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书推荐|回归具体场域,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解决之道
回望近代中国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衰落与薄弱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早在清末,刘师培已经发现当时城市化对农村的严重影响及其后果。辛亥革命后不久,对城乡落差的严峻状况已有尖锐批评:“今日都市之腐败,乃为世界之未有;农村之衰颓,亦为世界之未有。”
城市与农村文明的差距日益悬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当前,政府为发展农村文化、消除二元结构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是艰难曲折、不断深化的探索进程。
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近百年来乡村文化的新发展与再出发,更是充分把握文化这一关乎乡村振兴战略成效乃至成败的关键。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一书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形态及其优化、主体构成问题及其共治两大板块进行论述,把握“城乡融合”和“内容发展”两大关键,将地域空间维度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把政府、社会、公众等的复杂关联回归到具体场域和空间过程加以分析,破解了长期困扰学界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极大地丰富拓展了相关理论谱系,为政策制定和实务工作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与参考。
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林拓 主编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绪论一、乡村文化:一个跨世纪的难题二、公共文化: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三、地域空间: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四、核心议题: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五、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二章 乡村文化发展的中国探索:文献调研一、公共文化服务:概念与构成二、乡村文化发展:意义与问题三、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与经验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机制的相关研究五、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研究
上篇 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形态及其优化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的城乡联动难题及其双重调适一、城乡一体化的演进及其深层难题二、布局优化与体制优化的双重调适三、结语
第四章 公共文化馆的地域根植性及其重塑提升一、公共文化馆地域根植性的历史渊源及其建构二、地域根植性面临的新挑战及其两轮曲折探索三、地域根植性的再建构及基层重塑的双重逻辑四、公共文化馆层级设置及要素配置的区域检视
第五章 公共博物馆的城乡空间特质及其治理创新一、公共博物馆布局均衡性的多视角分析二、公共博物馆城乡发展分异的形成过程三、国际发展转向与乡村博物馆功能再审视四、城乡协同的博物馆布局优化及治理创新
第六章 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综合布局:案例城市分析一、上海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布局分析二、武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布局分析三、成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布局分析
第七章 大中城市新建设施布局:趋向及问题一、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趋向二、文化设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三、新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的问题及应对
第八章 基于空间区位与地域资源的服务载体创新一、城乡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创新二、“乡村末梢”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创新三、基于地域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创新
下篇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构成及其共治
第九章 专业型组织的空间格局及其治理策略一、城乡公共文化组织的复杂构成及分类二、专业院团城乡偏向的基本状况三、城乡偏向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四、发展逻辑:基于改革历程的探讨
第十章 自发型组织的空间格局及其治理策略一、自发型组织发展的地域态势分析二、自发型组织构建的地域类型模式三、自发型组织治理的地域样本考察
第十一章 枢纽型文化组织的空间格局及其治理策略一、作为重要参与主体的枢纽型文化组织二、枢纽型文化组织空间格局及关联因素三、增进枢纽型文化组织作用的基本路径
第十二章 重要参与群体的空间格局及其治理策略一、乡村内部群体:行政力量推动下的乡土文化能人参与二、乡村外部群体:在外新乡贤空间网络特征及回归服务三、城乡流动群体:农民工地域流向转变及地方感重塑
第十三章 城乡融合中的文化主体多维度联动一、基于体系共建的层级联动二、基于功能共融的部门联动三、基于资源共享的组织联动四、基于优势共筑的网络联动五、基于协同共创的地缘联动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一、乡村文化 :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回望近代中国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衰落与薄弱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早在清末,刘师培已经发现当时城市化对农村的严重影响及其后果。辛亥革命后不久,对城乡落差的严峻状况已有尖锐批评 :“今日都市之腐败,乃为世界之未有;农村之衰颓,亦为世界之未有。”就在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期间(1927—1937年),当时已有识之士更明确地指出农村文化的凋敝。这主要在于,“畸形发展的文明,即城市文明的进步,而农村文明因其相差之距离的悬殊,其结果致物质的建设、精神的建设,一切集中城市,农村日渐荒芜”。就在“黄金十年”的末期,1937年梁漱溟曾感叹,“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中国“跟着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洋而破坏了中国乡村”。
至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载体,则过度集聚于大都市,“文化之创造亦不一定是在都市”,“图书馆、博物馆在其他城市间亦可促进改良,而不一定需要集中在都市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方式”。十月革命后,李大钊(1919年)呼吁“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乡联动发展的历史先声。当时,已有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乡村的重要性,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主导发起了乡村建设实践,比以往乡绅主导的更加注重文化和教育,但却陷入“自己运动、乡村不动”的怪圈。民国政府为发展农村文化所做的尝试收效甚微,历史的重任留给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往期回顾
葛兆光:把超越个别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联系,作为自己的研究视野
公众号
微博
书友会
哔哩哔哩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