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校园欺凌日 | 预防SOGIE欺凌,从多元性别平等教育开始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友善的校园 Author 友善的校园
+ + + + + + + + + + +
导语
本文预计阅读9分钟
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其意在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到反对校园欺凌包括网络欺凌的行动中,为儿童和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友好的成长环境。
近日广州某中学多名男生性欺凌女生、男生因性别气质阴柔被言语和肢体暴力……这些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性别因素不容忽视。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约25%与性别相关(包括性别认同、性别气质、性倾向、亲密关系等),这意味着,我国约有1500万中小学生曾遭遇校园性别欺凌。
这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教师的冷漠与忽视、同学们的旁观与跟随,都是对欺凌的纵容。
+ + + + +
面对欺凌,指责个体的不反抗有用吗?
近日,一段多名男生性骚扰、欺凌女同学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这是广州某中学发生的一起严重的性别欺凌事件。
该视频目前已全网下架
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视频中,在多名男生的起哄、怂恿下,一位戴眼镜的男生强行坐到女同学身后,做出猥亵动作。嘈杂间,男生们言辞粗俗,甚至说出带有性暗示的话语……
被众人围着的女生,无助地哭泣着。她声嘶力竭地尝试去抗议,但无济于事。
这让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在初中校园里会发生这样恶劣的性别欺凌事件?如何避免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们在讨论欺凌事件时,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被欺凌者如果能勇敢反抗,保护自己,伤害是可以避免的。视频中,面对男生们的欺凌,女生不是没有表达反抗,但仍然避免不了伤害。一方面,因为她所面对的是来自同学们共谋的欺凌,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她个人反抗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女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并没有给予她去反抗暴力的力量。她被教育着要如何做个乖巧温柔的女生,被教育着女孩子不能和男生打闹,却没人告诉她,面对暴力和欺凌时要如何保护自己。
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一种传统的二元性别互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男生往往处于主动掌控的地位,对性有着支配感。而女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的状态,面对压迫和欺凌时,往往选择默默承受,而不是勇敢抗击。
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们,会逐渐萌生对性的好奇,进而尝试用不同方式去探索。不少孩子是通过网络、媒体、小说来获得性方面的信息,或者通过和同辈的同性/异性互动来探索。然而,这些渠道上的信息并不都是健康有益的。若这时候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ta们便不知道如何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去和同辈的同性/异性互动。最后便导致了此次性别欺凌事件里畸形的异性互动方式。
对于性别欺凌,我们不能只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施暴者对受害者实施暴力的过程,我们更应把它放在复杂的结构网络中去审视。因为男性群体内部同样等级森严,只有那些有男子气概、符合主流的男性才能被群体认同,而那些不符合主流男性气质的男性则被群体所压迫、排斥。
正如视频里的男生,一开始他犹豫着要不要去做这件事,在被男生们起哄推到那个位置上时,他才决定对女生做出性骚扰行为。这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展现他的男子气概,才能证明他是真正的男人,这样他才能获得同性群体的认同。
“娘”,就是暴力的理由?
在广州某中学的案例中,对女生的欺凌成为一种畸形的男子气概展演,证明自己足够“男人”、足够“阳刚”。那么,当一个男生不符合主流男性气质的想象,他又会遭遇什么?
小腾是一位气质阴柔的男生,“娘娘腔”的标签曾为他的校园生活蒙上阴霾。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自述。
“为什么你像个女孩子一样?”
“为什么感觉你很娘娘腔?”
