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交通大学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及专业建设经验

编者按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为此,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本文汇编了西安交通大学六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经验及六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经验,集中展示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推进情况、经验、举措和成效。

“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经验

思政示范课教学经验
《社会学专业核心课》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事业,就其本质来说,是培养人的事业。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必备内容。如何响应教育部号召,让社会学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成为真正意义上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是每位教师都在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王奕轩老师在讲授“家庭性别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这两门社会学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实践中,设计了“教育陶冶法”,取得了育人实效。

以问题为导向,让“教育陶冶法”成为破解实招

社会学是一门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平等为己任的科学。王奕轩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们的观察和摸底,总结出三种有待改善的现象:一是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悲观情绪蔓生;二是部分学生对越是积极的、正面的例子,越抱有一种“原始抵触”,对课程思政具有本能的、应激式的消极反应,学习动机较弱;三是即便许多学生们乐意学习课程思政的内容,也还是会感觉它遥远而陌生,难以体会其对个人现实生活的重要指导意义,思政与现实两张皮。因此,王老师认为,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经过系统的文献梳理与案例追踪,王老师决定借助“教育陶冶法”来改善上述三种现象。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比如呈现案例或构建虚拟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实现了在理念指导下入耳、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

“教育陶冶法”的六个维度、四阶段策略、三个步骤

在“家庭性别社会学”课上,围绕“交叉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这一知识点,王老师将课程思政具体化为以下六个维度:一是提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塑造能力;二是点亮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专注度,引发知识共鸣;三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四是引导学生建立坚强意志品质;五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自信、中国学派的倡导;六是鼓励学生建立批判性学术思维、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为落实好以上六点,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层次分明的四阶段渐进性策略:导入型问题(教师提问:“雪上加霜”可否“绝处逢生”?多数学生回答:不太可能,持质疑态度)→升华型案例(教师提问:清华学霸何以逆袭?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学生群体中的真实案例后回答:凭借个人努力,从质疑到部分确信态度)→巩固型讨论(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否亲历或目睹过从“雪上加霜”到“绝处逢生”?学生在自我描述或倾听班中其他同学讲述、近距离感知后回答:是的,从部分确信到进一步确信)→提炼型归纳(教师总结社会结构制约下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从进一步确信到完全确信“雪上加霜”可以“绝处逢生”),将价值观念传递这一巨大而抽象的工程化零为整。

在王老师看来,教育陶冶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案例选取或情境设置,虽然单一的案例或情境并不一定具有“穿石”的效果,但绝不可忽略其 “水滴”的效用。经由“选”(根据课程内容,大量阅读,萃取精华)、“排”(有意识地思考、有逻辑地编排、有系统地设计)、“讲”(首先能够真正打动自己,才有可能触动、征服和引领学生)三个步骤,向学生传递现实鲜活、逻辑清晰、激荡人心的信息,使“水滴”效用的连续性和累积性转化为“石穿”的育人目的。为提高专业课堂中价值引导的功效,王老师摒弃传统的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通过多样、生动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纳入新型多媒体形式(如定格动画、有道云协作、问卷星),贯穿课堂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更为直观、生动、丰富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吸收能力和深层次互动,及时收集学生的情感反应,跟进和巩固学生的思政体验。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者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者,主动积极构建课程思政的精髓要义。

实施“教育陶冶法”,讲好疫情故事

在王老师看来,“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教育陶冶法成功施行不可忽视的要素。而全民战“疫”可谓是“课程思政”的活教材,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引领的绝好机会。毫无疑问,本次战“疫”中,青年学生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实践基础和价值判断。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精准把握这样一个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力载体,及时快速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创新。为了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对接,在本学期“组织社会学”的云课堂上,王老师使用“教育陶冶法”,将抗击疫情工作中涌现的丰富、生动素材作为案例引入在线教学的全过程,依据组织社会学的课程特点以及不同章节知识点的需要,凝练出各个案例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结合个人体会分享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为同学们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引导青年学生思考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例如,在讲授“组织分类”一章中“整合组织——法院”的知识点时,王老师引入西城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贾秋春利用云上法庭和远程指挥打造疫情期间法院执行新模式这一案例,组织全班围绕“坚守平凡岗位、贡献战疫力量”的主题进行讨论。同学们反响热烈,结合自己疫情期间所见所闻,积极分享个人感想体会,并最终形成共识:这是一场不分前方后方的总体战、阻击战,各行各业无数平凡的人,用凡人凡心凡事,共同战疫,支撑着国家的运转,彰显出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共克时艰的精神信念。

