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天后代代出,为何她让人怀念18年

Ann 读者人物 2022-09-29


香港艺坛代有人才出,但能在香港星光大道上立铜像的明星,只有她和李小龙。她的名字,叫梅艳芳。

虽然梅艳芳已香消玉殒,成为香港的昨日光辉,但“梅艳芳精神”或可作为一种生命和生活观的延续。

11月12日,纪念梅艳芳的传记电影《梅艳芳》正式公映,18年了,Anita,我们只是好久不见。



文 | Ann

编辑 | Anita

在那个港星如日中天的年代,梅艳芳无异于一个传奇。

立足华语影坛的她更是当之无愧的殿堂级艺术家,她的出现将香港文娱业推到了顶峰。

而她的离开也逐渐带走了香港黄金时代的余晖。

纵使她离开人世间18年,我们却不曾忘记她。很多人说,梅艳芳,好像从未离开。

Anita是梅艳芳的英文名


把梅艳芳称为真正的香港传奇,应该没人会不同意。
 
她能歌、善舞、会演,且样样精绝,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艺人。
 
自4岁半开始登台演唱,一唱便是15年。19岁时,香港音乐教父黎小田特意请她去参加新秀歌唱大赛,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轻松夺冠。

而同期的张学友,却在初选时就被黎小田拒之门外。

 
当时的评委黄霑和顾嘉辉第一次见她,便惊为天人。
 
梅艳芳当时唱一曲徐小凤《风的季节》,歌艺极佳,台风一流,加之节奏感和感情都把握十分到位,黄霑越听越高兴,手舞足蹈拿起计分牌,每项通通都写上大大的“10分”。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个天才女孩已有10多年表演经验,她是实实在在熬出来的。

她几乎一辈子都活在舞台上。
 
梅艳芳是开演唱会场次最多的艺人,21年演艺生涯里,从利舞台到红馆合计292场,这个数字,至今无人打破。
 
同期很多歌星唱歌都很好听,但唱跳俱佳、动作又好看的,只有梅艳芳。

黄霑曾如此评价梅艳芳:“天才横溢,在舞台表演方面,难找人出其右。”


据说梅艳芳爱迟到,一迟就迟两三小时或五六小时不等。
 
黄霑有次问成龙:“你怎么能忍她这个习惯?”
 
“大家都惯了,早预计是这样!”成龙笑,“用阿梅,这是意料之内。但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用她呢?因为她好!有些角色,只得她才行!”

即便是临时兴起的节目,梅艳芳照样可以完成得很好,仿佛天生为舞台而生。
 

有次大型节目,梅艳芳与罗文合唱。

原定3点彩排,8点开播,7点50分她才施施然来到TVB。节目10分钟后就要直播,大家急得一头汗,只能让梅艳芳直接上场,以为节目定会扑街。
 
谁知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罗文怎么跳,她就怎么跳,完全合拍,配合极佳。

一场下来,全场掌声雷动。
 
除了得天独厚的舞台表演功底,梅艳芳这位奇女子的银幕功力也十分了得。
 
导演许鞍华曾这样评价她:一出场就有戏。年纪不大,又非演员科班出身,想不到她竟有这么高的演戏天分。”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说到电影,就必须要提一提当年她与张国荣(点击可查看)的经典之作《胭脂扣》了。
 
剧中她叫如花,是一个当红妓女。在逢场作戏的声色场所,动了真情。但命运的无奈与曲折,逼得她与张国荣饰演的富家少爷退无可退,只得避世殉情。
 
当年拍这部戏,她才24岁,却把一个女人的风情演得如此颓唐又哀艳,真是绝。
 

一部《胭脂扣》将梅艳芳送上了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金龙奖和亚太影展的领奖台,成为四料影后。
 
导演关锦鹏说:“是张国荣和梅艳芳成就了《胭脂扣》。”只是没料到,剧中的悲情旧梦,冥冥中注定了他们将成为传奇。
 
有人问:今后还会有梅艳芳吗?答案是:再无可能。
 
因为,她是一个传奇,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为什么梅艳芳始终被人怀念?

