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ner Holzemer|显影
本篇出自Dazed 1&2月刊
编辑&统筹:ALVIN
撰文:Tarring Lee
设计:Anthony
“你是否已将自己想要叙述之事在时尚中尽数表达?”
当Martin稍作停顿,用“没有”二字言简意骇地作答后,比利时乐队dEUS操刀的配乐随即响起,紧接着大荧幕瞬间切入黑屏……
长约90分钟的纪录片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于纽约纪录片电影节(DOC NYC 2019)上的全球首映就此画上句号。场内观众久久没有离席,他们全体起立为现身前排的导演兼制片人Reiner Holzemer献上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拍得实在太棒啦!”坐于旁侧的女子不吝赞美之词,“这部电影将被载入史册。”令Holzemer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位握着自己双手连连道贺的观众,竟是2015年执导了YOOX Group出品的Margiela短片The Artist Is Absent的Alison Chernick……同行们的认可无疑是最大的褒奖。
自打两年前传出开拍的消息,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当时取名为Without Compromise)的热度就有增无减。即使多部相关题材的影片抢得先机陆续登场,可还未正式上映的它却始终占据着时装精们日常话题的榜单。其中因由只有一个——Martin本人的参与。
众所周知,过去一直藏身幕后的Martin Margiela是位出了名的“隐形人”,拒绝就作品、概念发表任何言论——那意思仿佛在说,“看看吧!摆在你们面前的实物就是我递交的答卷”。跟其他Margiela影片天差地别的是,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是设计师生平首度亲口叙述自己的设计哲学,而Reiner Holzemer则有幸地成了那个替他公之于众的人。
神秘的Martin Margiela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
“此前,大家对Martin及其作品的了解仅限于媒体、专家、书籍的杜撰和猜测,它的出现适时填补了时装历史的空白。”就连Reiner Holzemer也只是通过上网搜索、购买书籍的寻常手段来收集零零散散的资料。“那会儿,我一直心存疑惑,报道里写的难道是真的吗?”
好奇心一次次作祟,“怂恿”Holzemer要去探个究竟。对这位曾跟拍了Dries Van Noten整整一年的德国导演来说,同样师出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Martin Margiela,像是拦在他艺术生涯道路上的一座巨峰,且更加高不可攀,只有逾越,才能体验征服它带来的满足感。
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说服Martin参与纪录片的拍摄。“想要联系到他,要比登天还难。但刚开始,我压根不晓得他是位隐匿高士,从未公开暴露过形象。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却为时已晚,反而加剧了我探索的欲望。”值得庆幸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就绪,Holzemer在正确的节点联系上了正着手筹备回顾展的Martin,几轮来回居然一拍即合。“百余件作品史无前例地同时陈列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内,或许他当时觉得是个好契机来梳理一遍自己的职业生涯。”
1.Dries, 2017
2.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2019
耗时42天的拍摄,外加200多小时的对话,一部纵跨20载,包揽41个系列,约70件经典,涵盖无数草图、手迹、私物的纪录片终于诞生。透过老人不急不缓的口吻,时装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设计师Martin Margiela终于“显影”,亲自为我们揭开神秘面纱。“而这一刻,我们足足等了30年。”
从童年立志,到创立品牌,再至执掌Hermès……纪录片不仅邀请到了Martin初入巴黎时的导师Jean Paul Gaultier、《纽约时报》时装评论家Cathy Horyn、前Vogue Paris主编Carine Roitfeld等人一同追忆过往,更让人动容的,是用他布满苍斑的双手贯穿故事始末。
由那场选址废弃拆迁场的1989年大秀拉开品牌序幕,Martin天才般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的解构技艺,因军袜毛衣、假发外套、陶瓷马甲一一加以验证,这也为Maison Martin Margiela奠定了品牌基调——将我们随处可见的日常用物,妙至巅毫地化作前所未有的艺术品。难怪10 Corso Como精品店的创始人Carla Sozzani于开篇就直言,Margiela将是我们在时尚界的最后一场革命。
3. Juergen Teller, 2011
的确,荧幕前的我们,从未和这位大师靠得如此之近。当大家把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视作打开Martin真实世界的一把钥匙时,导演Reiner Holzemer补充道:“七岁时,那个小孩就许下前往巴黎的夙愿,直至长大成人功成名就,却忽然发现自己需要做出巨大牺牲才能守护曾经的梦想,于是毅然决绝地离开。故事的核心并非宣扬时装,而是拒绝妥协,这也是为何最初片名叫Without Compromise的原因。”
纵然Martin余生可能不再从事时装设计,但关于Margiela的传奇却未完待续……
Dazed:为何会想制作一部跟Martin Margiela相关的纪录片,把从未公开露面的“隐形人”搬上荧幕?
Reiner Holzemer:事实上,我在2017年观看“Margiela, the Hermès years”的展览时,就被Martin的作品给彻底征服了。那些无比优雅、远超时代的前卫设计让我动容。后来,我有幸接触到了90年代初期的Maison Martin Margiela藏品——塑料上衣、西装外套、脸部面罩——每件单品都独一无二,我没法想象它们全部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于是下定决心,要筹拍一部跟Martin本人有关的纪录片,挖掘藏匿于作品背后的奇思妙想以及他的时装哲学。
Dazed:什么原因让Martin最终接受了你的邀请?
RH:我想,首要条件是Martin信任我,知道我不会耍任何手段。起初,他只对纪录“Margiela Galliera 1989-2009”回顾展感兴趣。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他慢慢了解了我的工作方式,最后愿意献声谈论自己的设计和经历。我对Martin毫无保留,让他深度参与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小到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共同决定的结果,这一点尤为重要。
另外,我之所以能成功说服他,也许跟越来越多的人“剽窃”Martin的创意有关。谁才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设想一下,早在30年前便有人开始做那样的东西了。虽然Martin并未因此恼怒,可他显然想让大家知道——何为“原创”。
Dazed:跟Martin的首次会面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吗?
