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利用好城市的“金角银边”,为市民打造更多健身场地?

澎湃体育编辑部 上海大调研 2024-05-03

全文字数统计:2469

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编者按

高架桥下的运动空间。


运动场地,一直是推广全民健身的焦点话题。


2024年1月1日起,《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上海体育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地方性法规,其颁布实施对上海体育事业发展影响深远,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条例》中的69条政策法规,有10条都与体育设施有关,是内容最多的一章。


2023年6月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上海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47.83万平方米,但在全民健身600指数中,“健身设施”指数依然低于其他指数。


身处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为市民提供健身场地?为此,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近日走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01

瓶颈和当务之急


《条例》第五十三条这样写道:在确保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高架桥下空间、闲置地、楼顶空间等场地资源,暂不变更土地性质或者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发展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体育运动场地是基础,这也是上海近年来一直持续不断努力的方向。


杨浦区首个开放式桥下运动空间。


谈到上海的公共体育设施,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处长余诗平总结道:“体育设施不足一直是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的不充分、不平衡,无法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所以在《条例》中体育设施是内容最多的一章。”


正如余诗平所说,体育设施是目前上海体育发展最需攻克的瓶颈。《202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全民健身600指数中,“体质健康”指数最高(90.2),而“健身设施”指数最低(56.7)。


但事实上,上海已连续三年迎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增长。2022年,上海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47.83万平方米,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1平方米,较2021年的人均2.44平方米增加了0.07平方米。


如果进行数据对比,便能知道这份增长的不易。根据此前的《报告》,2020年上海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仅为759399平方米——2022年新增的体育场地面积,近乎是2020年的两倍。


不过,公共体育设施的普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相比在偏远郊区建设运动场馆,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挤出”一片运动天地,满足市民日益高涨的运动热情,才是更切实际的解决方案。


02

写入《条例》解决了哪些痛点?


利用好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城市更新,早已成为不少城市的共同选择。但将“利用高架桥下空间、闲置地、楼顶空间等场地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写入《条例》,究竟能解决哪些痛点?


高架桥下的运动空间。


长宁区交通中心主任奚佳森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以前大家会困惑程序怎么走,法律怎么做,规划如何引领,这当中有很多边界模糊的地方,通过《条例》能把整个流程梳理清楚,起到固化的作用,公示出来也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享此项《条例》的诞生过程时,上海体育局不仅邀请了奚佳森,还一并请到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范层峰、长宁区体育局副局长叶立生和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富祺三人,足见《条例》背后的复杂程度。


戴富祺表示,以往将闲置用地、屋顶等闲置空间改造成体育场所,因其本身不具备产权,或是经营性质与产证不一致,会导致办理营业执照、食品流通、卫生许可、运动高危证等相关证照难度大。


“即便当时上海已经有了一些会议精神,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还是需要跟各个部门解释,这样我们投资时就会很谨慎。但这些内容写进《条例》后,整个流程就更加明确了。”戴富祺说。


高架桥下的运动空间。


除了流程,改造中涉及的基础建设同样复杂。


范层峰强调:“表面看上去只是体育设施的建设,但最困难的藏在地下,其中包括水电煤管道,强弱电箱等,这些都需要专业化部门进行规划。如果前期没有做好,甚至可能导致施工过程延期三五年。”


如今,这些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难题,都通过《条例》第五十三条明确给出答复:按照前款规定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区体育部门提出建议,区人民政府统筹协调规划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管理、房屋管理、公安等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予以支持保障。


03

从典型到普及


在《条例》解读的过程中,一个案例被反复提及——中环北虹立交桥下的洛克公园。


从2021年开始,长宁区在中环北虹立交沿苏州河的桥下空间试点建造运动场,在新泾港、哈密路以及苏州河围成的约3.5万平方米桥下空间内,分别建造了足球场、户外篮球场以及带顶篷的篮球场,并以火烈鸟、斑马、猎豹等动物为主题,用鲜活的色彩装饰了这片原本颇为“生硬”的桥下空间。


中环路桥下“火烈鸟”主题的运动空间。


“当时我们在进行城市更新的项目,征询了市民的意见,还找了专门的设计院进行设计,发现北新泾缺少一个能够运动的空间,于是就在高架桥下嵌入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概念。”奚佳森透露,“最初设想是打造上海市中心第一个棒球场,考虑到棒球横飞会影响高架桥上车辆行驶安全,最终选择建设更大众化的足球场和篮球场。”


奚佳森表示,此前高架桥下既有市政用地,也有绿化用地,但通过建管委、交警、路政、市政等多部门协作,最终在确保不影响驾驶员行车视线的情况下完成了运动场的改造。


这一运动空间的改造案例,很快便在“2021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上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优秀运营案例三项大奖,更是陆续迎来上海其他区乃至全国各个城市的大批伙伴前来学习。而该案例之所以能够广受重视,正是因为其可复制性。


中环路桥下“斑马”主题的篮球场。


事实上,不光是高架桥下、楼顶上的体育设施建设得到了保障,废旧厂房、仓库等空间的体育设施改造也得到了政策支持。根据《条例》第三十七条要求:本市鼓励利用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商业设施、废旧厂房、仓库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建设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延安西路与娄山关路交叉口高架桥下的新虹桥中心花园,改造了约2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建设了4个篮球场和2个足球场;位于闵行区的大中华正泰橡胶厂,被改造成为了新型运动场馆;上海日硝保温瓶胆厂旧址,被改造成为了上海市首家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


对于这些“魔术”转换,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罗培新表示:“《条例》解决了项目落地时碰到的合法性问题,随着《条例》的进一步推动,我觉得这种多方配合的体育设施建设案例将进行更大范围地推行。”


END



往期推荐

“一江一河”沿岸如何打造更加“宠物友好”的公共空间?
向“新”而兴:城市更新,如何让生活“更新”?
“商居游混杂”街区的更新:如何让多元主体共同栖息?



本文来源:“澎湃运动家”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杰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徐祯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