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35万人排队等待租房,深圳正在加紧落地!2600套公共住房,安排上了!

近35万人排队等待租房,

深圳正在加紧研究具体落地政策


深圳公共住房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截至目前,深圳公租房轮候库内有34.7万人在排队等待租房
目前深圳已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约3万套,在建及“十四五”预计新开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约10万套,征集市场租赁住房具有初步意愿的项目约1.5万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瑞希

“感觉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好政策,先租了公租房,又买了安居型商品房。”2010年来深圳工作的王佳慧说,“本来是来深圳打工的,没想到居然把家安在了深圳。”

王佳慧的爱人2008年大专毕业后来深圳工作,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深圳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城中村里的“农民房”。经过两年的轮候排队,他们在2013年住进了深圳最大的公租房小区。一房一厅,租金只要800多元。虽然上下班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有个稳定的居所,让他们心里非常踏实。

2017年,在生了孩子后,他们以48万元的首付,买下了一套68平方米的安居型商品房。在新家里,他们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王佳慧说:“深圳的住房保障体系,对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挺好的,很幸运赶上了这趟车。”

深圳已确定“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全市住房建设筹集总量的30%,不少于40万套(间)。“距离完成40万套的筹建任务仍有很大缺口。”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改革与发展处处长王德响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其中落实既有非居住房屋改造租赁住房是重要渠道。”




持续扩大保障覆盖范围

经过多年的探索,深圳形成了三层住房保障体系:一是公租房;二是出售的安居型商品房;三是可租可售的人才住房。三类住房在面积和价格上有一定差异,被统称为公共住房。探索的过程中,深圳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实现住房保障由“解困型”向“解型与发展型并重”的转变,将非户籍家庭、公共行业服务人员、港澳人才等各类在深无房者纳入其中。

取消户籍限制,保障范围拓展“夹心层”。2012年,在全面实现户籍低收入、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深圳将住房保障对象从户籍低收入家庭扩大到户籍无房家庭,从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延伸到非户籍住房困难人才家庭。

拓展至人才群体。2015年实施的《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明确公租房面向人才出租、新引进人才享受租房补贴。2016年深圳提出建立以租为主、租售补相结合的人才住房制度。高层次人才和量多面广的基础性人才均被纳入保障范围。“十三五”期间,深圳面向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供应公共住房约8万套。

覆盖公共行业服务人员。2018年,深圳明确提出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租房房源,向符合条件的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先进制造业职工等群体供应。2019年深圳优先面向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先进制造业职工、残疾家庭等群体配租公租房近6000套。

覆盖港澳青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0年,深圳将香港青年人才纳入深圳市统一的人才住房政策适用范围。在深圳前海工作的香港青年孙淑萍,2021年5月一入职,就申请了人才住房。“50平方米,地段非常好,月租3000多元,一次签了三年合同。人才住房是在外地工作的人的一个稳定的家,能够给人一种安全感。”

“深圳的住房保障改革持续扩大覆盖范围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帮助各类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王德响说。


约35万人排队等待租房

随着保障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人群越来越多,住房保障需求持续增加,给深圳的住房保障工作带来挑战。面对地少人多的现实,深圳创新筹建渠道,尽力增加供给。

“十三五”期间,深圳积极拓展用地供给渠道,持续开展大规模住房建设行动,累计供应公共住房用地382.6公顷,占居住用地供应比重34.1%;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万套,是“十二五”期间的2.4倍,占同期住房建设总量的56%;累计供应公共住房26.1万套,是“十二五”期间的2.3倍;累计发放货币补贴30.8亿元,惠及约20万人次。

筹建量超额完成任务,但“十三五”期间公共住房供应量却未达预期,主因就是用地紧张,在存量用地中“辗转腾挪”拉长了建设周期。

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偏低,一直是深圳住房市场发展面临的制约问题。为了解决筹建难题,深圳在2018年就提出“六类十五种”建设筹集渠道,除了增加新供应用地外,还通过盘活已批未建用地、社会存量用地,利用招拍挂商品房用地、城市更新和产业园区配建,公共设施综合开发,盘活存量用房等,着力破解土地供应紧约束瓶颈。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骆惠琼说,“我们还在用地上做了一些创新,采取针灸式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比如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土地不分宗的前提下,在学校、医院里建设配套宿舍。”

