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西比较诗学的里程碑式著作,要如何读懂?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著名海外汉学家刘若愚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成就突出,他的作品开拓了中西方学界的视野,其中《中国文学理论》具有很大影响,一度引起众多学者对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重审与热议。 作为第一部“贯通中西文学理论的严肃著作”,《中国文学理论》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梳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方面具有范式意义,被认为中西比较诗学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不仅如此,它的重要价值还表现在学术史上,即译者杜国清所言:“正如他在《导论》和《结语》中所暗示的,在谈论文学时,由于这本书的出现,西洋学者今后不能不将中国的文学理论也一并加以考虑,否则将不能谈论普遍的文学理论或文学,而只能谈论各别或各国的文学和批评而已。”

 无论是梳理中国文学理论传统,还是探讨普遍性的文学理论,国内外学者的赞同、征引也好,批评、改写也罢,其实都绕不开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 因此,读懂《中国文学理论》是多视角下认识中国文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众多学者基于对《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亦产生了更多新的思考,《借石攻玉》便是一本针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导读与文论拓展。 书名“借石攻玉”有两层含义:一是刘若愚借鉴艾布拉姆斯“四要素”分析图示,重构“宇宙⇌作家⇌作品⇌读者⇌宇宙”环形四元框架,用以诠释和建构中国文论经典中的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二是本书在刘若愚四元框架与六种理论的基础上,导读各类经典论著。通过本导读,读者对中国的文学理论会有更多的体会与理解。 借石攻玉《中国文学理论》导引袁劲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在继续追寻“中国的文学理论”的同时亦有所通变: 1. 遵循原著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呈现中国文学理论的魅力 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依据“本来·外来·未来”之维度、“兼采·分析·综合”之方法、“层次·阶段·语段”之环节清理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实用论、进而论及“六论”的彼此关系,并辨析其与模仿论、象征主义、现象学、形式主义等西方文论之异同。 然而具有“后见之明”的读者再来阅读《中国文学理论》时,恐怕会产生诸多的新见解。《借石攻玉》一书中,作者以今日通行的“可能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理论的八个维度)为经,以“不打破鸡蛋”的文论元典篇章式阅读(从《诗大序》到《诗文评的发展》)为纬,以中国文论经典命题(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到“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为话语标识,同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原著构成多重互文与对话关系,创造性地阐释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以及中国的文学理论。 在遵循刘若愚原著理念的同时,立足中国传统文论经典,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体系,结合当下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呈现中国文学理论本土话语的效力与魅力。


 2. 内容全面,阐述语言深入浅出,帮助读者快速入门中国文学理论 本书为大学通识课的导引书,内容全面,作者尽可能兼顾“文化及文学”“从实践到理论”“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论”“古代的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的理论”“现当代文论、现当代文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等有关文学理论的各个维度。 全书共分九大章节,第一章为我们理解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文学理论”做阐释,通过追溯其“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来源,从学术史的脉络中整体把握《中国文学理论》一书的特色与不足。 第二章中,作者以《诗大序》和《诗品序》为例,介绍中国文学本体论的两个基本观点——“诗言志”与“诗缘情”。第三章在“文学是什么”基础上,由本体论进入价值论,回答“文学有何用”以及“文学何为”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补充《中国文学理论》中遗漏的曹植《与杨德祖书》对实用论的另一种表述。 《中国文学理论》关注的是创作技巧层面,本书第四章则将重点放在创作论层面,以中国文学理论中第一篇创作论专篇《文赋》为例展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独特之处,并反观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缺陷之处。

 第五章围绕“怎样认识和评价作家”这个核心问题,以钟嵘《诗品》全书为例,分析“文学四要素”中的作者。第六章以作品论为中心,由汉末魏晋人物品评对“人之体”的形神观照,进入“文之体”的“三义”(风格、体裁、语体)与“二维”(外在形体姿容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大致对应体裁之“体”和风格之“体”)。 第七章以刘若愚的审美论为基础,先概论西方文论中接受美学与读者反映批评以及文学接受论的相关知识,再分别以《文心雕龙·知音》和《读第五才子书法》为例,了解文学接受的规律性与差异性,最后简论更具普遍意义的选书、读书、评书之法。 第八章从关于“批评”的多重问题切入,阐释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方法、标准与意义。第九章通过分析《文心雕龙》中《通变》与《时序》两篇涉及的文学史理论,将“通变”视为一种方法来看待文论历史,从而为本书主体“文学理论八论”画上“变则其久,通则不乏”的句号。


