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美女博导出走美国:我们又失去一位优秀科学家

起点人文plus 华声社 2020-10-30

华声社




有思想的新闻


◎关注华声社并"设为星标"



■本文不代表华声社观点

来源|历程iExperience


2017年,颜宁辞去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到美国仅仅三年,今年8月,女科学家组织公布了2020年度的荣誉会员奖(共包括三个奖项),将其中的佛罗伦斯.萨a宾杰出研究奖,授予了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以表彰她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颜宁,大家都熟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国内上的学,标准的我们中国培养人的人才。

清华毕业后,她写了一封自荐信:我觉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仅凭这一封信,她就获得到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学习的机会,硕博连读。

博士毕业后,颜宁没有像其他留学生那样选择留在国外,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老师。

在清华大学的几年,她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内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被权威杂志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

谁知道,2017年,颜宁从清华辞职,又回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至于颜宁为何出走,一直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都被颜宁否认了。



后来,仅仅两年后,也就是2019年,颜宁在美国就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接着也是一路高歌,成就越来越突出。
2020年5月,颜宁在《自然》杂志发表了2篇论文。

6月8日,颜宁在《PANS》发表一篇论文。

6月15日,颜宁团队与杨洪武团队合作在Cell《细胞》上发表论文。

无论是《细胞》还是《PANS》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代表的是学术上的成就和权威。今年8月,又获大奖。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位优秀科学家,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她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第一:天才都是百年不遇的,也是改变世界的人。

很多人常常说,中国人多,唯一不缺的就是人才,但颜宁这样的科学家是普通的人才吗?人家是天才,天才有几个,放眼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说白了,天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天才的研究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人类命运的。也许未来某一天颜宁的成就会非常的高,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过分。我们真的不会感到可惜吗?

通过华为被制裁,我们该清醒了,中国在很多领域远远没有什么高科技,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远得很,像颜宁这样的人才如果能为我国所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颜宁的科研团队

第二:我们要深刻反思并改进,为什么颜宁会出走?

很多人一说起颜宁,就是不爱国,或者拿钱学森举例,以证明颜宁更没有家国情怀。实际说这些都没什么用?人家就不回来你能怎么样?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与美国比,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为什么人才都往美国跑呢?
1、论待遇,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强大,难道还养不起几个科学家吗?我们给最好的待遇了吗?
2、论科研环境,我们的科学家到底有没有学术自由,有没有被各种杂事困扰?
3、论学术腐败,我们的科学家研究成果究竟能不能归自己所有,领导爱分一杯羹吗?
比如颜宁在国内没评上院士,为什么到美国就评上了呢?是因为我们对院士的要求更高吗?
我们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追究出走人的责任,更不是要道德绑架出走的人。
如果不反思不改进,那么未来会有更多的“颜宁”出走,那时真的就迟了。


第三:颜宁的采访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因为又获大奖,颜宁接受了一家杂志的深度采访,我们来看一下颜宁的部分回答,也许会从中找到答案:
问:你认为你的职业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颜宁: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选择项目、自由地选择合作者和工作团队。

问:是什么激发了你对科研的兴趣?

颜宁:我享受灵活的工作时间,喜欢自由的选择课题,更何况还有“全世界第一个发现的巨大诱惑。”

问:你职业生涯最有价值的成就是什么?

颜宁: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我最大成就是迄今为止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不少人已经能够独挑大梁,开始自己的独立研究项目了。

“自由”是颜宁用的最多的词,我想我们的科研环境给不了的可能就是这个,国外大学最吸引她的可能也是这个。

宁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天才科学家,颜宁的出走绝对是我国的巨大损失。
颜宁能否回来为我们所用,我想应该成为我们科研部门考虑的主要问题。颜宁照此发展下去,也许某一天,就会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果人家再加入外国籍,那就彻底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了。

***

不准备结婚

清华女神教授颜宁: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当别人追问她是否结婚时,
她关注的事情是:
“自己能为世界留下什么?”
颜宁又上热搜了。

1977年出生在山东莱芜的颜宁,打小就充沛有活力,活脱脱一个野姑娘,爬树偷桃子,下河捞鱼摸虾,成天风风火火的样子。
 
“三道杠”是颜宁 图源自微博@nyouyou
做实验的颜宁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清华大学本科毕业那年,颜宁也想过工作,她甚至收到了诺和诺德中国制药公司的高薪offer,但思虑再三之后,她拒掉了,“我自由自在惯了,让我在等级森严的公司制里待着,肯定不习惯。”

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待在实验室里,静心做研究的那种单纯的幸福感,她是难以割舍了,去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后,这份感觉更深了。

来到这所古老的常春藤名校的课堂,给颜宁讲课的都是大科学家,是经典论文和教科书背后的操刀者,还有一身把科学讲成故事的本事,这让满眼好奇的清华女孩瞬间觉得:“哇!原来做生物这么好玩!”

