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量子纠缠到步步惊心,穿越宇宙的多重世界, 所有的可能性都会实现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3-01-06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图源网络
 多重世界的诠释及其思想游戏的心理解读
文/大帅铁哥
编者按: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欧诺,以表彰她“在揭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束缚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临床敏锐”。有两位获奖呼声颇高的中国作家,残雪和阎连科同样值得关注。前不久的9月29日,阎连科获2022年韩国第六届李浩哲国际文学奖。这是他的获奖致辞《阎连科:除却写作,接受命运的所有安排 》。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4日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蔡林格,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我曾在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多重世界的诠释及其思想游戏的心理解读》中说道,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的描写宏观世界的相对论与描写微观物质的量子力学,推演出多重世界的存在。人们凭借心理世界覆盖所见所闻所识的一切,进行着多重世界的令人向往的思想游戏。

想不到9年后,诺贝尔物理奖竟然把这玩“思想游戏”的人推上了领奖台。

我忍不住把原文拿出来,再玩一把游戏。

一、天外有天的多重世界

“天外有天”是人们形容那些鼠目寸光者只看到眼前而没看到更远事物的说法。300年前,人们还以为自己所在的地球是万物的中心,但直到哥白尼开始了他的革命后,才把中心移到了太阳,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书中常用的revolution一词,本来是旋转、运行之意,此后却变成了“革命”而载入词典。人们把哥白尼的壮举看作是一场革命。

但是,这场革命远没有完结,它继续着“天外有天”的行程。人们已承认的“银河”系比太阳还大。但银河系之外呢?宇航事业正是人类向天外之天探索的开辟。

科学家往往表现出轻度的意识分离。一方面都强调可以观察的实证,数据统计成为了最有力的证明;另方面却又十分好奇,以逻辑推理来证明其好奇。我们渴望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指宇宙及人类的起源)?我们要去哪里(指宇宙及人类的最终命运)?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而不是另外的世界?这些基本问题是人类渴望知道的。2012年7月,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将对这些未知领域的研究大有帮助。

希格斯玻色子示意图  图源网络

人类的灭亡就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我们看不到那一天,但科学家认为万物都有诞生、发展和灭亡的自然过程,现在地球上灭绝的恐龙就是例证,人类当然也不例外。于是悲观主义者哀叹、惶恐“世界末日”的到来,现实主义者则想法寻找另外可居的星球,乐观主义者设想存在另外的世界。

宇宙也有毁灭的时候?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科学家们相信的大爆炸理论开启着宇宙出现的时间。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开拓着人们的想象,也无限延伸着人们对宇宙边缘的猜想。

与描述宏观世界的相对论不同,量子力学则是描写微观物质的,是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其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

当进入微观世界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宏观世界强调,乃至整个科学界强调的客观的观察不再存在,观察者成为了观察结果如何的变量。量子力学对决定状态的物理量不能给出确定的预言,只能给出物理量取值的几率。在这个意义上,经典物理学因果律在微观领域失效了。许多物理学家都觉得很难做到放弃独立观察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的想法。

玻尔认为,在微观世界里,存在和被观察到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没有受到观察的电子只是一个可能的电子,只有当人看到它,它才成为真正的电子。一个电子同时在两个地方,直觉来说很成问题,但对量子力学的公式来说没问题。

薛定谔在其思想实验中,把猫置于由毒物决定着其生死命运的瓶子里,而毒物量由瓶子里原子“衰变”状态控制着。当原子处于“衰变”中间状态时,猫的命运如何,只有当实验者开启瓶子后才能断定。于是有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爱因斯坦坚信法则的必然性,不看偶然性,坚信上帝不掷色子。拒绝把物理世界的统治权交给偶然。但在原子世界中,事件总是偶然的。爱因斯坦为此与量子力学的代表人物薛定谔、玻尔争斗不断,直到1955年去世前仍未握手言和。

薛定谔  图源网络

对于这种矛盾,艾弗雷特出来说话了。艾弗雷特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独特的量子体系,以多重世界理论解救了薛定谔的猫。爱因斯坦和玻尔、薛定谔的矛盾也因此而消失。多重世界理论使一部分人看到活猫,一部分人看到死猫。于是,不存在着偶然,上帝不必掷色子。这正如爱因斯坦“相对”一词,世界的状态也是相对的。量子物理学家观察小号世界,宇宙学家观察大号世界,它们都属于多重世界。

