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展平二十世纪中国的褶皱,还原立体的秋瑾及其传奇的人生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2024-01-25
她是擅长词章的“才女”
她是接受男女平权启蒙的女学先进

她是崇奉民族革命的“英雌”

她是组织武装起义的光复军领袖

她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她就是秋瑾




秋瑾出生于清朝末年,家中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宦人家,从传统士绅家庭的女子到反抗包办婚姻的女学思想倡导者,从立有民族革命志向的女中豪杰到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秋瑾的一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民族精神。


百年来,女界中为世人普遍熟悉与持久关注的,秋瑾是唯一一人,对其三十三岁短促一生的研究早已硕果累累,关于秋瑾的讨论与叙述却一直不曾停歇,真正当得起俗话所谓“活在人们心中”


夏晓虹教授认为,秋瑾之所以能够成为话题人物,实与其个性中的好奇趋新、志向远大,甚至可以说具有强烈的青史留名欲望不可分,由此造就了秋瑾思想的与时俱进。


对此,夏教授的新作《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思潮视野论述秋瑾,在细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础上“对秋瑾的经历、人生际遇、个性、思想、诗词作品的流传,以及形象的演化等”进行了阐释,为我们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中还原出一位“英雌”的传奇人生。


夏晓虹教授人文史研究新近力作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夏晓虹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细致描摹秋瑾的传奇人生,

浓缩式地再现近代中国激荡的思潮更迭和演进态势,

呈现隐含其间的百年政治风云与学术潮流。



全书共分三辑,“本事篇”“延展篇”“剩义篇”。第一辑各篇紧扣秋瑾本人,具体分析了明末女将军秦良玉与沈云英对秋瑾一生行事的影响、秋瑾的婚姻及其革命的动力、秋瑾对于男女平权方面的贡献,为我们了解秋瑾提供了一个方向上的指引。

“延展篇”为本书重点,夏晓虹教授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视野论述秋瑾,第一篇《秋瑾早年行迹考辨——以〈京报〉相关史料为中心》从家族史展开,力图确认秋瑾的出生地、赴台与入湘之年,同时考察了秋瑾祖父与父亲从幕僚到地方官的仕进之路。



第二篇《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讨论了秋瑾被杀后引发的种种社会反响,考论了民间报刊的舆论独立性及对法制的呼唤、民间社团的力量、县令自杀背后的官场分化、义葬秋瑾的侠烈风尚、告密者被杀的暗杀威力,以及众多文学作品合力构建的爱国女杰秋瑾被冤杀的形象,多角度透视晚清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三篇《秋瑾与贵林》将目光聚焦在满营军官贵林身上,依据贵林在公祭秋瑾大会上的演说词,力图还原其攻击秋瑾反清革命的传言。同时,夏晓虹教授通过分辨“革命”与“反(对)革命”之争、“立宪”与“革命”之争,希望能够辨认埋没在历史深处的那些人物的身影、活动与心事。


第四篇《秋瑾诗词集初期流传经过考述》聚焦于最早编印的三种秋瑾遗著,讨论各本的成书及编者情况,特别关注三个文本之间的联系以及秋瑾遗稿的来龙去脉。此外,夏教授更在观照各本递嬗传衍背后隐含的社会思潮变迁。



第五篇《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演化》“将重心置于文学作品中秋瑾形象的随时变异,借以透视隐含其间的百年政治风云与学术潮流”。全文从秋瑾之死起笔,主要划分为晚清、民初、1930年代、1950—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五个阶段,剖析秋瑾如何从女界先觉,晋升为革命先烈,并最终回归真实的女性这一系列文学形象变迁背后的社会意涵。

“剩义篇”包含了三篇短文,描绘了秋瑾的女杰精神,以及关于秋瑾祖父的生平事迹考,进一步补充了秋瑾的真实形象。



图文并茂,还原二十世纪中国里的秋瑾书中包含多幅相关文献和图片资料,为读者直观呈现了秋瑾与近代中国思潮的关联。

秋瑾西装照秋瑾长衫照


电影《秋瑾》海报《民权画报》中《秋瑾演说》

作者简介

夏晓虹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法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98)、日本东京大学(1999-2001)、香港岭南大学(2009、2014)客座讲学。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及社会文化。
著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阅读梁启超》、《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以上三书增订结集为三卷本《阅读梁启超》)、《晚清文人妇女观》(日译本名《纏足をほどいた女たち》)、《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晚清白话文与启蒙读物》、《诗界十记》、《旧年人物》、《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上海片影》等;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编校《〈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等。