社会71班的滕玉洁同学表示:“在这门课上,听案例就好像听故事一样,自然而亲切,我认同老师和同学们刚才的讨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事实再次证明,虽然我们许多在校大学生无法亲临疫区作战,但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战斗。”同班的钟璐媛同学感叹:“近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一次次地感受到灾难面前伟大的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青年学子应该更加坚定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勇于担当”。

长期以来,包括王老师在内的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的全体教师都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因为他们深知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老师们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努力寻找、挖掘社会学专业相关课程中的思政资源,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让社会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更具深度、温度和力度。相信老师们定会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使课程思政在社会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

《传热学课程实验》

“传热学课程实验”是与国家精品课“传热学”配套、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面向大机类学生开设,也是能动学院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多年来,孟婧老师的实验课教学团队始终与理论课教学团队密切合作,拓展教学内涵,形成了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2018年,在责任教授何茂刚老师带领下,课程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孟婧团队将课程思政融入实验教学中,经过多年探索,找到了煲好“传热学课程实验”这碗汤的秘诀,把这门课打造成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针对实验课的特殊性,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传热学课程实验”的老师总是能量满满,神采飞扬,能把一些枯燥的实验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学生口中的这位实验老师便是孟婧。她个性活泼,亲和力强,实验课上总是妙趣横生,欢声笑语,很受学生欢迎。

实验课有别于理论课,一般持续4小时左右。实验原理讲述和实验数据等待的过程难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打起精神,孟老师会在较难的知识点之间或实验间隙,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小故事”,不仅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在漫长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就像是汤里的“盐”,有了这味调味剂,课堂变得有滋有味,但“盐”要加得适时、适量,思政元素融入得要自然妥帖,才能让学生细细品尝,慢慢吸收。

孟婧对“传热学课程实验”课程思政开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首先,修订课程标准,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并针对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团队协作、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在此基础上,精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用实例分析使德育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进行了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针对不同类型思政元素的特点,有机结合专业知识点,采取了案例式、参与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

小故事,大情怀,正能量

“讲故事”是孟婧实验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的一条主线,通过讲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将科技报国的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通过科学实验中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严谨认真、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讲授“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电模拟实验”时,以提问有关实验原理为契机,引出数值传热学的泰斗——陶文铨院士。以“细心见真谛,榜样在身边”为主题,讲述陶院士的故事,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和传承老一辈交大学者爱国求真、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在学生实验读数不严谨的时候,讲述“一个小数点酿成的悲剧”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一个小数点如何造成了大悲剧,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刻牢记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日常的作业、实验和项目设计等小事中严格要求自己,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进行换热器综合实验测量的时候,针对本实验需要组员相互配合的特性,以“科学家做蚂蚁团结逃生实验”的故事为切入点,加入德育教学环节,通过趣味实验故事告诉学生,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与周围的人构建各种各样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一燕不能成春”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实验课里的哲学阐释

用哲学方法论解决实验问题,是孟婧将课程思政与实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另一有效探索。

当讲述“强化换热”原理时,加入哲学方法论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抓住事物主要矛盾”这一观点结合,告诉学生复杂事物包含多种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从方法论上寻找解决问题之道,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在讲述“热电比拟实验”时,对类比法进行延伸,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理工科课程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思维与方法论,其中类比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一种认知事物的哲学智慧。在科学研究中,学生应掌握好类比法这一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的重要桥梁,用类推的方法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课程思政的教学也如烹小鲜,放盐要科学,不能重口味,要艺术,根据学生口味,适时跟进。“传热学课程实验”这门实验课,在教学的各环节将科学精神、科学家故事、哲学方法论等融入到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与使命担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了“术”与“道” 的紧密结合。

《机能实验学》

“机能实验学”以实验动物或人体为对象,主要探讨机体的机能活动规律及其在病理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是医学生在基础阶段都要学的实践课程。课程中学生与鲜活的生命打交道,与团队一起并肩协作完成各种实验操作,大家都评价其为最有意思的实验课。

“机能实验学”教学团队由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胡浩教授带头,包括20余名教师和7名实验技术人员,每年承担1000余人次6万人时数的实践教学任务。团队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研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成效。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巧妙衔接融入教学