多重世界的基点是数学上的可能性以及量子世界的或然性。如果我们认为另外世界的存在有可能性,尽管这可能性很小,那么宇宙的无限大使这很小的可能性终究要实现。无限挽救着很小。

多重世界理论认为,在另外的世界中必然存在着与自己一模一样的“貌似相似”者,但他们的历史轨迹和自己很不一样,从而实现着另外一种可能性。于是有人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所有的可能性都会实现,所有的梦想都将成真。

二、“穿越”背后的多重世界愿望

由于多重宇宙或多重世界的提出,科学靠近了幻想的边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信仰的意志》中写道:“可以看到的天性均是可塑的、随意的——如果可以的话,就称之为一个道德的多重宇宙,非一个道德宇宙”。其实这是道德的多元论。人们太希望多种存在,以满足多种的需要。不可能的现实使人们体验着后悔和遗憾,于是在虚假的作品中来一番“精神满足”。

“精神满足”好像是在做思想游戏。喜欢以这种游戏满足人生的人,首先利用叙事的功能把人们带到“文艺”造就的空间里尽情浏览,现在的人叫“穿越”。他们就在多重世界里自由来回奔走,使一切想象的、希望的事情实现;使不希望的事情警醒人们以防止发生。

我国穿越小说,据说最早可溯至清末民初。吴研人的《新石头记》讲的是古代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穿越时空出国,领略现代西洋文明;陈冷的《新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上海,“在上海的物质文明的面前显得那样的愚笨”。这两部小说都是采用穿越的故事模式,反映了当时国人渴望实现富国强民之梦。

20世纪80年代后,在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一种越来越热的“穿越”文化。2008年以来《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穿越小说,成为了各大原创文学网站热门,也是图书出版市场争抢对象的重要手段。

《步步惊心》剧照 图源网络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使其“穿越”并不相同,例如西方由于科学走在前,喜欢科技给未来带来的神奇;中国历史悠久,喜欢回到过去以现代人思路与行为重做一番。尽管如此,但共同的现代社会和共同的心理需求又使中西的“穿越”从其发生的原因到其实现的功能都具有共同之处。

首先是穿越可以满足人们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等多种心理需要。现代人衣食无忧,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需要则不断增加。于是,力量无比和武艺高强在穿越作品里被赋予为主人公必备的品质。个人在社会上、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高低,如何获得他人的青睐、尊重是人们抛不去的追求。穿越作品中的主人公那种广交朋友、为人喜欢、追求的个人魅力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崇尚的品质。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被反映在穿越作品主人公的非凡才干与无所不能上。读者希望被满足的这些心理需要被作者一网打尽地在作品中任意挥霍。

其次,穿越表达着现代人对以往发生之事的评判和以此对未来事情作出“应该”的理想走向描述。在这一世界令人惋惜、后悔的结局很多,但事件不可在同一世界重走一遍而得出另外的理想结局。借助于穿越作品里对时空限制的突破,人们在另外的世界中实现着这个世界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

穿越小说,通过对历史的某种想象实现心理补偿。它对历史既是一种反叛,又是一种创新,实现着历史为现代、甚至为作为读者的“我”服务的功能。尽管它们是在思想上“游戏”一番,但这种“游戏”所获得的享受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必要。

穿越作品其实是以文学的形式诠释着多重世界,书写着或然的图景。它是多重世界理论的文学表述,但比起科学的论证来得更早。
   
三、宗教的科学烙印

其实,对多重世界的阐述比起文学作品更早的是人们的宗教指向。“所愿意”与“能够”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人们心高于天的困境与现实,也为宗教的出现而奠定着基础。有的人认为,多重世界是宗教所希望的事情,可是科学要给这种游戏打上自己的烙印。 

事实上,它们都从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人类、人类心理等起源问题的同一点上出发,理性支撑的科学也没比宗教高明多少,只是走出了不同的路径。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从广泛意义上理解,科学意识和宗教意识都是人类智慧的特征,构成了人类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的理性认识,其精华是崇尚真理;宗教文化是人类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其精华是崇尚博爱善良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人类早期智慧中依靠叙事来解释所看到、听到和经历的一切。解释就是好奇心对头脑里出现的疑惑的尝试回答。人类早期,科学意识和知识的肤浅,无法解释我是谁,从那里来;地球和星体从哪来等许多问题,不得不依赖宗教意识,以宗教出来圆场。难怪人类心理的叙事土壤,总是首先开出宗教的花朵。在古代洞穴的绘画中,在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神、鬼和人的描述。他们分别统治着天堂、地狱、人间三大不同层次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中来回走动的灵魂轮回思想,成为了许多宗教的主张。