RH:见面时我很忐忑,因为那也许是我近距离接触他的唯一机会,所以特别希望他能喜欢我。令我万分惊讶的是,Martin穿着朴素,且待人友善,你根本无法想象眼前这位竟是传说中的时装大师。他尊重我,正如我尊重他和他的作品那样,我们之间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异。通过跟Martin的促膝长谈,我对他本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奇思妙想、裁剪技艺,甚至眼神、肢体,一举一动都散发着Margiela式的优雅。那一刻,我才如梦初醒,明白了为何他对当今时尚趋势能有这般影响,为何整个时尚界对他如此迷恋。
4&6.Maison Martin Margiela Fall 1998 RTW
Dazed:不知道你是否也看过其余几部跟Margiela有关的影片,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跟它们有什么不同?
RH:最大的差异当然是,此前还没有影片能成功邀请到Martin参与制作。像YOOX出品的The Artist Is Absent,还有后来上映的We Margiela,这两部片子都要早于我们跟观众见面。虽然我很喜欢它们的制作方式,无论剪辑手法、音乐编排,还是故事构架都连接得严丝合缝,但在开拍前我就刻意提醒大家,别尝试去复制。所以我们重新筛选了一轮采访对象,并临时替换了已经出镜过We Margiela的人员。说实话,等到未来某天,我觉得人们会再次谈起Margiela,那时候就免不了要把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翻找出来重温。我的意思是,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料、全新的视角,让你深入浅出地了解品牌背后那个“隐形人”,这让它值得被历史铭记。
Dazed:拍摄前,你肯定听过许多关于Martin Margiela的传奇故事。剪辑结束后,原先对他本人的预设是否改变?
RH:随着我和Martin的相熟,到完成纪录片的制作,40余天的拍摄外加200多个小时的对话,资料里缺失的碎片慢慢浮现,拼凑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现在,我了解他的生活方式,知道他的成长背景,清楚他的设计理念,通晓他的系列作品——这些都是实质的改变,更完整的视角。
Dazed:那么你觉得观众该怎么样才能了解“个人化”的Martin和品牌Maison Margiela?
RH:当一个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和后续影响力时,我们很难用几句话去潦草概括,更何况他是主导了41个系列的创意的Martin。我真心建议大家多去了解时装史、艺术史,以及他就读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那段时光,这些改变了他看待设计的方式。还有像川久保玲、山本耀司这群七八十年代“入侵”西方体系的日本时装大师,如果你仔细研究过Martin的作品,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他们甚至影响了品牌Maison Margiela的产品目录、视觉形象、店铺空间等等,这也是Martin推崇的“工作原理”。
另外,我不得不提及Martin的祖母,打从孩童时代起,就使他耳濡目染,即兴发挥给自己的芭比娃娃量身定制小物件。这种即兴发挥的本领,为Martin的辉煌生涯奠定坚实基础。他常说,有限的材料意味着大量削减的可能性,但某种程度上却能迫使自己变得更具创造力。设计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是他的毕生追求。
Dazed:有什么讯息是你想要通过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传达给观众的?
RH:我生活在德国,一个谈论汽车、工业远多于时尚的国度。希望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能为更多观众打开时尚之门,了解坚守在这个行业里的创造者。他们生性敏感,却要承受巨大压力,每年超负荷完成60余件作品。流行动态忙不停歇,如果你无力持续做出惊艳设计,很可能到了下个季度就已被人遗忘。所以,我想让大家记住这群天才的存在。
5.Maison Martin Margiela Spring Summer 2009
Dazed:在这部影片之前,你还拍过Dries Van Noten、Juergen Teller……能说说成为纪录片导演的前因后果吗?
RH:对我而言,最有趣的是能够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传奇人物,走进他们的生活,并挖掘出促使其成功的决定因素。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却又丰富多彩。工作过程中,你或许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好比如何引导被拍对象在镜头前真实地展现自我,亦或怎么将小制作剪辑出90分钟院线电影的感觉,这些问题是我从一开始就要思考清楚的。纪录片导演是个永远不会让人无聊的职业,同时兼具挑战性。
我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会因踏入一个未曾触抵的世界而感到兴奋。那位记者笑称“这是纪录片导演享有的特权”。拍摄Dries花费了我整整一年时间去了解他的艺术,然后转化成电影的形式跟观众分享,就像此刻我和身在上海的你就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展开隔空对话一样,来自东京、纽约、巴黎,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也能跟我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因为电影是全球通用的语言。
Dazed:你是否认同互联网的出现让时装逐渐失去了它的神秘感?正如我们看到的,上世纪90年代的非时尚领域人士大多不知道Martin Margiela的存在。
RH:显而易见地,我们能看出两个阶段的差异。那会儿的高级时装仅对少数买手和富人开放订购的权限,如果你不能买张机票立刻现身巴黎,就会直接错过发布会,无法获得任何相关讯息。反观现在,时尚像门生意,年轻设计师不断加速它的运转,互联网让创意变得唾手可得,但这种新的模式是否可行还有待验证。不过,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有些突然,设计师们不得不改以流媒体的形式展示作品。如此说来,互联网也有它的优势。
Dazed:拍完这些纪录片后,你对自我的认知是否改观?
RH:拍Dries Van Noten的时候,我总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我俩对创作拥有相似的执念。而跟Martin Margiela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个完全遵从内心的人,所以不顾外界挽留,能够全身而退,过上艺术家的生活,但要做到这点需要超凡的胆识和魄力。我也时刻警醒自己,要像他一样,坚持想法,拒绝妥协,制作值得思考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