胡浩教授与团队朱延河、张莉、郭媛、孙强等教师在查阅大量文献、集体讨论和不断修改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机能实验教学特点,设计课程思政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切入路径,最终确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医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五方面的思政教育点,初步构建起“机能实验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验相关内容,融入我国第一代生理学家张锡钧、高原医学院士吴天一、我校克山病专家王世臣等心系祖国、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结合窒息所致动物呼吸衰竭及抢救实验内容,向学生宣讲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知识。结合微视频、新闻报道等展现我校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国内外街头救治突发事例,宣扬救死扶伤,诠释“医心仁爱”,倡导在危急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结合烟碱对传出神经系统的作用实验,向学生宣讲吸烟有害健康,有效控烟需要全社会参与,要遵守法律法规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完成操作,提升效率和成功率, 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感恩奉献、尊重生命,实验伦理教育彰显医学人文


作为重要的科学研究手段,动物实验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占有相当大的教学比重。实验动物是学习医学知识、掌握基础操作的鲜活范本。老师会教育学生,为人类健康事业牺牲的实验动物是为人类向生而死,是和医学工作者一同推进医学发展的伙伴与奠基者。活生生的实验动物,是有感觉的生命,我们应善待动物,规范操作,遵循实验动物福利标准,使用“3R”原则(减少、替代、优化)。

每年4月24日世界实验动物日,团队会组织师生在我校动物慰灵碑前鞠躬行礼、敬献菊花,表达对实验动物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2017年活动主题为“敬畏生命,尊重实验动物,注重医学人文素养”,2018年主题为“思想交大,医学人文”,2019年主题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2020年主题为“感恩奉献,尊重生命”。实验动物日活动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实验教学课堂的延伸。相关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校的影响下,全国多所医学院校已陆续开展同类活动。

“仙医小胖”讲思政,智能机器人教学助手进课堂

“大家好,我是实验教学助手仙医小胖。今天的课堂思政,我要为大家介绍著名的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随之,吴院士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的故事辅以珍贵影音资料开始在教室里回放……

2019年团队引入了一台教学助手人工智能机器人“仙医小胖”。王涛、李帆老师带领李雨辰、王嘉禧等多名本科生组成“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团队,结合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对“小胖”进行了一系列功能定制开发。通过“小胖课堂思政”,切实加强了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深受师生好评。

线上宣传教育同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2020年春节前,新冠疫情爆发,各省市紧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上下在党中央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面对新冠疫情,胡浩教授带领学生团队通过“仙医小胖”公众号向同学们宣传疫情相关知识,陆续推出了病毒篇、预防篇、心理篇、鉴别篇、治疗篇、仙交战“疫”力量篇、返校篇等系列推文,在同学们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团队成员苑昊同学说,“作为医学生,我们有责任把相关的医学知识传播出去,给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机能实验教学团队群策群力,深入挖掘课程育人潜力,凝练课程的思政案例,把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不断创新探索,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了课程育人的目的。

《交响音乐赏析》

“交响音乐赏析”是西安交通大学通识类核心课,课程思政示范课之一。该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对比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彰显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传承与创新,将交响赏析与文化自信有机融合。课程教学团队由曹耿献等5位教师组成。线上课程以理论教学及鉴赏为主,线下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除现场演奏外,还开展了专门讨论和辩论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应变能力。在新冠疫情初始阶段,该课程的第九章“交响中的中华魂——中国特色交响音乐赏析”一章入选了《人民日报》人民号平台,在校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鲜明的影响。

让音符带来启迪的力量

“寓教于美、寓教于思、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是艺术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特色路径。“交响音乐赏析”通过赏析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化自信和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课程思政。在教学、互动与交流的内容上选择了“中国特色交响音乐”为主要鉴赏对象,融入作曲家中西合璧的理念,以交响音乐的形式诉说着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不仅培养学生卓越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审美意趣,更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把文化融入美育的课堂

