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出柜那天,是我第一次被父母打。”
祝大家妇女节快乐!
我是熊猫。2018年,我怀揣着一种使命感加入了彩虹暴力终结所,想为多元性别社群做点什么。因为从前我也经历过与很多求助者相似的迷失与迷茫,但当时彩虹暴力终结所还未成立。我想,假如像我一样的人可以及时获得终结所的支持和服务,也许很多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在工作中我接触了大量家暴个案,其中有一半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暴力。至今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位求助者说,出柜那天,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挨父母打。
她叫小希(化名),家在农村,有一位交往多年的女友。小希和女友是大学同窗,感情十分稳定,彼此的老家也离得不远。有年暑假,小希带女友回自己家玩,虽然她们有一些亲密的举动,但小希父母以为两人是好闺蜜,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小希当时希望这段关系能更进一步,也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
她选择了在那个假期向父母坦白。
作为一个已经出柜的拉拉,我理解她的感受:即使全世界都不认可我的身份,也希望能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因为一家人真正的爱难道不是接纳吗?
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父母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认可的。父母原本期待小希大学毕业后能回到家乡赶紧嫁人,小希突如其来的坦白给了他们重重一击。从来没打过她的父亲第一次朝她扬起拳头,反复揪着她的头发往地上摔,连她的女友也没放过。父母觉得是女友把小希带坏了,还威胁要向她们学校和女友的家人曝光这种“恶劣”行为。那一刻,往日相亲相爱的家人竟然变得如此陌生。
我们接到小希求助时,她已带着女友仓皇出逃。小希说,希望父母能接纳她们,好好沟通不再打人。了解到她的需求后,终结所的社工为小希提供了一些和父母沟通的技巧,并告诉她:出柜是漫长的过程,需要铺垫和不断沟通,才能逐渐化解父母固有的观念;在出柜过程中如果发生肢体暴力,可以选择报警。但小希坚决不愿意报警,她说镇子太小,一旦报警镇上所有人都会知道,父母的脸面挂不住。她会等父母消气,再尝试沟通。于是我们帮助她梳理了身边能帮到她的资源,比如要好的朋友,这样万一再发生家暴,她可以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风港。
在彩虹暴力终结所的428个服务案例中,超过一半的个案为原生家庭暴力。
原生家庭暴力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经历,更不用说那些被父母送去扭转治疗的未成年伙伴,即便如此,在我们服务的相关案例里,绝大部分案主不想和父母断绝关系。然而,却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最终接纳自己的孩子。
更加令我们感到棘手的是,这类家暴案件能获得的资源极为有限:一方面当事人往往担心事件曝光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不愿向亲朋好友倾诉,以至于个人的支持系统相对薄弱,真正遇到困难只能自己抗。另一方面公权力部门对多元性别的认识较少,认为父母只是“管教”孩子,甚至帮父母劝说孩子:“改邪归正”就不会被打了。
除了获得亲朋好友的支持以外,我们多元性别社群还需要什么?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已经五年,然而实际家暴干预服务中,有法难依的无力感依然明显。在我国,妇女、儿童一直是反家暴立法的特殊保护群体,但多元性别群体的特殊保护需求却被忽略了。也因此多元性别群体中的女性和未成年人,甚至处在更加脆弱的境地。终结所最近的研究里,对此给出了一些建议。(详见:400个LGBT家暴案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反家暴法五周年最新研究)
尽管前路迢迢,在这两年多的工作里,我依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觉找到了家。在暴力和歧视面前,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我们也不会孤立无援。彩虹暴力终结所一如既往,竭诚服务每位求助的伙伴。
镇镇有话说
自创立以来,彩虹暴力终结所已经服务了428个个案。从这些案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3条给社群的反暴力建议,一起来看看吧:
①提高反暴力意识,识别生活中的“隐形”暴力
暴力不仅仅表现为身体伤害,有80%以上的个案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暴力,比如威胁、恐吓、谩骂、贬低等精神控制行为。这些“隐形”的暴力可能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较不容易觉察,但造成的伤害和痛苦同样是实实在在的。全面认识家庭暴力,点击了解更多>>
②增强权利意识,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家庭暴力,首先要及时报警,保障自身生命安全。
敲诈勒索、侵犯隐私都是违法行为,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必要时可作为佐证。如果通过网络服务被迫出柜,也可以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连接等必要措施。了解更多>>
③遭遇暴力时主动求助和自救
有时候,因为自身的不利处境,或是与家人、伴侣的情感联系,我们可能难以诉诸法律保护自己。但是不要因此放弃自救和求助!制定安全计划,离开暴力环境,必要时积极寻求相关服务部门和机构的帮助。在文章末尾,我们附上一些资料,可供需要时参考。如果你需要专业的社工/法律服务,记得镇镇一直在!
相关链接
文案:熊猫,镇镇
排版: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