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变了味|新刊推荐


 新刊推荐




《教育家》2021年4月刊第1期来啦!人间四月天,一起畅享阅读之乐。
本期,《教育家》新开设“高师基础教育研究”专栏。此专栏由《教育家》杂志与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工作研究会(含40余所理事单位)联合设立,以切实发挥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深入服务国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期“专题报道”,围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一线教师、校长及相关教育专家,希望在讨论中为政策更好地落地寻一种可能。


本期“锐见”,围绕“教师职业吸引力何以增强”“中小学能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吗”“以高质量学校治理助力师生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行探讨。


辞去高薪工作,创办“艺启梦想”公益服务中心,致力于帮助乡村儿童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本期“公益路上”,带您了解“艺启梦想”创始人尚超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别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变了味
专题报道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会同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对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做出全面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


政策实施以来,对于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这边去农村学校轮岗过后评职称的机会比较多,谁想评职称,谁申请去轮岗”;

“年轻教师愿意去轮岗,老教师不愿意去”;

“不断有乡下教师轮岗到城里,乡里就靠新考进的老师补充”;

……


在不少地方,轮岗沦为“镀金”的手段,或人事惩罚的举措。有人直呼,交流轮岗是“瞎折腾”。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什么会“变味”?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实施交流轮岗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能调动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交流轮岗的作用?本期“专题报道”围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一线教师、校长及相关教育专家,希望在讨论中为政策更好地落地寻一种可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研究
高师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科课程目标整合、设置综合课程、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


探索过程中,综合课程实践尚存不少问题——课程整合杂乱、表层化,时间不灵活,仍沿用讲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和传统课时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尚未实现。精读、整合、分类、拓展策略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一是适应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实现学生知识的完整性;二是改变以讲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三是以课程资源丰富性保障素养生成。

 

老师,你的心情还好吗
苏北谈教育


近一个时期,我们在网络视频中看到了不少引发舆论热议的课堂事件:对那些不愿听讲扰乱课堂的学生,有老师或痛下重手当堂殴打,或满腔怒火话语霸凌,或冷嘲热讽辱及家长……令人惊诧的是,犯事者往往大多是自带光环的优秀老师,竟然这般粗鲁失态,如此悖逆师德,缘由何在?


我看,心态失衡情绪失控是一个症结。


累莫大于心瘁。愈益浓重的忧郁、压抑、烦躁、焦虑,已是许多一线老师的普遍心结。

 

中小学能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吗
锐见






教育工作琐碎而日常,教育效果又具有滞后性,于是,总有些耐不住寂寞且急需政绩的学校管理者在课程方面大做文章——将学校的课程归归类,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到学校历史的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美其名曰“继承传统”;或者到理论研究的热点中搜寻挂靠,称为“与时俱进”,冠之以各种堂皇的名头,宣称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样通过“整词儿”构建的课程体系在各级教学成果奖中并不鲜见。那么,中小学真的有权力、有能力、有必要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吗?

 

韩相河:在“加减乘除”中续写教育的鸿篇
封面人物


韩相河,自大学毕业起就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工作,从普通教师到一校之长,一干就是36年。其间也有不少到外地高就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韩相河是一名数学教师,对数字有着别样的敏感。他既会算小账,更会算大账;既会算眼前账,更会算长远账;既会算“求知账”,更会算“良知账”。他用自己的“加减乘除”法去努力探寻教育的幸福密码,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续写实验教育的鸿篇。在他的引领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优争先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称号。

 

社会情感能力:人才培养“必修课”
探世界


社会情感能力影响个体适应环境能力,关系个体未来成就与福祉,作为非认知能力,近些年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国际成人能力评估(PIAAC)内容都涉及对社会情感能力的测评。2017年中期,经合组织开始尝试实施社会情感能力评估(SSES),针对10—15岁学生展开测评,研究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

 


尚超:在山里看见孩子的天赋
公益路上


世界上的光有很多种,点点萤火,皓月星河,还有尚超心中熠熠生辉的教育梦。

从大学时期支教,到工作后与企业工人沟通,再到接触“艺术疗愈”,尚超意识到,仅是“走出大山”并不能从根上解决乡村儿童的发展困境。于是,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创办了“艺启梦想”公益服务中心,致力于帮助乡村儿童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以艺术为受伤的心灵搭起避风港,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是“艺启梦想”舵手们共同的愿望。

 

北京城里的“帕夫雷什中学”
治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任职的帕夫雷什中学以其宁静朴素享誉世界,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教育事业。七十多年过去,在北京城深处,也有这样一所学校,抱持环境育人、全面育人的理念,默默地守护着教育的本真。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大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新刊推荐

“鸡娃”风潮下,快乐与成功能否兼得?| 新刊推荐
“空心病”蔓延,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新刊推荐
“颜值”时代,青少年如何从审美焦虑中突围|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教育的魅力是创造!“光明教育家号”招募,等你共创星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