2020年起,深圳开始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力度,但目前深圳公共住房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截至目前,深圳公租房轮候库内有34.7万人在排队等待租房。

为了加速供应,2018年8月深圳提出公共住房占六成的住房供应结构,改变过去商品住房占主导的供应格局,至2035年建设筹集170万套住房中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

王德响告诉记者,此前出租的人才住房,以及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且符合“小户型、低租金”的市场租赁住房、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配套宿舍等都将归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用于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阶段性住房困难。“今后,原本公租房覆盖的一部分保障对象将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来解决。”

供需之间仍存较大缺口

当前,深圳正在加紧与国家提出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衔接。

深圳确定“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全市住房建设筹集总量的30%,不少于40万套(间)。

目前深圳已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约3万套,在建及“十四五”预计新开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约10万套,征集市场租赁住房具有初步意愿的项目约1.5万套。“距离完成40万套的筹建任务仍有很大缺口。”王德响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其中落实既有非居住房屋改造租赁住房是重要渠道。”

但非居改租并非易事。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租赁处处长刘轶群表示,非居改租面临施工许可审批缺乏依据、多业主物业统一意见难、改造后宜居性较差、改造投入大回报低四大困难。根据目前政策,非居改租,不用变更用地性质,不用补交地价,给改造提供了更大空间。目前,深圳正在加紧研究具体落地政策,推动多部门联合审批,力争实现突破,努力探索出成熟经验,助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开工!2600套公共住房,安排上了!


近日

深圳市2021年第四季度

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举行

224个项目集中开工


在40个社会民生领域项目中

市属国企人才安居集团

共有3个公共住房项目

总投资约159.69亿元

涉及公共住房约2600套


万丈坡保障性住房项目

万丈坡保障性住房项目由人才安居集团旗下光明人才安居公司开发建设,位于光明街道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北侧和西侧分别为华夏路、光明大道;东侧紧靠牛山路,南侧为观光路 。


项目用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投资8.3亿元。项目规划4栋高层住宅,配建社区菜市场、文化活动室、9班幼儿园及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计划于2025年1月竣工,建成后可提供人才住房928套。(注:以上数据,具体以政府审批为准。)


白石岗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贡献用地

公共住房项目

白石岗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贡献用地公共住房项目由人才安居集团旗下大鹏人才安居公司开发建设,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葵新社区金业南路南侧、葵鹏路北侧(现状)。


项目用地面积为5644.66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为2.82万平方米(含保障房、商业及配套设施),总投资约3.39亿元。项目计划于2024年12月竣工,建成后预计可提供公共住房472套。(注:以上数据,具体以政府审批为准。)



环中心公园片区改造项目(华富北)

环中心公园片区改造项目(华富北)位于笋岗西路与梅岗南街西北侧。原华富北片区建成于1991年,现棚改范围用地面积约14.73万平方米,涉及12宗地。片区共有建筑71栋,涉及房屋总户数2853户。


项目总投资约147亿元,建成后总建筑面积约为52.78平方米,其中回迁住宅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可售人才房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计划建设人才住房约1200套。(注:以上数据,具体以政府审批为准。)


截至10月底,人才安居集团2021年——


已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8166套,预计全年可建设筹集2.32万套,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46%


 新开工17个项目,预计全年可新开工22个项目,完成政府下达任务的138%,总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占全市新开工公共住房计划的67%


 已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125.1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06%,占全市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的51%



圆安居梦想

聚天下英才

人才安居集团自成立以来

全力以赴多建房、快建房

建好房、管好房

已累计开工项目68个

总建筑面积约1151万平方米

累计筹建公共住房14.46万套

供应5.11万套

服务企业4000余家

惠及超10万人才及其家属

助力人才安居乐业


内容来源:深圳人才安居      

相关文章

深圳地产号(ID:Sfangwang)

构建深圳最大购房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