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中的生态道理

戴星翼 环境问题观察 2021-05-30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某日访问地处上海水源保护区的某村。这里的乡村休闲做得不错,每年前来的市民总有上万。村书记对此也感到高兴,介绍了他们采取的措施后,也谈及了存在的问题。其中,他感到一个很大的缺憾是,现在的农村太安静了。青壮年在城里上班,村中只剩下老人;儿童们进城读书,村里熊孩子打架胡闹的场景也难以见到。甚至连鸡飞狗跳这样的情景,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你说,城里的父母带着孩子来我们村,连鸡鸭牛羊也看不到,农村还有什么味道?”

对于水源区农村禁养家禽家畜的规定,在场的基层干部也不以为然。他们承认,规模化的养殖确实应该禁止。但允许农家养那么三两只鸡鸭和羊,究竟会对水环境产生何种程度的损害呢?例如羊儿吃草,然后排泄于田间,会产生污染?如果禁止养羊,让野草自然腐败于田间,是否会对环境更为友好?农户的散养鸡,在庭院和田头捕食昆虫,或啄食草种与各种残屑,并产生了一点鸡粪,是否真的会产生污染?或产生何种程度的污染?我们的社会对这样的问题,也许不仅缺乏答案,甚至缺乏基本的观察和思考。

传统的农家庭院是完美的生态系统。所谓“完美”,就是不产生哪怕是细微的污染和浪费。小农社会资源极度匮乏,也不允许出现浪费,不存在所谓“废弃物”。从大的方面看,农家肥和草木灰来自农田,又回归农田,形成农宅与农田之间的循环。而那些毫不起眼的,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资源”的事物,如掉在地上的米粒饭屑,则通过宅院中的鸡鸭和宅沟里的鱼,形成循环,同样产生财富。人类学在描述小农经济时有“养猪模式”之说,这并非真的养猪,而是指人们平日用剩余的劳动,利用那些低价值乃至无价值的事物,最终培养出具有较大价值的成果的过程。典型的如传统的家禽家畜饲养,利用零星时间开展的手工等。这样的模式下当然很难有什么污染。

所以,不是养鸡养鸭对环境不友好,真正造成污染的其实是生产方式。规模化养殖的本质是工业化,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废弃。而农户的散养鸡和其他的类似实践则可以称之为自然经济。这里,“自然”的意思应该是因地制宜,是生产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完整融合。当然,我们离不开工业化。依托了大量数十万羽上百万羽的养鸡场,人类才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足够的鸡肉和鸡蛋。工业化的高效率是自然经济不可比的。养殖业也好,整个农业也罢,都没有可能倒退回自然经济时代。

但是,这并不妨碍在这个时代保留一些自然经济实践,学习和应用一些自然经济的经验。农村需要更热闹些,不仅要有鸡鸣犬吠,更希望昔日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全面回归。更为生物多样性的农村不仅更有趣味,具有更高的休闲、娱乐、教育和体验价值,也使农田村落具备更强的稳定性。为此,过于一刀切的环境规制可以向因地制宜的方向转变。还是以散养鸡为例。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如果村民有少量散养家禽家畜的愿望,可以由专业人员评估这个村的“山水田林湖草”构成的整体环境,对散养的家禽家畜数量和种类提出建议,并由村委会组织农户将份额分配。当然,不仅是散养禽畜需要更为实事求是地对待,农村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中究竟有哪些环境友好的实践,又有哪些是可以与现在的社会相融合或可改进的,有必要加以系统梳理。欧洲农村对自然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当前的公共管理,包括环境管理在内,其主流思想是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主要特征是崇尚大规模、标准化、一刀切。应该承认,这样的管理体系对于任何现代社会而言都是基础性的,不可缺乏的。但也应该看到,过度的一刀切,以及与此相伴的官僚化、项目化和工程化方式会造成严重浪费。在发达国家,人们嘲笑这样的模式是“大烟囱时代的思想产物”。尤其在客观条件千变万化的农村,环境治理需要更多地汲取民间智慧,吸收草根经验。

 

小编倡议


环保不能一刀切

建议保留一些农村自然经济实践

比如农村家庭可以养几头猪,几只鸡鸭


I SAW AND I CARE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服务人员


更多精彩内容

垃圾经济学的四个问题——一位环境学者眼中的垃圾分类

心中的生态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应该是什么样?

可回收物就一定要回收么?——如何分析低附加值废弃物的再利用产业链

戴星翼:探讨环境相关产业的制度


END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