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 新刊推荐

《教育家》编辑部 光明社教育家 2022-09-27


 新刊推荐



《教育家》杂志7月第1期,与大家见面了。

 

学习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日渐笼罩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很多孩子对读书失去了兴趣。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对于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茫然感?该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专题报道”采访了多位学生、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等,期待在问题探讨中还孩子们以真正的“学习”。


 “教育套路体现在哪些方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如何给中学生的生涯规划留下更大想象空间?”本期“锐见”进行探讨。


近年来,各大中小学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代入感缺失、教育方法陈旧等问题。如何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开展面向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因校制宜地开展知行合一的红色教育活动?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主题建言献策。


本期“公益路上”带你走进公益人陈行甲的人生“第七记”。


“疯狂追星的孩子”背后,总隐藏着令人心酸的原因,我们不应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他们内心的孤独。本期“班主任沙龙”,带你走进追星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期“治校”,为你带来胡首双、黄海峰等多位教育专家的治校理念和经验。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教育家》杂志!



本期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专题报道


学习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日渐笼罩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很多孩子对读书失去了兴趣。无论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劝学格言,还是“读高中是为了考好大学,考好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的当代放牛娃叙事,都难以为现在的孩子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更遑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对于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茫然感?该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专题报道”采访了多位学生、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等,期待在问题探讨中还孩子们以真正的“学习”。



教育,该少些“套路”了
锐见

某地一学校营建书香校园,校长在教学楼的楼道、大厅置了一些开放式书架,把长期锁在图书室里的书搬了出来,让学生们有时间就翻翻、读读。结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对此大加指责,认为不应该把书搬出来,并质问校长:这些书弄烂了怎么办?搞丢了谁负责?


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汤勇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的一个故事。笔者读到时,既觉讽刺,又感悲愤。不由想起一校长对当下教育的评价——“套路多于思路”。仔细一想,可不是如此?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封面



近年来,各大中小学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代入感缺失、教育方法陈旧等问题。如何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开展面向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何因校制宜地开展知行合一的红色教育活动?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主题建言献策。



善用技术:智慧教育从理念到实践
校长论坛



新技术推动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发展,智慧教育应运而生。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抉择。“智慧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教研到课堂再到评价,新技术改变了教育教学传统模式。智慧教育如何推进教研形态升级?智慧教育如何打造课堂教学新样态?智慧教育如何赋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围绕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呈现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陈行甲:人生“第七记”,未完待续
公益路上



采访到陈行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3月到6月,我们约定的访谈时间一再推迟。他真的太忙了——有时他奔波在看望帮扶对象的千里之外;有时他赶赴某个重要会面,链接可能的公益支持资源;有时他现身高校、公共空间,与读者讲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初见陈行甲,是在他的新书《在峡江的转弯处》分享会现场。开场前十几分钟,背着双肩包的陈行甲快步出现在书店二楼——天命之年的他看上去只三四十岁,瘦削颀长的身材、干净爽利的寸头,白衬衫、牛仔裤,一如近年来他常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很快他便被工作人员围住,在和主持人的交谈中做紧张的上场准备。在这个流行“躺平”的年代,陈行甲似乎总是行色匆匆、整装待发,一副永远在路上的青春模样。



“追星”的孩子更需要爱
班主任沙龙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不讨喜”的男生,总是蜷缩在角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不算好。有一天上课时,我走到他的座位前,发现他的文具、笔盒、笔记本、教材封面上都印满了某当红男星的头像。我感到很好奇,便问他:“你喜欢这个明星什么?崇拜他什么?”他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无独有偶,某天我在班级巡视时,偶然发现一个女生的手臂上写满了某“小鲜肉”的名字。我很是诧异:现在的小学生追星都这么疯狂了吗?我尝试与她聊一聊这个问题:“能跟我聊聊你喜欢他什么吗?”“没什么呀,就觉得他很帅!”她答道。


“疯狂追星的孩子”背后,总隐藏着令人心酸的原因,我们不应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他们内心的孤独。


……


如需了解更多,欢迎订阅《教育家》






相关推荐:

辽宁教育现代化实践:用理性和智慧全面开放 | 新刊推荐

教育部“亮剑”校外培训,除了补习班,校外教育还有哪些路?| 新刊推荐

潮鞋、汉服、洛丽塔、盲盒……潮流消费映射“Z世代”的X面 | 新刊推荐
“冷漠症”在学生中蔓延,教育何为?| 新刊推荐

创新人才培养,普高怎么做?| 新刊推荐

“野孩子”都去哪了 | 新刊推荐

读书,照亮新时代教师的一束光 | 新刊推荐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这份通知,转给园长!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