“交响音乐赏析”以“文化之交响、古今之跨越、中西之交流、思想之碰撞、思政之渗透”为主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梦教育使命的思想内涵。在课堂上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传承人赵筱民及大唐芙蓉园的东仓鼓乐队现场表演,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审美元素。同时穿插西安交大学生现场朗诵唐诗《江雪》,阐发诗中所蕴含的诗人忧国忧民、正直仁爱的“韵外之旨”。继而以古琴曲《梅花三弄》为例,介绍古琴艺术传承人龚一、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著名音乐家朱践耳等知名乐人的艺术追求与人格情怀,综合诗、曲、琴、乐的艺术形式。课堂上采用问答、选择题等方式,突出交响赏析的相关知识关键点,提炼中华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启迪学生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深刻思考。

用创新践行崇高的理想

“交响音乐赏析”大胆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开展了“乐器进课堂”“指挥进课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课堂”等新的尝试和做法,打破了原来单纯的赏析理论授课模式,打造自我参与、现场观摩的小小音乐会,拉近了交响音乐与上课学生的距离。带领学生与中西乐队的指挥即兴交流,了解常识,学习知识,掌握技巧,解除迷惑。课堂引入乐队现场表演,古今辉映,中西对比,让线上线下听课的大学生感受到一场理论与实践交互启迪、思想与审美相互碰撞的课堂教学盛宴。

德育立善、智育求真、美育塑心。德育、智育、美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相互作用、互为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加强艺术审美教育,对培养高尚品德、完善人格、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交响音乐赏析”充分借助艺术教育载体,将思想教育的核心灵魂融入其中,拓展了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是西安交通大学通识类核心标杆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之一。教学团队由能动学院徐东海教授等6位教师组成。课程将能源知识与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政治政策、中国历史及文化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充分了解能源与文明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教学团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很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十三五”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等重要论述的学习,并把这些理念和价值观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从钻木取火到人类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钻木取火是人类利用能源进入文明时代的一种象征。人类的文明离不开对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课程从这一点出发,将学生带入能源世界。利用中国古代的火药发明、钻木取火、水车灌溉等例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热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创新。通过介绍我国在核聚变、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领域领先世界的发展现状,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能打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要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角度出发,为中国走上一条生态美、发展美、和谐美的发展新路贡献自己的力量。该课程通过讲述中国能源改革历程和“能源中国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信心,增强中国理论自信和能源战略定力。通过讲述中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以及国家针对农村能源发展提出的政策战略,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基层地区的发展现状,并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解能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思考能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能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稳定,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能源安全和战争、冲突息息相关。国际上关于能源引发的冲突常常被报道,如近年来发生的东海之争。东海争端的背后是对东海蕴藏的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争夺。因此引出与能源相关的安全问题,使学生理性分析和评价国家利益与能源安全的密切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的教学转变为“案例+讨论+启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思政教育的目标与课程建设目标紧密相连,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在,实现着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国防教育》

当前,课程思政已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发展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环中节不可或缺的一环。西安交大军事教研室教学团队自2016年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防教育”“国际关系分析”“战争与谋略:二战经典战役评析”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军事教研室以此为契机,结合前期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立足长效,持续改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总结凝练形成“两遵循、四突破、六维度”的“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国防教育”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普及国防教育知识的基本任务,更是响应着国家对于国防建设与国防教育的号召,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优势。军事教研室团队重新定位高校国防教育,面对当今世界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中的非传统国家安全与国内外复杂形势,坚持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教育,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根本,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团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定义好国防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安全领域的新内涵与承担的时代使命。例如在教学中注重新冠肺炎疫情中提出的生物安全,把原有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中的生物武器、生物病毒上升到生物安全的角度去衡量,为打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国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擦亮高校国防教育本身鲜明的政治属性,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国防教育”课程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寻求突破。

一是以强军思想筑牢学理基础。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武器,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贯通于教学内容之中,用透彻的学理推动教学内容由广而全向又广又深转变。形成学生对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二是以思政元素搭建育人体系。课程按照2019年教育部、国防动员部颁发的军事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形成国家安全、中国国防、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军事高技术六大部分课程体系。在每部分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搭建思政元素。国家安全部分,思政元素突出国际视野、忧患意识;中国国防部分,突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军事思想部分,突出文化自信、历史传承;现代战争部分,突出战争规律、辩证思维;信息化装备部分,突出信息时代、大国重器;军事高技术部分,突出科技报国、强军思想。通过系统搭建,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建构塑造。

