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 | 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命题——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为什么喜欢学习的孩子后来厌学了?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很多人对这一点是有怀疑的,但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我们有很多事实来说明这一点。比如婴儿的学习过程。我们看到婴儿学习说话,学习和人交往和他最初的学习,是一种人类的本能,他并不需要上学习班学习语法,他就是有这种学习能力,这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天生会学习、爱学习,而且天生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我们都知道儿童的问题特别多,一个四五岁的儿童会问非常多的问题,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就没问题了。事实上,是我们的教育过程把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慢慢压抑了。很多人包括毕加索都说过,他们的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回到儿童时代的想象力、好奇心,恢复儿童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无限相信儿童的学习潜力,相信儿童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
老师会说,那为什么我们每个班都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我觉得有一个人说得很好,每个班都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是他们都有一件他们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也就是说,他不喜欢你的教学,并不意味着他没有他喜欢的事;他是有他的爱好,有他的兴趣的方向的。所以我们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者说真的问题是——为什么天生喜欢学习的孩子后来逐渐变得厌学了,变得没有问题了?
静待花开:认识儿童学习的共性
我想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析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要认识儿童一些共性的特点。在幼儿园、小学,儿童究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用成人化的考试测验强迫记忆、竞赛排名……来规范儿童的学习,而这个跟儿童学习的特点是并不相吻合的。我们知道儿童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
认知阶段
在4岁以前,儿童基本上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或者我们说夸张一点,是像小动物,感性的、身体性的,所以他需要学习吃喝拉撒、睡眠,亲子的抚慰等等。也就是说,他那时候对知识性的问题,根本就是没有需求的。
4到8岁的时候,他的形象思维就出现了,认识到色彩、形状。
8岁以后,他的逻辑思维才开始出现,也就是到小学中年级的时候。我们知道像国外的小学,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基本上跟幼儿园是差不多的,没有严格的教学,小孩也可以到处跑,以玩乐为主。在儿童的幼年还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同伴交往当中学习为主的——孩子只要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学习自然就发生了,而并不在于有很多外在的测验考试,用这些东西来迫使他学习。在这个阶段要特别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养成,这是比知识学习更重要的内容。
重视身体和心理健康
我们通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究竟是什么?肯定不是看他的分数和排名,而是看他的品德教养,是否自私,是否合群,是否友好,能够善待其他的朋友等等这些东西。所以在儿童的时候培养一个自信的、健康的人格比知识学习的目标更重要。
禁止拔苗助长和攀比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儿童时期要特别防止拔苗助长和攀比。有一个小孩四岁就学英语,成绩也不错,但是后来发现,他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最后做了一个智商测量,智商并不高,只有80,还低于常态,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家长只顾他的知识学习而缺乏对他的关爱、缺乏亲情,使得这个孩子的性格逐渐孤僻和怪异、不合群。儿童过早的知识学习而忽略了他的人格养成,就会造成一些其他的弊病。不断地比较、不断地批评、不断地攀比,这是对儿童心理最大的压力。
儿童最需要的是家长的认同、理解、宽容、呵护,家庭、家长是儿童的避风港和保护伞而不是雷霆万钧的第二战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家长的呵护和保护当中,形成的是儿童的自信心、自我认同——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自己是可以成功的,而这种自信心首先是来自于安全感。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儿童,他是无法建立自信心的。
有的人经常会说,很多孩子不就是在被所谓“鸡娃”的过程当中、被家长的高压养成的,最后不是成才了吗?包括郎朗。其实我自己觉得,我们对这样子的案例一定要从两面看,包括郎朗在内,很多人都是这种高压教育的幸存者,他离毁灭只有一念之差,甚至包括傅聪也有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在这种高压之下最后就被毁灭了。
我们对孩子还是要宽容和等待,要静待花开,而且每个人的成才和成长的路径是不同的。
不同孩子的学习之道
比如说我认识一个儿童,现在已经是成人了。小时候学钢琴,家长逼得非常厉害,后来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他就再也不学了,就你怎么逼他也不学了,看到钢琴就很反感;后来家长也没办法,尤其是学业压力也增加了,那就不学了吧;没有想到他在上初中以后有一次带他参加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会,这次音乐会使他重新恢复了对钢琴的兴趣,他就自己找来克莱德曼的谱子,重新开始了自主学习;最后他弹得很好,在大学的时候经常参加登台表演。在他自己想学的时候,他又开始学习了,他就学得很好。
我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学英语也是逼着他考试、考级,学不好,但是这个小孩他喜欢电脑,经常帮人家安电脑的软件、排除电脑的故障,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看很多英语的说明书,他英语的兴趣就是这么养成的;最后他不但英语学得很好而且成为一个电脑神童,他对电脑的知识非常丰富,长大以后成为一个电脑工程师,现在也发展的很好。
宽容和等待,静待花开
天生不同:发现和培养儿童不同的个性和兴趣
有人说认识儿童的个体差异是教育学的起点,所以我们既要说有教无类,又要说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发现家里有了二宝以后,他突然就变得比较从容了。什么道理?就是原来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是要把他作为一个“天才”来培养、严加要求,后来有了二宝以后,发现二宝的个性跟大宝完全不一样,才意识到儿童是天生不同的:一个好动、一个好静,一个很主动的学习、一个就不是这样,总而言之就是很多不一样。
如果你家里像过去的大家庭,有四五个孩子,就会发现这四五个孩子都很不一样,即便他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一个环境当中长大,差距就很大,最后的出路也很不相同。过去老百姓说学习特别好的聪明的就上学,调皮捣蛋的就去当兵,溜尖耍滑的就去学生意等等——说明儿童的差异,儿童的天生不同。所以,家庭教育的真正的目标或者说家长真正的功能是发现和培养儿童不同的个性和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学习。
能不能找到儿童的独特的爱好和兴趣,这才是对家长真正的考验,或者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真正指标。我们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也已经指出,人的智能类型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的人格类型或者叫性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这里面比较容易区别的就是一种研究型的人格——对事物有深入研究的兴趣;还有一种是艺术型的人格——特别容易认识;还有一种人,是一种管理型的人格——也就是说具有领导的才能,具有领导力;还有一类国外把它称之为宗教型的人格,我们把它称之为叫社会型的人格——就是关注他人,具有利他的倾向等等,这个最后都会导致他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归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他把人的智能归纳成八种主要的职能,包括逻辑思维的智能、语言的才能、艺术的才能、空间的能力、身体的能力等等。所以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的学校的评价和考试只考查人的两种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能力,而把这两方面不太擅长而在其他方面有禀赋、有能力的人全部判为差生、判为失败。如果我们能够在更加多样化的评价当中来认识儿童的特点的话,就会使每一个儿童真正能够走上他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道路,这就是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功的原因。
延伸阅读:「更多相关主题请点击」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杨东平教育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