细胞里的分子世界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颜宁从不否认,“好玩”是她从事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5年做博士后研究时,她开始转型挑战自己,从事更底层的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研究。

她做的这个研究具有世界性意义,是因为如果解构出某种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就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它的抑制剂。

 
实验中的颜宁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长达一年多的低潮期后,颜宁终于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开挂的人生从此开启。

 实验中的颜宁 图源自中国妇女报
2007年,颜宁接受了母校清华的邀约回去任教,成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博导。

听起来德高望重的样子,其实颜宁平素里喜欢扎马尾、穿休闲装,混在学生堆里,都看不出她是老师,虽是教授加博导,但她谦虚地自称“青椒”(青年教师)。

到清华任教的颜宁 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实验室的实验台是她亲自装的,
仪器试剂是她亲自订购的,
等一切安排妥当之后,
她就在自己搭建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
开始了打怪升级的
清华教授职业生涯,
细致入微地教学生做实验。

 颜宁和她的博士生团队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长达8年的时间,一直有个难题横亘在颜宁,也横亘在全世界分子结构科学家面前,那就是葡萄糖转运关键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长啥样,工作机理是怎样的。

因为癌细胞高度依赖的葡萄糖需要通过GLUT1摄取,GLUT1的功能失常会导致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

如果搞清楚这个问题,意味着能通过人工干预,增加正常细胞内葡萄糖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还能通过特异阻断对癌细胞的葡萄糖供应,抑制癌细胞生长,“饿死”癌细胞。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所以这个研究
一直是全世界结构生物学家
都在为此努力的课题,
很多美国、欧洲、日本的科学家
付出了近20年的时间,都没能成功。
而2014年,颜宁却带着平均年龄
不足30岁的博士生团队,
攻下了这个世界难题。

颜宁和她的团队发现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机理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外国研究学者不吝赞美之词:

“人们终于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转运蛋白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的晶体结构,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

“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至关重要”。

“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该成果对于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图片源自《人物》杂志
颜宁科研成就这么高,但生活里她是个标准的70后女生,追求时尚,热爱生活。

从潇洒的小马哥,到《镇魂》里的夜尊“面面”,都是她喜欢的明星,作为一个20年博龄的资深微博博主,她的博文里段子满天飞,一幅傲娇小公举放飞自我的姿态。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现实生活里,
她也不喜欢做一本正经的严肃教授,
而是常常带着学生一起嗨,
比如看电影、玩狼人杀、唱K......

图源自CCTV科技盛典视频
但一转身进了实验室,那就是立刻变身成思维缜密,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2017年4月,就在颜宁在清华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的时候,她做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宣布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教授。

一时间,外界猜测如潮水而至,接下来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出来后,人们更是觉得她像是“负气出走”的,还给她安了个标签:“归海派”科学家。

去美国之前,她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被《自然》评为10位“中国科学之星"......

图片源自南方网


颜宁这十年文字统筹 | 晋浩天来源 | 光明微教育(gmweijiaoyu)

01

“如果在国外,我不会这么高产”


2007年10月,受清华生物系老系主任、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赵南明教授的邀请,30岁的颜宁从美国回到母校清华,成为清华园里最年轻的教授,向膜蛋白这个充满挑战的前沿领域进发。 “刚建实验室的时候,我都快疯掉了。”颜宁说:装实验台、订购仪器试剂、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曲折之多,进展之慢,让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约有半年我都异常焦虑,后来步入正轨后,就顺畅得多了,感觉做实验跟国外没什么区别。” 如今,再谈起当时的选择,颜宁毫不犹豫:“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早在2012年,颜宁就曾告诉《光明日报》记者,在清华医学院4年多的时间里,她以独立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论文,其中包括4篇刊登在《细胞》《自然》《科学》这三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还有一项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 这样的成绩连颜宁自己也十分惊讶:“如果我在国外以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时间作研究,我不会这么productive(高产)。” 是什么让颜宁的收获有如神助? “是清华为培养人才奠定的各项基础和推动力。”颜宁说:“专心学术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做到专心致志需要两个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持和优越的科研软环境。”


02

做科研,就要有股“死磕”精神


葡萄糖,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究竟如何进入细胞?100多年来,多少科学家为之着迷。

 

2014年6月5日,英国《自然》杂志揭开了这个源自生命内部的奥秘:由37岁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率领的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 “学术界对于GLUT1的结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颜宁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GLUT1的晶体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战胜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纳德·魁百克说。 这一次,中国科学家的确打败了数十年来全世界为之苦苦鏖战的顶尖科学家。而在这场历经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创造奇迹的,是一支主干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轻团队——70后的导师颜宁,80后的博士后邓东,90后的博士徐超、吴建平,以及孙鹏程。 2014年1月17日,颜宁和她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没想到,成功的欢欣来得如此之快。 
面对世界科学家无从下手的实验,颜宁研究团队用“死磕”精神和严密逻辑收获了科学研究上的完美胜利。