三是以大国故事激发爱国自信。为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做到以情动人,军事教研室利用故事教学法,推进课程思政案例向课程思政故事的转变。在疫情期间,以“讲述战‘疫’故事,铸就军人品质”为主题组织学生结合疫情期间所见所闻,分组讲述战“疫”故事。通过一个个感人、动容的战“疫”故事,领悟感受人民军队的使命与担当,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爱国自信。

四是以混合教学形成圈层效应。融合混合式教学中的多种信息技术,采用雨课堂、智慧树、腾讯会议等多种平台,在云端打造用更红、更专、更正能量的在线课堂氛围,影响、感染学生乃至在屏幕前与学生一起听课的学生家长们。同时在开课初、开课中旬、结课后,设计调研问卷掌握国防教育的效果,确保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国防理论传授、家国情怀弘扬、军事谋略培育、国际视野塑造、安全素养培育、科学思维提升”,以上六个维度是“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大维度协同并进,打出组合拳,以此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强军的号角已经吹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才刚刚拉开,接下来军事教研室教学团队将更加旗帜鲜明地讲好高校国防教育课,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心态,为课程思政建设做一点自己的贡献,奏响国家与民族的主旋律,发挥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阵地作用。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经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电气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拥有百年历史,支撑我国能源、制造、信息等多个重大领域,为特高压、新能源、高端制造、数据中心等关键行业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

加强专业规划,把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体现在培养方案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实掌握电气、材料、自动化、电子与信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使命担当和科技报国热情,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遵守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出发,将课程思政全面、全方位地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管理、教材编审选用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针对专业特点和现状,对课程思政的目标、措施、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注重示范引领,发挥院士名师课程思政榜样作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组织院士、名师领衔开展课程思政。邱爱慈院士负责的“聚变能源与等离子体”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现代科技发展与现实的国情教育等思想元素与聚变能源与等离子体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马兰精神。王锡凡院士和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别朝红在“能源互联网”课程中,带领学生认识世界能源结构的变革与发展,分享自己在多年科学研究中的心得及方法,鼓励同学探索科技前沿,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专业其他教师以院士、名师为榜样,开展公开课观摩学习,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以“电机学”为代表的16门课程成为学校培育的课程思政试点课,以“电路”为代表的3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其课程负责人邹建龙在2021年度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聚焦课程质量,以课程思政促进一流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铸魂育人,课程思政和课程建设是双向促进的,用课程思政促进课程建设,用课程质量丰富课程思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课程思政提升课程质量,推进教学从知识向育人跃迁,提升育人目标、深化育人内涵,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全面培育和带动一流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电机学”课程团队为例,在坚持课程体系完整性,保证高质量课程内容基础上,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的团队教师在课程导入过程中,讲述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电机的巨大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有的团队教师从电机专业的历史入手,介绍钟兆琳等老一辈交大电机人的辛勤努力和勤奋耕耘,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争做国家栋梁。课程思政的元素不是“混合”进课程内容,而是“融合”“化合”地内嵌于课程内容中,切实发挥育人效果。

优化教学设计,鼓励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调教师探索课堂模式创新。“电路”课程负责人邹建龙老师使用无线互联网和平板电脑授课,摆脱了讲台的物理限制,与学生密切交流互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人生哲理自然融入教学中,例如根据二阶电路的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三种工作状态,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人处事如何准确把握好“度”,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结合理论类知识,以项目设计、小组讨论等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在专业定期召开的课程思政工作坊和研讨会中教师们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经验,不断探索更多元有效的教学方式。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电信学部微电子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制造、半导体器件等“卡脖子”技术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结合专业特色,瞄准国家重大课题开展课程思政

我国在微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较为落后,微电子领域是近两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各种禁令和制裁的重灾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聚焦这一现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对国家安全、工业、民生、经济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报效国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育学生积极投身微电子事业,破解“卡脖子”难题。耿莉老师在“半导体物理”课程中,在传授半导体物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国家大力发展微电子行业的战略意图和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自信、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程军老师在“半导体数字集成电路”课程中,通过对比“中兴”“华为”案例,说明将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重要性。张鸿老师在“半导体模拟集成电路”课程中,强调集成电路行业历史和未来发展发向,向学生传递“报效祖国、承担责任”的理念。向锋老师在“电子材料与器件原理”课程中,追踪国内外最新产业趋势,着重介绍我国材料产业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做西迁新传人,在国家最需要的专业领域报效党和国家。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

