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播211次、超越《甄嬛传》,说这是神剧没人反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谈心社 Author 谈心社社长
时隔十五年,《士兵突击》这部军旅“爽剧”依然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这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泪流满面又开怀大笑的电视剧。
剧中没有任何歇斯底里,也没有花里胡哨,以细腻的情感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立体的角色。
对生活、生命和国家的信仰,让这部剧拥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有人为我们而死,有人随时准备为我们而死,所以我们必须更用力地活。”
最近,《士兵突击》剧组重聚,时隔15年,他们再次把观众拉回到剧中有血有泪的军营。
光是看到王宝强(点击可查看)再度换上军装,一个军礼,一句台词,就足以让荧幕前的观众哭得稀里哗啦:“报!我是钢七连,第四千九百五十六个兵。士兵许三多,前来报道!”
这部连女主都没有的军旅剧,曾创造重播的“奇迹”:2007到2019年间,它重播了211次,豆瓣评分9.3,超过了《甄嬛传》(点击可查看)。
王宝强饰演的许三多在经历一系列鸡飞狗跳的故事后,从菜鸟士兵成长为“兵王”。
这部军旅“爽剧”,纵然时隔15年,依然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
男主许三多,瘦小、木讷、畏畏缩缩,是父亲口中的“龟儿子”、战友口中的“傻子”。从小挨打长大的,什么都做不好。
进部队后,连长死活不要,班副超级嫌弃,若不是班长力保,他根本没办法留在钢七连。
但干啥啥不成的许三多,骨子里却流淌着一种可贵的“安分”。 即使被“流放”到鸟不拉屎成天捡羊粪蛋的草原五班,他也任劳任怨。
负责人让他实在闲着没事就铺铺路,他就真的铺。被排挤、被取笑,都没关系。
他硬生生在草原上,用自己的双手,砌出了一条石路。
班长说只要他腹部绕杠能做满50个,流动红旗就还是他们班的,他一口气做了333个,直接打破了连队记录。
凭着一股不放弃的蛮劲儿,他在演习中活捉了特种兵的队长袁朗。
钢七连改编后,全连只剩下许三多和连长高成。连长没办法忍受钢七连就这么散了,颓废地窝在宿舍,甚至连饭都没兴趣吃。
一大早,见许三多已经穿戴好准备训练。忍不住怼他,连都散了,你咋比以前还忙呢?
许三多回他:“今天的一万米还没跑呢。”
连长搬去许三多的大集体宿舍,和他睡上下铺。
半夜里,连长说,我每次都选最难的路走。许三多则答,我每次都只走一条路。
连长走后,许三多独自一人守了军营半年,依旧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训练。这个傻小子虽然“傻”,但最后什么东西都“得到了”。
后来,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兵王”。
许三多的成长,恰恰藏在那些日复一日的艰难和枯燥里。
“他每做一件小事儿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家伙!他抱着的是已经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编剧为何要塑造一个这样的许三多?
答案或许就在那首“矫情”的诗里。“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诗和远方,注定不属于我们,未知的平淡和漫长才是最好的答案。”
这是属于《士兵突击》的理想主义。
和“老实人”许三多完全不同,成才是另一种人,他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在新兵连的日子里,听完连长“骡子马”的理论后,他晚上和许三多蹲在没人的地方抽烟,兴奋地告诉许三多:“我要当马咧。”
许三多说,自己特别笨,每换一个环境都像死过一样。
但成才不是,他到新兵连很快就成为代理班长。到了钢七连,更是尖子里的尖子,枪法准、业务能力强、人际关系也吃得开。
他优秀,也聪明、滑头、世故。
他眼里只有目标,没有战友,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准则,永远把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到其他班当尖子生,他可以做钢七连第一个“跳槽”的兵。
气得班长泼了他一饭盒的啤酒。
特种兵选拔赛,他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抛弃许三多和受伤的队友,自己冲向终点。
钢七连的口号叫“不抛弃,不放弃”,成才加了个前缀——“得分时候”。他极度自信,以至于意识不到自己过度的精明早就遭人厌烦。
“你这老乡不地道”,别人都这样评价他。
生活中像许三多那样的人,不多;像成才这样的人,不少。他们总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趋利避害。
后来成才离开七连的时候,倾盆大雨,没有一个战友来送他,只有许三多一人,矗立雨中傻愣愣地笑。
成才说:“我以为我就算没处下全连的人,也处下了半连的人,可是现在,送我的还是只有你一个。”
这匹“孤狼”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在战友们的心里有多不堪。
成才疑惑,愤怒,不解。袁朗一针见血:“你从没付出感情。”
军人不会选择这样的战友,就像现实里,我们不喜跟精致利己主义者合作一样,因为一个凡事把“我”放在第一位,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人,总会让人不安。
成才尝到了苦果,他开始明白做一个兵,还有比精准的射击更重要的东西。
临行前,他告诉许三多: “你是一棵树,有枝子、有叶子。而我是一根电线杆,我要回去,回去找我的枝枝蔓蔓了。”
这句话是成才的转折点。如果说许三多的出彩之处在“逆袭”,那么成才这个角色的美感则在于“救赎”。
被劝退后成才回到了只能面朝羊粪蛋的草原五班,他开始慢下来,以前是个一路狂奔的孩子,后来他渐渐地找寻回家的路。
除了“人设”精彩之外,催泪,也是《士兵突击》的亮点之一。
班长史今退伍,许三多死死抓着他的手,泣不成声:“你说好不走的,为什么要骗我?”
“你总是骗我,骗我做有意义的事,现在把你都挤走了,这就是有意义的事?”
“你们走光了,跟你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离开的人越来越多。我要做傻子,傻子不怕人走,不知道伤心。”
班长的离开是必然,他只好回许三多一句:“你该长大了。”徒留许三多一个人摸着空荡荡的上铺。
其实班长也舍不得的,离开时,他最大的心愿,是看一看北京。连长陪着他,让车开慢一点。
坐车路过天安门,班长兴奋地左顾右看,可是笑着笑着就绷不住了。
陪在一旁的连长,拿出一块奶糖塞到他嘴里,接着两个人抱在一起痛哭。
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花里胡哨。
“没当过兵的,真体会不到脱下那身衣服时的感觉。”一部军旅题材剧,台词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细腻。
这是编剧兰晓龙鲜明的个人风格,亦是《士兵突击》的独到之处。
它能产生强烈共鸣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足够朴素。
名字叫《士兵突击》,就真的聚焦到普通士兵的生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努力写好一兵一卒的故事,几乎不见个人英雄主义。每个角色都是丰满的,以至于观众总能轻易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十五年岁月流淌而过。
当年追剧的人很多都从青葱华年走向成熟,有的也开始用上了“保温杯里放枸杞”的中年标配。
王宝强从荧幕上的楞头青,成了百亿票房先生;段奕宏拿下了东京电影节影帝。
时代变了,观众的口味也变了,但《士兵突击》带给我们的震撼,永远印刻在记忆的深处。
去年《士兵突击》推出高清修复版时,不少“突迷”一口气刷完30集,兴致丝毫不减当年。
很多人至今依旧津津乐道钢七连的口号——“不抛弃,不放弃。”
这是一种对生活、对生命、对家国的态度和信仰。
也许正是这种信仰,赋予了它经久不衰的魅力,让《士兵突击》变成了永远的经典。
聊聊这部剧里你印象深刻的角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