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旧事:从那些年的“自由市场”说起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懵懵懂懂知晓世事开始,笔者就从大人的口中知道了“自由市场”的鼎鼎恶名,当然还有它的另一臭名昭著的兄弟——“自由主义”。三年“困难”时期,城市中有一些门路广且胆大妄为的市民经常会在偏僻的街头巷尾偷偷倒卖“粮票”、“油票”、“布票”及各种“副食品票”,还会悄悄兜售“从郊区农民手中收购来的农副产品”从中牟取私利。也听大人在聊天中谈起“哪里哪里的黑市(当时的“自由市场”也通称“黑市”)给一锅端了”、“某某某亲戚因屡屡从事“黑市”违法犯罪活动,被刑拘处理后还被戴上了坏分子帽子”。
“三年困难”后期,可能是为了鼓励老百姓自己解决生活困难,对“自由市场”的管制有明显的放松,售卖农副土特产食品(如烤红薯、爆米花、冰糖球及小瓜果等)的小摊贩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及车站码头。笔者毫无经商阅历与经验的“右派”教师父亲当时正在度过“劳教三年后的一年留职停薪”处分期,为挣点小钱补贴家用,竟然也挤入了“小商贩大军”,在省城采购了一些诸如“水泥热水瓶”及搪瓷杯”之类的小商品,背着提着坐火车去邻省的小县城贩售以赚取价差,奔波几趟后因赢利极为有限也就歇手不干了。
1962年,逐渐走出了三年“经济困难”的国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农民“自留地”及“自由宰猪”的管控出现了些许松动(但两年后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割资本主义尾巴”大潮又汹涌席卷了农村);城市中原本臭不可闻的“自由市场”也在一定的管束条件下被允许公开进行了,各地政府都在市区某处划定一个区域固定的“自由市场”,任何人都可以进去摆摊设点,出售自己能够搞到的五花八门商品,如服装鞋帽、锅碗瓢盆、杂粮、狗皮膏药、儿童玩具及无线电元件等,其中也包括各色各样的旧货,当然还有粮票、副食品券、日用品券及工业券的倒卖在其中暗暗进行。
1966年的轰轰烈烈开始后,对农民“自留地”、“自由宰猪”及“自由流动”的管控力度更大了,城市中的“自由市场”及“自由摊贩”却则因革命斗争大方向的彻底转移而处于无人管控的状况,南京市中心大名鼎鼎的自由市场“摊贩市场”中照样人头攒动,购销两旺。雨过天晴之后若干年,政府不再反对“自由市场”,甚至还划出整条道路建成农贸市场,鼓励农民进城售卖自己的劳动果实(其间市民用多余的粮票交换农民的土特产及小贩的轻工业品一度还成为公开的新交易模式)。在“城管”(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出现后,也只是不定期地突击驱赶与打击违规占道经营的城乡个体摊贩外,对“自由市场”的理论批判也终于偃旗息鼓了。再后来,国有农副产品商业部门逐渐退出了市场,城市中大量规模各异、经营品种繁多的“自由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农副土特产及日用品轻工业产品甚至家用电器就从此告别了“匮乏紧缺、奇货可居与待价而沽”的非市场经济怪状。
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理论博弈开始活跃于华夏大地,笔者在围观这场“姓社姓资”的大讨论过程中,终于发现“自由市场”好像并不像自己青少年时代理解得那么“丑陋狰狞”,原来它只是一个对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纯经济学名词与经济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它被称之为“自由市场经济”,其关键词义为“商品可以自由生产、自由交换,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市场”。
后来,我国也开始搞起“农村土地集体承包责任制”和“企业经理厂长经营管理责任制”,再后来又隆重推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轰轰烈烈地大搞“土地集体所有包产到户”、“三来一补及中外合资”及“国有企业私有化改制”等多种实际上与“自由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自由市场”一词也终于从此脱离了资本主义的贬义属性。
通过对经济体制理论实践的不断阅读学习,笔者也慢慢梳理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三大重要特征,专门汇编如下供读者诸君参考指正:
一、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私有资产与国有资产大多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不乏私有资产远超过国有资产的发达国家,在这类国家中,经济与金融风险总是由国家与私人企业共同分担的,因此在地区或全球经济低迷甚至经济金融危机发生时,很难会随之引发全国范围的经济与金融危机。
二、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任务繁重但财力却极为有限的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干预普遍是微不足道的,而私人企业主的“逐利特性”却会让他们极为慎重地花自己的钱,他们比政府官员更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发展及变化趋势,而他们更知道任何的随意或任性投资(如一窝蜂大建“铁公基”等高投入项目)都会让他们独自承担严重后果的。因此在这些国家中,政府是绝不会越俎代庖地预先制定什么“国家产业政策”再引领或指导私人老板去实施的,你政府若引领指导了,私人资本如果没获得应有的收益或严重亏损了,政府能赔得起吗?
三、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私人资本的“逐利特性”同样会要求他们谨慎地选择投资区域投资及方向,政府绝不会建成什么“产业区”或什么“开发区”,再热情招商引资各路私人老板去投资的。私人资本会根据土地价格的差异,自由选择自己投资与建设的地区地址,“公司工厂建在市区,大型物流、仓储及市场建于郊区,居民居住在郊区甚至远郊区(工作在城市中的就业者下班后驾车返回几十甚至一百公里卫星镇家中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只负责提供合格的道路、水电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既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价值,也大大改善繁荣了广袤的乡村,诸如“城乡差距天上地下”与“东西南北地区发展失衡”之类的社会弊病是很难出现的。
最后,决定还是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老话来结束本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