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媒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思源学堂等线上平台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三课堂”。在思源学堂的讨论板上,师生就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行业状况等主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颠覆传统学习过程,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形式,安排开放性的专题调研活动等,使知识传递方式由单向传导转为多向互动,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关系由“你教我学”转为学习伙伴甚至学习共同体。专业老师们在课程思政研工作坊研讨交流,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学生更热爱课堂,爱上“学习”的过程,课程思政育人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广泛动员教师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定期召开全专业教师大会,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教学方法,并邀请校级示范课程老师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专业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经常以教研室为单位举办“三集三提”课程思政学习活动,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教师们研讨如何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明确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方法和路径等,通过这种方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注重师生互动,扩大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课程思政不能只看教师在课堂中教了什么,还要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只有全过程、深度关心学生的成长,建立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真正的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达给学生,取得课程思政的实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线上为每个年级建立微信群,主要领导和专业课教师全部入群,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传递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线下邀请集成电路行业的校友或者专家来学校为学生作报告,鼓励学生投身振“芯”事业。通过线上线下与学生的互动,本科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普遍提升,继续深造的意愿十分强烈,升学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2015级和2016级微电子本科生升学的比例分别达到78.8%和79.2%,远高于平均值。毕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国电科、航空航天等国家单位以及华为海思等重要的民营企业从事模拟集成电路研发,为我国摆脱西方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对我国的限制战斗在第一线,真正体现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社会学专业

“社会学”专业,隶属人文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成立于2004年,有关系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人口与城市研究、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培养方向,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与建设相关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社会学人才。

重谋划、抓统筹,形成长效化机制。

社会学专业把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建设,对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校内外、课内外、线上线下、点面结合、多维立体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了理论方法并重、强化国际联培、扎根现实国情、塑造实践能力等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出“学术工作坊”“实证研究方法暑期班”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育人、科研的国际化协同,通过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培养平台增强学生国际视野。面向学术研究、社会治理与政策分析,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拥有坚实的社会学基础理论素养,掌握社会调查技能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德才兼备型人才,为我国西部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重培训、强技能,打造“全先生”队伍。

社会学专业响应学校立德树人相关文件要求,构建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明确教师师德的21条禁行行为,提出“八要”“十不准”及58个师德要求,制定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和惩戒机制。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中设立课程思政模块,不断引导教师树立“育人职责人人肩负、育德使命门门落实”的意识。充分发挥课程团队、教学团队的价值,发挥后备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教学攻关、集中备课、教案审查、协同合作,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及混合式教学改革研讨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教学研讨会”、“西安交大推进课程思政研讨会”等培训活动,及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陕西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比赛。通过培训塑能力,通过比赛强技能, 不断增强教师综合育人的能力,打造社会学“全先生”队伍。

重考评、树典型,强化学赶超氛围。

落实系所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社会学“双一流”建设和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引导教师充分交流课程思政经验,营造思政育人“学赶超”氛围。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等有基础、有影响的本科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从点到面,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和教师团队建设的全覆盖。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生活中的社会学”、“家庭与性别社会学”的负责教师王奕轩和童梅作主题报告,分享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落地的具体方法。举办“社会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坊”、“社会学一流专业建设与课程思政研讨会”等多场活动,搭建社会学教师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的经验交流平台。

重党建、抓思政,共建党风共同体。

社会学专业紧抓基层党建,牢树爱国奋斗理想信念,师生共建党风共同体。通过积极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爱国奋斗、不忘初心”系列研修、“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等活动,坚决筑牢教师思想阵地。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把西迁精神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融入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师生每周三举办午间工作坊、每周读书会。积极对本科生开展“四个一百”思政教育活动。社会学10余名教授、副教授深入书院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为学生在学业辅导、专业选择、职业发展、人生规划、创新创业等方面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隶属外国语学院,陕西省一流专业。自南洋工学时期即有师范院西文科,现已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英语专业、英德、英俄、英法双语方向人才及复合型人才。

聚焦第一课堂,培养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

英语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思辨能力、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自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良好的社会与职业道德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不仅将上述要求写入专业培养方案中,更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杜丽霞老师在“比较文学及作品赏析”课上带领同学们赏析《木兰辞》,展示木兰孝敬父母、保家卫国、淡泊名利、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品质,对比迪士尼动画电影《木兰II》,引导同学们认清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对西方宣扬的价值观具有理性批判思维,客观认识和评价中西方差异。常虹老师在“同声传译基础”课中,教育学生树立“坚守自信、面向世界”的文化态度,教导学生比较鉴别中西文化思想,去伪存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及国际视野,能够适应行业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复合型双语传播人才。

