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作家沈从文一生的两次大哭

老马杂谈 老马杂谈 2022-01-23


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湘西凤凰县的沈从文,14岁即开始在湘西当兵混日子,后只身赴北平,通过大学旁听与不懈的自修,1930年代即成了名扬华夏的“小学学历”大学教授、边寨及乡土文学大作家,1949年他与杨振声、叶企荪、饶毓泰、谢家荣、李宗恩、钱端升、曾昭抡、胡先骕、柳诒徵、陈寅恪、郑天挺、杨树达、陈垣、梁思成、梁思永、汤用彤、俞大缜、陈岱孙、贺麟、冯友兰、严济慈、魏建功、徐悲鸿及胡适公子胡思杜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一样,断然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送去的离京机票和赴台湾邀请,留在了他心中前程一定似锦的新中国。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合影

1952年,在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始终把人生当成一部“大书”在阅读的沈先生却不能充分领会和理解此次运动的性质与要求,在遭遇到工农兵战士包括昔日同仁的无情斗争羞辱后,竟试图采取自尽方式以求逃避,幸遇及时抢救而幸免一死。在其后高校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中,曾享有“中国近代最多产作家”之誉的沈先生被有关部门安排去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服饰考古与历史文物研究,从此离开了自己深爱的文坛;沈从文的鼎鼎大名也渐渐从中国大作家大文人的名册中消失了。


1949年以前的沈先生除先后执教于上海中国公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外,还与丁玲、胡也频等左翼文人创办过《人间》及《红黑》杂志;先后主编过《大公报》、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和《平明日报.》等报刊的文艺副刊,培养提携了大批年轻作家;其个人文学著述多以描述湘西风情及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为主(其中的知名者如描写湘西船娘心酸生活的短篇小说《丈夫》),其代表作有《边城》、《湘西散记》、《长河》、《石子船》及《湘西》等);此外,大师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谈人生论艺术评社会的精湛透剔话语。彻底结束文学创作生涯后数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及《唐宋铜镜》与《战国漆器》等作品,则为我国历史文物研究增添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财富。

希望以文学创作“去拥抱世界”的沈从文先生为自己同胞留下的精神财富枝盛叶茂(尽管遭遇过诸多的不公正待遇,他仍将自己搜集多年的大量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其一生的经历更是跌宕坎坷(少年离家;年青失业;壮年自尽;无奈放弃深爱的文学创作;1968年他又被遣送去湖北省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的荒野茅屋中洗涤身心,继续改造世界观),令闻者敬羡与哀叹交集,但最令人感慨万分甚至难以忘怀的却还是他一生中的两次大哭。


1922年,刚过弱冠之年的沈从文脱离军旅,告别了湘西沅江畔的“边城”,身背小小行囊,心怀着文学大梦想毅然奔向文化古都北平。一贫如洗却坚持不愿踏入自己认为是“社会染缸”的警察、士兵和小吏职业的他,甘愿栖居在北平的贫民窟中的“窄而霉小斋”里做“北漂”,一边奔走于各大学旁听文学历史及艺术课程,一边啃着馒头咸菜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投稿、认识社会。在走投无路之时,他斗胆给当时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写了封信,诉说自己的困境。大作家有一天竟然真地来到他居住的陋室,看到眼前套着全部单衣裹着棉被,正在无火炉的严寒中写作的青年,郁达夫先生伤感不已,立即摘下自己的围巾系在沈从文的脖子上,并带数日没有进食早已饥肠辘辘的他去小饭馆吃饭。付了一元七角饭菜钱后,当时收入也很低的郁教授还把找零的3元3角都塞进了青年人的口袋。


第二天,郁达夫即写出并发表了著名文章《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郁先生在文中除了严厉抨击社会严重不公、赞扬年青人“坚忍不拔的雄心”外,还为青年沈从文指出了三条人生之路:上策去革命、去制造炸弹;中策回湖南故土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下策去吃粮当兵、去偷。此外,他还和徐志摩等友人以各种方式推介年青沈从文的作品。沈先生后来对友人回忆,那天他回到住处后,竟伏在桌子上大哭了一场。

后来,沈从文先生与“一饭恩人”郁达夫先生除书信外,直接交往甚少但始终相互心仪敬慕;后来,胡适及杨振声等大学者也给予提携,将仅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沈从文推荐到名牌大学执教。


六十年后,沈老先生在寓所接受某家媒体的采访,访谈中老人不知回忆起了自己的哪一桩辛酸往事,竟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最后将头伏在女记者的肩膀上抽搐许久不能自己,当天的采访也只能提前结束了。


一生的两次大哭,应该是文学大师既顽强又脆弱内心的最复杂最生动写照。第一次,应该是感恩和对人间真爱的尽情宣泄,第二次或许是对自己崎岖跌宕人生路的无言诠释,更或许是对自己后半生不能再用笔“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的由衷追悔。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人格与才学俱为楷模的中国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因病不治辞世于北京,中国文坛昔日灿烂星辰的点点余辉也在悄然暗去。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先生后来曾著文纪念文学老前辈沈从文,他在文末对沈从文先生做出了如此生动精辟的评语:


纵观沈从文的生平,品尝过贫贱辛酸,也经历过纷飞炮火,甚至充满了无奈和遗憾。但也是动荡时代的这些不完美,让后人品读这份感情时,愈发觉得珍贵和唏嘘。这或许便是李商隐所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吧。历史的时空,成就了爱情的佳话,也织就了大师的传奇。

推荐阅读:

灵谷塔,才女曾昭燏之魂断处

渴望死前写出个“大东西”的大师曹禺

忆“哈佛三杰”吴宓大师的喜悲人生

陈垣、柴德赓及民国师生情琐记

顾颉刚,不该被忽略的中国史学大师

顾高地顾圣婴父女的悲剧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