一个原因是,她的离去,也许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应该说,梅艳芳红在一个孕育传奇的年代。而说到梅艳芳的“红”,不得不提到当时整个香港的大背景。
 
对香港流行文化颇有研究的香港大学社会系教授吴俊雄曾这样说:“当年梅艳芳一出来,就已经向以前的世界说再见。”
 
她的表演方式、女性形象、身上不同的文化痕迹,都体现了80年代香港文化的创新和自信。
 

1984年,香港命运尘埃落定,回归进入倒计时,香港似乎努力地想在文化上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第二年,梅艳芳的唱片《坏女孩》出版,出现得适逢其会。从歌路到形象,深得人心,一举成功。
 

这张唱片,由独一无二的“梅艳芳风格”定义了专有的香港标签,香港的本土文化也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代言人。
 
如果说那个时代是香港本土文化的“创世记”,那梅艳芳就是这场“创世记”的传奇。

这之后,在经纪人刘培基的精心设计下,东方“麦当娜”——梅艳芳一时风头无两。

《蔓珠莎华》里的男装造型,《夏日恋人》里热情奔放的森巴女郎,《似是故人来》里一袭传统的中国旗袍,她穿什么像什么,游刃有余。

“百变梅艳芳”,让人不得不服。
 

当时的梅艳芳好像使了“吸星大法”,把外来文化中的精髓一一吸纳,变幻成多种多样的形象,再挥洒自如地把个人风格融入其中,将自身蕴含的香港本土文化发扬光大,带着香港的黄金时代走向巅峰。
 
同时,那些华丽、热烈、奔放又令人目不转晴的画面,为众人惊叹的无穷创意,暗藏着诸多的香港意识。


这种意识,不是简单的本土概念,而是让整个香港都能找到一种身份上的认同感。
 
可能是一种偶然也是必然。

2003年,梅艳芳去世的那一年,张国荣轻生,整个香港的文化产业开始江河日下,“混杂”文化的光辉一去不返。
 
今日再回看这段历史,不得不说,那个多元绚丽的大时代,或许是在梅艳芳离去的那天宣告结束。
 

“努力工作,就像不需要赚钱一样;全心去爱,就像从未受伤一样;尽情跳舞,就像没人注视一样。”

香港著名主持人郑丹瑞,曾用这3句话来形容梅艳芳。
 

前半生,梅艳芳对舞台和银幕,永远抱有不眠不休的热情。她的付出,从来都不止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一百五。
 
后半生,她对公益事业,永远责无旁贷不甘人后;对生命,又是一种如飞蛾扑火般的义无反顾。
 
2003年,香港出了两个“香港女儿”。一个是在非典疫情中殉职的医生谢婉雯,另一个就是梅艳芳。


无疑,梅艳芳在两人中作为“香港女儿”更加被广为人知和留恋。这个原因大概在于,除了她的明星身份以外,她身上始终紧扣着一种精神的传承。
 
2003年非典疫情横行之际,整个香港社会都对未来陷入一片低迷的气氛中。

同年9月梅艳芳公开癌症病情,并在发布会上表示将举办8场演唱会,与歌迷告别。
 

导演冯小刚曾说:“她身上有一种精神,天不怕地不怕。”她甚至不怕死,谭咏麟说她有“斗心”亦有“斗志”。
 
要多活3个月,还是多演8场,她决绝地选了后者。
 
身边一众人等力劝她先治病,她不要:“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没有色彩的日子,她宁肯不要。

8场演唱会,每办一场,梅艳芳腹内积水都会增多。8场下来,腰围增到75厘米,仅最后一场演唱会的演出服,设计师就改了8次。

梅艳芳穿着尿片,打着止痛针,已口齿不清,却仍强撑病体。

“今晚是第8场演唱会,也是最后一场。今天我证明给自己看,只要有信心,就无难事。我做得到,大家一样做得到。”
 



身为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梅艳芳坚持到最后一场演唱会,不过是希望能向香港市民传递一个信息: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都应不言放弃,就算上帝要带你走,你也要努力到最后一刻。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梅艳芳选择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种“斗心”和“斗志”,是她临终前送给大家最后的礼物。
 

汤唯看过她的传记电影后说:“如果让她再选,她一定还是会选一样的路。”
 
虽然梅艳芳已香消玉殒,成为香港的昨日光辉,但“梅艳芳精神”或可作为一种生命和生活观的延续。
 
这种百分百的奉献和为生命努力绽放华彩的精神,不应被束之高阁。

梅艳芳的人生经历,就像一场励志的演出。而这场演出的最后,是一个最完美的落幕。
 

她去世在人生的最高点,不负此生。
 
“孤身走我路,但信心布满路途。”就如她自己在歌中所唱的一样,她始终独站在舞台前,在这个世界深情地活着。
 
作者:Ann,读者人物原创作者,想用文字温暖世界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马尔克斯 | 俞敏洪 | 咏梅栾树 | 《今日说法》刘雪华 | 25岁自拍 | 夏雨 | 丰子恺屠呦呦 | 张爱玲 陈好 | 单身男性

说说你对梅艳芳的印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