03

追寻科学梦,一支年轻的“本土”团队


“今天,与一堆学生约好唱卡拉OK,我忙完手头事情赶过去的时候,却没人;打电话,都说喝醉了,撤了。我笑骂几句,竟然敢放我鸽子,但完全理解。我知道,邓东太不容易,背负了各种压力,太多期望,我以他为傲!” 2014年5月20日,颜宁的一篇日志,记录下了实验成功后团队成员难得的一次放松。 平均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恒温4度的“冰箱”实验室,实验团队几百个日日夜夜执着地进行着他们好奇而又热爱的科学战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个创造世界科研领域奇迹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更难以想象的是,在这个被浮躁裹挟着的社会里,这群年轻人却如此心无旁骛地醉心科研。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让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实验室里生长出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锻造出一支精干的科研“奇兵”? 
“我刚回清华不久,我的同事刘国松教授曾经跟我说过做科学家的三个境界,他的评论对我影响颇深。”颜宁始终认为,探求真理的顽强意志是这个年轻团队能够沉静下来,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最大秘诀,“第一重是职业,第二重是兴趣,第三重是永生。也许学术论文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但重大科学发现给社会、人类带来的改变却是不可磨灭的。” 这种对科学梦想的坚定追求,不只是团队领头羊颜宁的信条,更是整个研究团队的气质。 “大约有两年多的时间,每周四、周五的凌晨一点,我都会自动醒来。”那是《自然》《科学》杂志上线的时间,“再困,我也会爬起来坐到电脑前,看有没有人发表类似的成果,没有就松一口气,还有时间,加把劲。”邓东笑言“科学研究没有第二,只有第一。”
 

04

好的科研土壤,让科学研究自由生长


除了年轻,这支缔造奇迹的科研团队还有着另外一个显著特点:除了导师颜宁,其余的都是土生土长、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生。 “叹为观止。”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用这四个字总结这项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他同时强调,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颜宁团队的成功更大的镜鉴还在于,如何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开来,“为什么这里,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能产生如此级别的伟大发现?如果能研究透,一定能助益整个中国科学的腾飞。” “从事科学研究,最幸福的就是自由感。”颜宁对如今国内的科研环境大加肯定,“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连续多年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都是大幅度增长。如今,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真的是日新月异,这是我回国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不同于以往用论文量、课题数衡量科学家的评价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人才评估最看重的是能否将目光集中在全球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并取得成果。”鲁白如此总结这片给予颜宁团队充分养料的科学土壤,“我们强调原始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合作,注重建设研究支撑平台,还鼓励学术批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攀上这座高峰,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本身有重大意义,从未来看,也将惠泽人类。

“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发展限定中国有多强。让中国的科技实力配得上她的经济体量,让中国的科研成果产生世界影响,我想也正是中国科学家对于国家最根本的使命。”2014年,站在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这位师姐寄语学子。


参考文献《“在国外,我不会这么高产”——清华大学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纪实》(《光明日报》2012年01月10日第6版。《有梦想才有辉煌——颜宁研究团队成功背后的故事》(《光明日报》2014年06月06日第1版《清华大学教授颜宁:科学研究只有第一》(《光明日报》2016年06月12日第3版)


长按图片关注“华声社”↓↓


重要启事


新老读者朋友:
因平台改变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如果您没有将“华声社”设为星标或经常点“在看”,我们的推送可能会被淹没或推迟。
请大家以举手之劳,将“华声社”设为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在文末点亮“在看”+“点赞”,以便及时收看推送。感谢支持!




重磅荐读


●88%中国籍博士留下建设美国|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

(点击以上文字阅读全文)


更多文章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中国“半导体新政”如造原子弹优先●88%中国籍博士留下建设美国|550万在美华人数据全公开●王辰院士疾呼:今年一定要打流感疫苗!9月底以前,不要晚于10月份!●美国把中国踢出全球结算系统,中国会否成金融孤岛●汉奸余茂春何以成了特朗普反华智囊?●100情妇:“性瘾”巨贪的色情帝国●美国的恐惧!美国只畏惧过一个国家,那就是...●彭胜玉:美若南海开战,中国应直接收复台湾
●中国对美军事布局的致命失误

●郑永年:中国必须避免对美误判

●特朗普老婆裸照曝光

●新冠后遗症渐露狰容

●纪录大片《美国大分裂: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密室操控:流氓大亨的“称王之路”

●中美博弈的终极预测

●杨承军:武统台湾后的“战后治理”

●特朗普答记者60问,令全场哑口无言!

●深度科普|病毒星球

●再见了,“铁饭碗”!2020年全部完成!取消事业编成定局!

●脱下美国的裤子:我们的对手到底是谁

●高档白酒的繁荣建立在愚昧之上

●人生最好的投资:选对妻子

●2元和10元一袋的盐到底差在哪?终于清楚了…

●看病一定要找副主任医师,知名医生透露的行内秘密

●你以为占便宜了?一次出轨足以毁了一生!

●日本公布“处女率”,全球哗然

●震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西方人眼中的中越战争

●中美博弈的终极时间表


长按图片关注“华声社”↓↓



交流、合作联系华声社客服↓↓

邮箱:jnfilms@163.com



您阅读此文时间


  ·  


文末点个【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