我常常被这么问。
ta们可能只是无恶意的好奇,可能也在怀疑,作为一个男生,这样子是ok的吗?是道德的吗?我慢慢地发现,很多人似乎会因为这个开始嘲笑我,疏远我,在发生冲突的时候用“娘”来攻击我。
我甚至都讨厌自己。我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娘?该怎样走路才能不被人发现我很“娘”?可是我无法改变自己。
我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因为我发现,只要少说话,就不会暴露我的“娘娘腔”;少动,就不会被人发现我走路姿态很“娘”。
就这样,顶着这朵乌云,我不安地度过了小学和初中。
高中的时候,我在一间寄宿学校念书。那是我第一次住着八人一间的寝室,也是第一次和同学们这么近距离接触。然而,跟周围的同学熟络之后,又有人开始问我类似的问题:“你好像很娘”,“你走路怎么这么扭”。
我还是只能尴尬地回避,跟同学的交往尺度也越来越回缩,导致我在校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可以谈心的朋友。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孤僻。我一直以为,我可以保持现状,相安无事直到毕业,但是最后却变成了一场暴力欺凌。
欺凌往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几个人一起背后说我坏话,偷偷破坏我的私人物品,变成正面言语挑衅,群嘲群讽,进而变成肢体暴力,不让我睡觉,扯掉我的被子……
但是我似乎一直都无法反抗,可能是觉得反抗会遭至更大的报复,也可能是当时自我厌恶,觉得错在自己太娘。我觉得很丢人,也不敢把被室友欺凌的事告诉别的同学和那个并不喜欢我的班主任。
我也曾经向父母求助,有一次,妈妈替我向学校里的老师求助,老师得出的结论是,“老师真的没法帮你,只有自己解决,或者转学”。我听到这里,反而释然了。相比起那些令人毛骨悚然、只会遭至更多暴力威胁的建议,老师无能为力的结论让我认清了现实。
之后的某一天,我放学后回到寝室,其中一人开始用言语挑衅我,然后他又突然给了我一个巴掌。我很惊恐,这是第一次被赏巴掌,预示着暴力又升级了。我还想继续隐忍不发,但耳边响起了老师说的话,很多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于是我破天荒地踹了他一脚,对方没有料到我会还手,随即大怒,又抄起一个大木棍想打我。但是我把木棍夺了过来,使出全力又踹了他一脚,他马上就倒地不起了。
后来这个同学再也没有出现在寝室里。自此以后,虽然欺凌还是时有发生,但是越来越少了。后来我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成绩也好了起来。
虽然这件事最后是解决了,我后来也经历了长期的自我认同和心理重建,但是遭受霸凌和自身性别气质的困扰对我的影响深远。客观来看可能对我的影响有坏也有好,但是我从来都不想赞颂苦难,我只想快乐单纯地度过这一生而已。
以上两个案例并不是个例,调查显示:
78.2%的学生曾因性别着装、语言、行为等不符合社会期待而被欺凌;
77%的同志学生,曾因性倾向被排挤、取笑、殴打及性骚扰;
15.39%的性少数学生表示教职工曾对ta们实施了直接的欺凌行为;
35.6%的男学生,34.8%的女学生曾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
22.1%的学生曾因性别本身遭受过教职工的语言暴力;
注:数据来源于《校园性别暴力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和《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2015)》
校园性别欺凌,就在孩子身边
但不是所有老师都有性别平等意识
在性别欺凌事件中
无性别平等意识的老师
甚至会助长欺凌事件的发生
老师的态度、意识有多重要?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初中班里一位性别气质阴柔又内向的男生,常被叫“娘娘腔”。某日,他被集体脱裤子“验明正身”,老师知道了……
无性别平等意识的老师:
“谁叫你不男不女,打不过就躲着点……”(家长会时,提醒他父母要加强孩子的男子汉气概教育)
有性别平等意识的老师:
“并不是你的错。每个人气质、性格、肤色都很不一样,做自己就好。”(除安抚受害者情绪之外,还会利用课堂或班会课做性平教育)
教师在预防校园欺凌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2年,联合国“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的主题强调了教师作为预防校园性别欺凌、守护校园安全的重要角色。
教师拥有一双“性别之眼”,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和行为辅导,防止欺凌、自杀等消极事件的发生,更能创造友善的班级文化与校园氛围,让孩子在更加性别多元平等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长期以来,“友善校园”致力于培育友善教师,支持教师投入到性别平等教育、预防欺凌的行动中。
你愿意与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成长的净土吗?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申请项目资源
About Us
关于我们
“友善校园”是国内最早致力于预防和应对校园性别欺凌的公益项目。我们相信,通过教学活动、个案辅导、教师日常言行一致的表率作用,将会构建友善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性别欺凌在内的各类校园欺凌发生率。并以此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回应孩子青春期因性与性别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困扰(如自杀/抑郁/暴力/逃学/撒谎等)。
目前,我们在10多个城市开展工作,合作伙伴涉及多个城市的社会组织、学校、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科普讲座、师资培训、教案研发、课堂教学、个案援助、学术研究等方式来提高教育工作者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的能力,贡献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的本土方案。
我们相信,“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有需要”,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保护未成年人,让教师成为孩子的一道光,为创建平安、文明、包容校园贡献一份力。
推荐阅读
《制止校园欺凌:
两位学生和一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