宫,是世界公认的最复杂的钟表。 



但凡有一点小错误,其他步骤都得重新来过。 


王师傅修的时候也没图纸,就小心翼翼地拆,喘口气都害怕把零件吹走。 


他到处找修补材料,国内没有国外找,修了整整一年才完成。 


平时修钟表,他耗时最少的也得修两个月。 



清洗零件得用煤油,王师傅就经常把双手泡在煤油里。 


有时一洗就是一个小时,对手和鼻子都是折磨。 


长年累月戴着放大镜,王师傅视力也急剧下降。 



从十六岁起,他花了四十多年,一点一点修好了两三百座钟表。 


每一个钟表的修复经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博物馆看到自己修复的钟表重新动起来时,他的眼神里满是欣慰。 


即便到了退休的年纪,他还是想留下来继续为故宫修钟表。 


故宫钟表上千座,一个人一生不足以修完,所以王师傅还在传授技艺。 


他只想代代传承,给后来人留下点什么。 


  


他叫李云鹤,是敦煌莫高窟修复壁画的工匠。 




敦煌壁画有5万多平方米,相当宝贵。


它跨越了几个朝代,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古老文物。



除尘、粘接、滴注、垫付、衬平、滚压、喷洒、筛查......修复石窟的工作光看起来就已经觉得复杂繁琐,却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60多年前,他接下一份任务:修复壁画。



当时,壁画的保存已岌岌可危。


洞室前面的栈道、前室塌毁,几平米的壁画会突然砸下来,空气一流动悉数往下掉。


每次见状他都心疼得直哭,他太想为祖国留下这些珍贵的文物。



国内无人会修复,一边是濒临消失的壁画,一边是零技术零材料。 


怎么办? 死马当作活马医。 



从打扫石窟开始,慢慢摸索、尝试,一次又一次。 


当时没钱,他们就去树林里到处找材料,比如去河边找淤泥和成泥巴当材料用。 


石窟没光,就用镜子把光反射进来。 


他自己还用土办法制作了许多修复工具。



他又专门找人学习了临摹、雕刻,用于修复壁画用的注射器,他都会时刻放在身上,经常琢磨怎么修复更好。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独创出了许多壁画修复工艺,有些即便是今天也依然可用。 



在他的坚持下,4000多平米壁画,500多尊塑像,被悉数救了下来。 


对于莫高窟而言,这还不到十分之一,但对他而言,这是一辈子的时光。


如今到了退休年纪,80多岁的他依旧在为壁画修复奔波。


修大佛的脚手架有20多米高,他每天早晨爬上去,中午吃饭下来,吃完饭再爬上去。


“只要能修,还是会修。”



他说自己要是哪天不能修了,就拉着儿子孙子一块干。


家族四代人,都把时间交给了莫高窟。


偌大的事情,到他嘴里却成了一句:“我们一家不过就是泥瓦匠,没做多少事情。”



大国工匠,便是如此。


李老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我心归处是敦煌”。


 


谁说和平年代没英雄?


去看看秦陵里,为兵马俑日日蹲守的人们。


去看看故宫里,为文物修复耗尽心血的人们。


去看看莫高窟前的墓碑。他们生前来自祖国各地,用一生保护古迹,死后长眠于此,守着这片大漠。



他们的名字各不相同,但都带着同样的标签:大国工匠,赤子之心。


在中国,还有无数个这样的文物工作者。


他们都有着金光灿灿的履历,本可以拥有优越的生活,却选择了放弃。 


这些人躬耕于深山、石窟、大漠,生活朴素,工作忙碌,甚至因为工作的原因吃尽苦头,染上疾病,但都无怨无悔。




可能不少人觉得那些古迹文物能留到现在是幸运。 


其实哪有那么多幸运,不过是一代代人在用命守,一守就是几十年,乃至一生。 


正是因为这微不足道、前赴后继的几十年,我们才能看到兵马俑里大秦帝国的影子;故宫里一如从前栩栩如生的文物;莫高窟里濒临消失又起死回生的壁画......


你游览过的古迹,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都是他们的心血。




倘若没有这群人,那些古迹文物可能早已消失殆尽。 

其实想来,我们真的足够幸运,生长在这么一个不用再担心文物因战争而遭破坏的年代。


这是一个有人帮我们负重前行,守住历史的年代。


 

自豪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世代守护古老文明的人。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就在于厚重的文明。


守护文明,他们功不可没。


千百年后,这些古迹文物都会因他们的努力而继续存在。


都说饮水不忘挖井人,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知道,值得我们告诉后生晚辈,这群人究竟有多伟大。 


哪怕,仅仅记住一个名字。



资料来源:

[1]《李云鹤:匠心躬耕在沙漠》光明日报

[2]《在荒凉大漠里,他们用一生守护千年前的瑰宝》央视新闻

[3]《“给兵马俑拍照的人”冲上热搜!原来是他: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都市快报

[4]《王津:故宫“钟”情》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总目》.全5(2).卷913

[6]戴雄. 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概况[J].民国档案.2003(2):84-90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转载请联系(ID:guoguan5000)授权。

本文配图来源于央视《国家宝藏》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梵高 | 张雨绮 | 周迅 | 孟晚舟何炅 | 杨澜 | 耿爽 | 陈数李宇春 | 宁静 | 陈坤 | 张国荣


你最近一次去了哪处名胜古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