 3. 案例丰富,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全书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尽可能从具体的文本与事例出发,在刘若愚四元框架与六种理论的基础上,导读《诗大序》《典论·论文》《与杨德祖书》《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文章辨体序题》《读第五才子书法》《四库总目提要集部叙》等经典论著,从而引导读者感受身边的文学理论,发现“不隔”的文学理论。 比如,在回答“文学有何用”的问题中,作者以曹丕和曹植兄弟共时性的“互文”,展示究竟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在“接受论”部分,作者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为例,阐释文学接受的规律性与有限性。 



作者简介袁劲
山东枣庄人,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文艺学专业博士(硕博连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从事中国文化及文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讲授“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论原典导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等课程。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文学年鉴》《文学研究文摘》《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载或摘编,著有《元典关键词研究的思想与方法》(第一作者)和《“怨”的审美生成》,参编《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中国文论经典导读》《〈文心雕龙〉导读》。 
目录一览
   《中国文学理论》:为何读与如何读第一章  《中国文学理论》与“中国的文学理论”第二章  本体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第三章  价值论:立功立言,所庶几也第四章  创作论:放言遣辞,良多变矣第五章  作家论:诗之为技,较尔可知第六章  作品论: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第七章  接受论:文情难鉴,谁曰易分第八章  批评论:讨论瑕瑜,别裁真伪第九章  通变论: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攻玉与伐柯 



试读章节


向上滑动阅览


就整体而言,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四块: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论。这是一种时间与空间杂糅的组合,时间上有古代、现当代,空间上有西方、中国。那为什么西方文论将西方古代文论和西方现当代文论视作一个整体,而中国却要区分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论呢?原因在于近代、现代、当代的中国同时面临古与今、中与西、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上的资源。传统“本来”一脉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 “外来”一脉为西方文论(包括早期的苏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及苏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一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现当代文学实践经验的理论化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三重思想资源。


于是,在历史梳理式中,便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文论”的“西方”通常指的是“发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欧文化在北美的传播、延续和发展”。这是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由欧洲在政治、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延伸出欧洲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主导性,而相应忽视了中国古代文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学者,对应“西方文论”提出了 “中国文论”的概念。


这就涉及需要反思的第二个问题一一中与西是否二元对立。我们借助“西方文论”,重新发掘、界定“中国古代文论”,这里面仍存在比附、割裂式的二元对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应是简单地“将中国自外于、平行于、并置于(and)世界”的“世界与中国” (China and the world),而应是“中国内生于(of)世界之中”的“世界的中国” (China of the world )。关于中西关系的反思,引发了第三种理解“文学理论”的方式——中西比较式。如果说,体系建构式侧重于说明“文学的理论性(而非知识、实践、片段)何在”,历史的方式试图呈现不同历史时期“有哪些文学理论”,那么,中西比较式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通过反观、对视、正视等方式,揭示“中国的文学理论”或曰 “文学理论的中国性”。


“中国的”与“在中国的〞虽只有一字之差,却代表了理论的两种类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区分了“中国的佛学”(融入中国的文化思想中,例如文学理论中受到佛教影响的意境与声律)与“在中国的佛学”(保持印度的特色,未与中国思想融合)。与之类似,“中国的文学理论”( Chinese theory of Titerature )

是依据西方的 “文学批评”这个概念重新估定传统的“诗文评”而“文学理论在中国”或日“在中国的文学理论”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China)则尚未本士化,没有根植中国实践、正视中国经验、围绕中国问题,例如西方文论中的 “非裔批评” 到了中国,因缺少种族主义思想背景,便只是“在中国的文学理论”而非“中国的文学理论”。


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比较、区分、识别“中国的文学理论”?作为中国的学生和研究者,我们需要了解、发现什么是“中国的文学理论”,而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文学理论在中国”或者是“在中国的文学理论”。





往期回顾

书讯|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3月新书榜

“这座城市是一个表意文字:而文本继续着。”

“葛兆光讲义系列”入选春风悦读榜“66好书”

鲍鹏山作品《孔子如来》新版面世,深度感受孔子的时代与思想!

《构图的发现》:探索构图概念的演变及画面秩序的各种问题

鲍鹏山作品《江湖不远》全新增订本,更多解读《水浒》英雄!

快讯|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签约仪式举行

8本书重回古希腊的文明世界

“只还有一个神能救渡我们”:一次直达海德格尔思想深处的探索

沈语冰教授二十年沉淀之作,走进马奈绘画中的世界

新书推荐|回归具体场域,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解决之道

《泉州文库》新书上架:明代诗人诗文别集

珠宝历史中的女性故事


如有转载需求,可关注公众号后点击 “联系我们” 进行申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其他交流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西比较诗学的里程碑式著作,要如何读懂?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