目录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本事篇

  始信英雄亦有雌

——秋瑾与《芝龛记》

  秋瑾与谢道韫

  秋瑾北京时期思想研究

  《中国女报》中的“汉侠女儿”

——秋瑾的国族论述与女性意识


延展篇

  秋瑾早年行迹考辨

——以《京报》相关史料为中心

一  关于秋瑾的出生地

二  关于秋瑾赴台时间

三  关于秋瑾入湘之年

  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

一  舆论的抗争

二  大吏的被逐

三  良心的拷问

四  安葬的义举

五  告密的报应

六  文学的聚焦

  秋瑾与贵林

  秋瑾诗词集初期流传经过考述

一  何震与《秋瑾诗词》

二  陶成章、龚宝铨与《秋女士遗稿》

三  王时泽与《秋女烈士遗稿》

  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演化

一  晚清报刊中的秋瑾冤狱

二  晚清:家庭革命的鼻祖

三  民初:从女学先进到革命先烈

四  1930年代:以“政治革命”收编“家庭革命”

五  1950—1980年代:从革命传统教育到尊重人性

六  余韵:作为女性的秋瑾


剩义篇

  英雌秋瑾

  我欲只手援祖国

——说秋瑾的女杰情怀

  晚清上海报刊中的秋瑾祖父遗闻

  

  引用书目





试读章节



向上滑动阅览


亳无疑问,秋瑾为晚清女界的先觉者。但这并非意味者其思想的自发与自足,恰恰相反,秋瑾的言行清哳地映现出时代思潮的演进脉络。由于秋瑾的敏感与激烈,她能够得风气之先,成为最新学说的按受者,从而如同测试与显示晚清思想界风云变化的一只晴雨表。

追踪秋瑾女性独立意识的萌生,1902年前后北上京城实为一大契机。居湘时期的秋瑾,也会对丈夫王廷钧及其家庭有所不满,但其婚姻理想,距旧式小说、戏曲中费美的“才子佳人”型并不遥远。

1897年,其妹秋珵出嫁,秋瑾赋词祝贺。这一阕《贺新凉》虽以“戏贺佩妹合卺”为题,似存游戏之义,而其中“蓝桥玉杵缘圆足,人争道郎才女貌,天生嘉淑”,却还是反映出秋瑾的真实心迹。才子佳人的结合,较之以金钱、权势联姻固然已胜一筹,然而,其仍然置根于男子中心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体系,故于女性更强调的是美貌而非才学。

在此阶段,秋瑾因闭锢于家庭,未能更多接触新风气,从其诗词所用语汇不脱旧范围可见一斑。因此,推至极致,其诗中流露的对建立赫赫战功的吉代女将军的仰慕,以及“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的自叹,也仅指示出秋瑾人生理想与现实处境的悬隔,选择的典范仍指向传统,而并非对争取男女平权的现代意识有所领悟。

旅京以后,秋瑾的思想风貌迅速改观。其时,北京尽管在清王朝的直接控制下,不及上海华洋杂处,对西方思潮采更开放的态势,但新学也已相当流行。秋瑾本以才学自负,又怀有高远的理想,一旦跻身新环境,读到各种新书新报,结识众多新学之士,自然如鱼得水,原先潜藏的能量勃然爆发,转化为趋新的巨大动力,在京师学界很快脱颖而出。


往期回顾
《中国经典十种》:对“旧经典”的新阐释
《事实的真理,或然的科学》|中西方古典校勘学之比较研究
《陷入奇点》:在“后人类”的未来,如何做“人”?
《仪礼注》:了解古代中国人生活礼仪的核心典籍
《古典与中世纪研究》第四辑发刊 | 展示中文学术界在古典学与中世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道德与政治之维》|人应该如何生活与存在?
书讯 |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5月新书榜
《论艺术的“过去性”》:消费主义时代下,艺术是否已是过去的事了?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其他交流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展平二十世纪中国的褶皱,还原立体的秋瑾及其传奇的人生

商务印书馆上海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