图源网络

清明节前后人们对先人和烈士的献花,有的甚至把人间需要的各种钱币模拟印刷,以及扎出冰箱、电视、手机等用品的模型来烧,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这里,宗教已变成一种文化、风俗,为后人所流传。难怪人们将宗教文化称为文化之母。正是人类的宗教意识将自己超越现实的自由想象作为信仰,从而演绎出对整个世界合乎理性的解释。文学中穿越因素的使用,正是宗教文化给予的礼物。《西游记》中赞颂的无所不能的如来、菩萨,以及最后对取得正果的娓娓道来,都是对佛教的宣传;《聊斋志异》中对充满善心的鬼神的歌颂,也有如对人间真情的向往。

实证是无法证明“前生”的存在,于是科学赖以运行的逻辑推理要大显身手。多重世界理论正好从逻辑推理上证明着宗教早就主张的另一个世界。多重世界理论的出现,又使宗教与科学这行走在两股道上的车走到了会合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宗教和科学在探索人类的未知领域中,分分合合,但始终向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同一个方向。的确,在向同一目标前行时,无需过多指责另一条道路的错误。科学的文明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无需把宗教推向另一个与科学水火不容的境地。

四、比宇宙还大的心理世界

宇宙和世界不同的是后者强调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把仅是物理存在的宇宙变成了世界。但对它们的探索,是人的心理的运动。于是心理学声称,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理。

心理学要证明自己的客观存在,于是依靠科学,以科学的实证方法来占有和巩固科学的地位。但心理学其实是研究精神怎么产生,是精神的学科,不可避免与追求精神的宗教打交道。心理的超越特性也使宗教成为了其产物和研究对象。宗教追求的永恒是精神的永恒,这精神怎么来,其实就是人的心理中所追求的东西。心理学就是要研究精神怎么产生与发展。心理学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徘徊着,一方面它要树立自己的地位而靠拢科学并紧步科学的后尘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心理学探索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它看不见、摸不着,解释不清却体验得到的特性便和同样是探索精神世界的宗教联系在一起。

达尔文  图源网络

弗洛依德曾称哥白尼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己的精神分析,是对人类“天真幼稚的自尊心”的三大伤害之一,是“宇宙论伤害”。三者把科学与心理学连在一起,在探讨宇宙问题中确实“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心:人类要靠心理来探索宇宙、生命、人类、心理的来源,靠心理了解心理的论题似乎陷入了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循环怪圈。相信物质力量改变世界的人们,也得靠精神力量来思考和探索这种力量怎么来。

探索宇宙与生命起源的幻想作品《宇宙尽头的餐馆》的作者亚当斯说:“快乐比正确更重要”。如果说科学追寻的是正确,那么宗教则向往快乐,但都朝着使人类阔达、幸福的大方向。这种追寻,如今使科学和宗教都异想天开地推测或相信天外有天,也许,这还只是能够异想天开的心理所能做的“游戏”。“异想”开始是“游戏”,能够提供人们予安全,即使是失败也不是现实,而是游戏而已。多重世界是不是仅为思想“游戏”,我们不能回答,但人类心理的无止境却是无可置疑的。它正在把这种“游戏”继续推演下去,是更大的、充满快乐的世界。



作者简介大帅铁哥:讲课、码字为职业生涯。文中喜欢撒一把心理学的盐以增加味道。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让阅读更自由 

更多往期精粹


阎连科:除却写作,接受命运的所有安排

韩松:量子科学家获诺奖让我感慨,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海天酱油事件再思考,企业如何在生存、良知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棋客:沉迷象棋是我得重病的诱因吗?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楚河汉界

高智商不止能用在数学上,精英政治否定了人人平等这个观念

河岸:面对刘强东和刘婧尧的罗生门,章泽天的选择是对女性独立的一记耳光 

年幼的生命消失在非法入境的皮卡上,美墨边境风云

范伟:渣男作家那一场始乱终弃的爱情小艾:夏侬是一个我没见过的男人,夏侬已经死了
李娟,我在阿勒泰的山谷,在节制中游荡,但已感到足够的自由


大家:黄永玉  巴金 王小波  齐邦媛  白先勇  钱锺书  史铁生  王安忆   余华

天空之友:严锋  刘擎   余耕  菊子  小草  刺猬  风吹沙  杨逍  大嫚  愚石  绿风  青禾  小仙  三少爷  硅谷医生  河岸  二湘  更多


让阅读更自由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