扩展课外链条,全方位协同育人。

英语专业深入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程之外的思政建设也进行得细致扎实。英语系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曹浩煊老师连续数年利用小学期带领大二同学参观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在帮助学生提高英汉翻译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大家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光荣奋斗的抗战历史。英语系党支部利用专业优势,于2021年初制作了两集英语微党课“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及“红色经典:新西行漫记”,并组织全院师生观看学习。英语专业在学业导师指导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也一直强调贯彻思政育人理念,全方位协同育人,并连续数年为毕业生制作带有临别赠言的贺卡,鼓励学生们走出校门以后继续发扬西安交通大学“为世界之光”的理念等。

注重培训交流,提升育人水平和成效。

为解决教师们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方法不足,育人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英语专业成立了11个课程组,开展研讨和集体备课,并每年组织近10场培训交流活动,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培训会、工作坊中教师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领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教育部重要文件精神;学习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石坚教授《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与育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问题》等报告;学习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中分享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倾听陈向京、李莹、杜丽霞、曹浩煊、范晓晖、牛莉、张蕾、董艳云、高岩杰等示范教师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并展开广泛探讨。

经过多维度高密度的培训和集体研讨,课程思政的理念在英语专业形成广泛共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杜丽霞老师荣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钱希老师的“通用学术英语”获得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第一批课程思政校级教改项目评选中,英语专业获批1项重点课题、8项一般课题,是获批数目最多的专业之一。

机械工程专业

机械工程专业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是以机械工程一流学科为依托的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内高等机械工程教育的发轫者之一,为高端装备、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西部担当的领军人才。

融贯学科历史,浸润工程价值

西安交大机械工程专业上世纪50年代随校西迁,历百年沧桑变迁,为国育才初心须臾不曾改变。新时代专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堪当制造强国建设重任的高素质、拔尖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己任,以课程为主阵地,以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设计为切入点,以产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改机制为保障,紧扣学科特点及内涵,不断强化专业教育中的思想价值引领,着力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

机械工程学科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紧密结合,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制造”新阶段。机械工程发展史以增进人类福祉的价值取向为主线,蕴含着工程价值观、工程社会观和工程职业观元素。制造与社会发展、工业社会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从课程属性和定位出发,系统地把这些价值观融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理解机械工程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和工程与伦理、环境、安全、法律等社会因素间的交互关系,历史现实相对照,民族自豪感、专业(职业)认同感、现实紧迫感有机统一,激发学生投身科技进步的创新意识和拼搏动力。

厚植精实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科学家发现已有的世界,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实践性是工程科技的本质属性之一,崇实重干、专注敬业、规范严格、精益求精等品质是构成工程文化的核心要素。机械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应树立以“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为核心的人格价值观,并在“职业规范”等毕业要求下将其分解为4个可落实、可考核的二级指标项,结合机械工程职业特点,进行详细的内涵界定与阐释。在课程层面,机械精度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创新自信的工作作风和大国工匠意识。在实践教学方面,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CDIO项目实践实现了工程素养熏陶、工程过程训练、工程科研创新的有机融合,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素质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近三年本专业在校生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丰硕,国家(国际)级一等奖以上获奖就有50多项,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脚踏实地、敢于挑战、不畏挫折、团结协作、求新求变的工程文化的体验和践行。

了解技术“痛点”,激励报国之志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自主创新能力、基础配套能力相对薄弱,在基础制造工艺、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受制于人。中美贸易战引发的新的大国博弈格局下,众多“卡脖子”问题都和机械工程密切相关,因此激励青年学子胸怀“国之大者”,以奋斗拼搏的信念投身于科技领域攻坚克难的宏伟事业,是开展专业思政的核心要旨。亲身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教师们把对本领域关键技术的思考与理解引入课堂讲授之中,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富于说服力、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通过介绍谢友柏院士首创润滑理论及轴承转子研究所、卢秉恒院士主持“973”项目“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攻关等事例及我国科技人员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明确国家所需,传承奋斗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宏伟志向。专业还以西迁精神作为主题,以不同形式开展西迁史、学科史教育,缅仰先贤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学生争做西迁新传人。学院党政领导、领军教授率先垂范,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和思政育人。卢秉恒院士、蒋庄德院士及其团队以爱国情怀、战略卓识和杰出成就,书写了一个个“把论文写在中国装备上”的生动案例,王朝晖书记在统抓全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担任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责任教授。截至2021年,本专业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试点课程2门,学院层面培育示范课程5门,获批省级思政示范课1门,为国育才正成为全院教师自觉的价值追求。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质量评价

