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减少“小恶魔”现象,从家庭教育的源头抓起!| 新刊推荐

《教育家》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2-07-17


 新刊推荐



《教育家》1月第三期和大家如约见面啦!


一段时期以来,未满十四周岁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的杀人、伤害、强奸等恶性犯罪时有发生,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切。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案,更是将舆论关注推向顶峰。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同时对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而《教育家》编辑部对此话题也进行了关注与探讨,本期封面报道,我们邀请三位学者,就从源头解决“小恶魔”,为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建言献策。


当前,尽管五育并举是教育政策和教育常识的基本要义,可现实中的美育却受到严重挤压,许多教师和家长自身亦缺少辨识美、传递美的能力,甚至有学者发出“中国教育最缺的是美育”这样的呼声。面对系统化美育方案的亟待确立,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儿童美育中的“顽疾”,拒绝浮躁和短视,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期“聚焦”,我们来聊聊儿童美育升级那些事。


冷暴力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容易被人忽视。它像一把刺向心灵的利剑,对孩子的伤害巨大。本期“成长马拉松”,“揪”出那些潜藏在家庭日常的冷暴力,为孩子送去一份温暖的关怀。


本期“时势”,继续围绕学前教育立法中普惠性民办园和保教质量的问题,进行解读与探讨。


“既然教育是面向有生命的个体,生命教育便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从教几十年,上海紫薇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爱莲,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寻找帮助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好方法。本期“启蒙者”,我们一起听听她是如何为柔软的群体提供温柔的呵护,做一位智慧与健康种子的播种者。


读书,帮助乡村孩子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本期“童书助成长”,三个不同地区的“光明童书角”传来了他们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光明童书角”对渴望读书的乡村孩子意味着什么?手捧一本本精美图书的小读者们正在经历怎样的成长?一段亲子伴读的故事如何拨动一根根童真的心弦?


本期“读编往来”中,我们收到了来自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教师王杜方的声音。你呢,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话吗?快来浏览杂志后留言吧!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踏“学”寻“美”:美育升级正当时
聚焦






到过山川大海,才知道有诗意丰盈的远方;有过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够发挥无尽的审美想象力。从儿童阶段开始实施美育,着重于趣味格调的培养、审美体验和视野的拓展,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亲近自然地沟通,就能够少几个孩子“粗口成章”,能够让孩子尽早找到自己,也能够赋予孩子感知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何为美育?为何美育?美育何为?本期“聚焦”,我们一起携手,在学习美育的道路上漫步,并肩寻找美的踪迹。

家庭冷暴力,你意识到了吗
成长马拉松


“棍棒底下出孝子”曾被许多父母奉为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暴力的教育手段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肢体暴力所带来的伤害是直观的,容易被人们所感知和关注。而冷暴力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潜藏于家庭日常相处中,通常以冷淡、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为表现,给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伤害,因其具有隐匿性、反复性、形式多样性和难以鉴别性,容易被人忽视。它像一把刺向心灵的利剑,对孩子的伤害巨大。

依法保障保教质量,为健康成长护航

时势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园的价值追求,而保教质量是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对保教质量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中“保育与教育”部分,包括保教原则、保教内容、保教方式、保育与教育中禁止行为的规定等。为保障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必须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张爱莲:以生命教育呵护柔软群体
启蒙者


古语有言“人看从小,三岁看老”。生命初期,婴幼儿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吸收大量讯息,这一时期的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婴幼儿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为柔软的群体提供温柔的呵护,更好地帮助婴幼儿健康成长,上海紫薇实验幼儿园园长张爱莲不断在思考教育的本质。

在她看来,既然教育是面向有生命的个体,生命教育便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1997年建园伊始,张爱莲在老园长潘玲珠的带领下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之路,将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提前至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深入婴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将科学抚养观送入千家万户,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

倾听来自“光明童书角”的声音
童书助成长


读书,帮助乡村孩子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一个小小的“光明童书角”对渴望读书的乡村孩子意味着什么?手捧一本本精美图书的小读者们正在经历怎样的成长?一段亲子伴读的故事如何拨动一根根童真的心弦?

岁末冬日,我们倾听来自“光明童书角”的声音。

新时代新命题,家庭教育请回答
封面


一个轻视生命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期满后回归社会,是否会继续对他人造成危害?诸如“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的新闻令人震惊,关于“未成年是否成为犯罪保护伞”的探讨屡屡被推上热议的浪尖。面对疑问,法律做出了探索。不久前,《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作出调整,规定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要负刑责。就在2020年末,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获得通过,进一步明确法案中所称严重不良行为,并加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的职责。
从惩戒、矫治,向教育、预防更多地倾斜,法律回应了社会关注,也愈发凸显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履行的责任。当更多的挑战摆在家庭教育面前,父母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他们需要怎样的帮助?学校如何扮演好自身角色,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专家论坛,为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建言献策。
评《走入儿童内心世界,做智慧的养护者》
读编往来
《教育家》2020年12月第三期发表的卷首语《走入儿童内心世界,做智慧的养护者》,令我倍感亲切,颇受启发。
儿童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他的话在有些人看来似乎略显夸张,但确实明确地点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当地有句俗话:“3岁看大,7岁看老。”“3岁看大”是指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大部分,由此可以看出3岁孩子的智商、感觉、记忆和思维等,基本在幼儿早期就已经成型。“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孩子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主张,虽不成熟,但基本上也已形成自我认知规律,难以重新塑造了。
作为教师,我们对正处在心理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执教水平,与其父母一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强心,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就能够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孩子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人才。
——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教师 王杜方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流动儿童“教育尴尬”,如何化解?| 新刊推荐
新年第1刊,来啦!如何解放校长?“一师一校”向何处去?| 新刊推荐

“脑科学与教育”特刊出炉!精彩抢先看

2020年度儿童教育人物:追光者,以韧为马 |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请不要剥夺孩子阅读的自主权|2020“儿童最爱百部童书”揭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