机械工程专业以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丰富质量文化新内涵,不断健全、完善教学质量评改机制。专业在认证状态保持期间,重新修订了《机械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施办法》等5个制度性文件,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融入专业建设的系统工程。在由24个指标点构成的专业课质量监控要点体系中增列了课程思政观测点,把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课程负责人工作职责和教学团队考核指标,要求各教学团队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关于课程思政的专题研讨,常态化收集、总结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等。这些举措为专业思政的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下一步,专业将继续强化使命意识,加强思想引领,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力度,为培养堪当制造强国建设重任的领军人才而不断努力。

地球环境科学专业

地球环境科学专业,隶属人居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唯一地球环境科学理科专业。突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特色,培养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综合治理污染、科学利用资源的综合性高端人才。

围绕专业特色,筑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探索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蕴含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等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及创新精神等。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本专业要求每门课程最少设计3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共同形成本专业的案例库。如“水资源与水环境”课程,通过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案例,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环境社会学课程,结合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万物平等的理念,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保护和关照自然,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努力。通过课堂教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文化自信、报效祖国、承担责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等理念深植学生心中。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实践活动

专业要求教师改变简单、生硬的灌输方式,鼓励创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法,灵活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画龙点睛、专题嵌入、元素化合、隐性渗透等方法“和风细雨润无声”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加入短视频或PPT图片等具有代表性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思考、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们积极投入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普通地质学主讲教师张海伟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环境科学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环境地学、普通地质学、土壤学等课程通过开展野外实践,在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学研究的地域优势,我国土壤的类型及利用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质学家爱国奉献、刻苦钻研、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通过课程实践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程思政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在野外实践中增长了智慧才干,锤炼了意志品质,收获良多。

制定详细安排,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在实处

环境科学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本着统筹规划、逐步深入、教师主体、全面覆盖的原则,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安排。首先,抓好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整理和执行,用3-4个学期的时间达到课程思政全覆盖。第二,抓好课程思政试点课和示范课建设。要求示范、试点课程每学期都有示范交流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第三,每学期召开1-2次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集中解决教师们在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申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环境科学专业配合学校、学院安排,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报告和研讨会,不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和能力。2020年8月12日,全系教师参加人居学院召开的课程思政培训大会,听取金禾中心俞炜华副教授报告及张硕英副院长对全院课程思政工作安排。2020年12月14日,程燕教授、吴一平教授参加全校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及示范评选启动大会,并与次日召开研讨会传达大会精神。2020年12月18日,本专业全部教师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及成果分享活动,李旭祥教授、邱临静副教授、张凡副教授等老师分享了课程思政案例等。

下一步环境科学专业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目标,以环境学科为底色,从“课堂-活动-实践”等多维度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努力将理论与实践、基础性和先进性高度结合,取得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效果。


来源丨西安交通大学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1年9月高等教育课程目录

时间

地点

课程名称

9月18-19日

线上

全国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深度研修班

9月18日

线上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书撰写集训营-1班

9月26日

线上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书撰写集训营-2班

9月24-27日

长沙

第九十一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度研修

9月24-27日

重庆

第九十二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度研修

扫码报名

笃行教育

暑期课程

推 荐 阅 读

干货福利丨课程思政系列精选(建议收藏)

课件汇总丨一流课程系列1-18精选合集(收藏)

清华大学丨99门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分享

同济大学丨“课程思政”名师面对面课程沙龙(全9期)

华东师范大学丨"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系列讲座(全9期)

上海理工大学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精选(文末附下载)

四川大学丨课程思政榜样案例展示集锦

北京联合大学丨23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教学视频

北京师范大学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合集

中国政法大学丨6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案例

安徽师范大学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汇总

西北工业大学丨“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案例汇总

浙江工业大学丨课程思政示范展汇总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丨11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件下载)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