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郁达夫在新加坡绝对是个高级吃货

杨观自在 新加坡眼 2019-10-08

|关注“新加坡眼”,输入“物流”“雅思”获得更多信息|


郁达夫在当时新马社会中的地位不是一般南下文人所可媲美的。


鉴于白发宫女已不在,笔者不惮重炒隔夜冷饭,从过去文献中搜罗出达夫先生在新加坡的若干遗踪,结合其诗文,略作讨论辩驳,兼以实地探访,冀或一窥乡贤风采,而飨富春江、钱塘江乡亲,后来者或可按图索骥,故作此文。


中峇鲁


郁达夫搬出南天旅店后,基本住在中峇鲁(或作中岜鲁、中巴鲁),具体住址有很多回忆,引起争论。


有说是搬入中峇鲁律22-D (三楼)24  郁飞回忆说:“后经《星洲日报》社社长胡昌耀先(胡文虎侄子)代为张罗,搬入市政当局在中峇(音ba)路营建的住宅区。我们住二十二号三楼的一套房间,前面是胡氏如夫人的金屋,二楼是《星洲日报》主笔关楚璞(广东南海人,笔名楚公),隔街楼上住有南洋史专家姚楠。一九四〇年夏关楚璞辞职返港后,我们又迁入他原住的二楼。”25



郁达夫的儿子郁云在他的大作《郁达夫传》中说:郁达夫抵达新加坡一周后才搬进中峇鲁中保路24号工部局新建的三层寓所。26 


根据王润华查证,指的应该是“中峇鲁忠坡路24号”,郁达夫居住的是这座组屋列号第65座(大牌65)三楼的24号单位(Block 65, Tiong Poh Road #03-24, Singapore 160065)27  


忠坡路即“忠保路(Tiong Poh Road),是纪念闽籍富商邱忠保的。”28 忠保路65号为 “匚” (上下两横略短)形状,上下两头(即新加坡本地所谓的角头,如图4、图5所示)为三层楼房,中间长条为两层楼房。郁达夫住的不知道是哪一个角头。


▲图4 郁达夫故居


中峇鲁是Tiong Bahru的 音译,意译是新坟场(新冢地),因为当初是坟墓丛集的荒凉区域。由于当时的坟场建有许多四条柱子的凉亭,供扫墓的人休息,所以中峇鲁俗称四脚亭。坟墓周围的荒地则有不少农户和菜园,因此中峇鲁过去也叫蕹菜园。


中峇鲁是新加坡的第一个卫星镇,从1936年起至1941年为止的五、六年间,英殖民地政府为了缓和当时的屋荒,任命当时的改良信托局(建屋发展局的前身)开展了新加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建屋计划,一共兴建了十七座二、三层的公共住屋,容纳了1600住户。因为这是现代化建筑,而且离牛车水步行不过半个小时,所以“人文界人士趋之若鹜,纷纷迁入居住”。29


▲在中峇鲁的老楼穿越过去与现在


郁飞回忆说:“四十年前我们初到时,那里似乎是市政当局开始营建公寓或住宅的区域。三年中间,我眼看整条整条马路两旁陆续建造起三四层楼房,每套房屋都有齐全的生活设施。街道转角处开设商店或咖啡店。几条房屋围成的空地则铺设草坪,草坪四角有汽车间。总之,原来比较僻静的这个区域,到战争前夕成了相当热闹的中等阶层住宅区。南来的文化界人士先后在那里居住过的有当时由爱国侨领陈嘉庚聘请南来任《南洋商报》总编辑的胡愈之和沈兹九、王纪元,还有名画家徐悲鸿、音乐家任光、《总汇报》总编辑冯列山、《星洲日报》后一任主笔俞颂华、要闻版编辑尤君浩等。他们在那里时都同我们家日夕往还。徐先生的画室设于此,任光更在这里办起铜锣合唱团,在马华青年中开展救亡音乐运动。”30 他的回忆是大致可靠的。


▲图5 郁达夫故居


当时郁达夫还答应林语堂翻译林的英文小说《瞬息京华》(即《京华烟云》)。郁达夫就是在中峇鲁家中翻译了大概十分之一,大部分发表在本地的《华侨周刊》。


▲(现在市面上流传比较广的是郁达夫之子郁飞译版)


1941年11月16日,徐悲鸿到郁达夫家中拜访,应林语堂委托,特地询问了翻译的进展情况。第二天,徐悲鸿写信中跟林语堂说:昨日“往访郁达夫兄,据说尊著译完大约三十万字,彼已有十分之一,发表于此间《华侨周刊》殆两万字,闻至来年可以全部译成。弟乃以尊址与之,彼日内将有书致兄说明一切,译文亦由彼直接邮寄左右。”31 郁达夫翻译《京华烟云》一事,郁飞在回忆中也提到了。


当时中峇鲁是当时文人学者艺术家聚集区。1941 年 7 月, 画家徐君濂与林道庸等创办大鹰画室 , “承办一切工商业装饰建筑工程, 彩色油像、墙壁广告、电影布幕、门面装置、舞台布景、商标、日历、月份牌等广告设计。”32 徐悲鸿曾经在大鹰画室创作。 故郁达夫1941年7月有《晨雨天凉, 吟赠大鹰画室》之作,诗云:


一雨顿教大暑收,炎荒亦自可凉秋。

临风写幅丹青卖,不羡人间万户侯。33


中峇鲁有新加坡本地的寺庙齐天宫,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 齐天宫1920年建于永丰街的一块木薯地,1938年刚刚迁入附近的新址。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当年经常在附近游玩,所以几十年后他在回忆中还提到了这个奇特的庙。“我们住处附近倒有座齐天大圣庙,每逢节期香火很盛。国内似乎未见为这位猴仙立庙的,大圣有知,或将为侨众中善信者的虔诚感动吧。”34 


如今, 这个庙依然存在,香火很旺 (图6)。这个庙,和郁达夫居住之地不过两三百米。


▲图6 齐天宫


1940年,黄苗子经过新加坡,自然要拜见前辈郁达夫。他俩在上海就认识,黄苗子和郁达夫的侄女郁风也是在上海认识的 (两人1944年在重庆成婚)。郁达夫送给黄苗子一个条幅:“芋菜园中小小家,细斟碧乳自煎茶,刘公醉亦非容易,几见南天有此花。” 黄苗子得知此诗的缘由:刘海粟南行新加坡时,某天与郁达夫郊游至一小园,一女子奉荼,刘海粟大称其美,达夫戏作此诗。


在新加坡,黄苗子发现未来的姑父郁达夫人缘特好:“什么人都交,在新加坡茶楼、酒馆的伙计,没一个名字他叫不上来。他们热情地招待这位先生。”对于郁达夫的旧体诗和书法,黄苗子评价说:他十二三岁就写诗了,天分很高,典型的中国文人,浪漫主义者,字自成一格,不是专业搞书法,随便一写,就完全有自己的风格。  


不久,黄苗子回到香港,把郁达夫的条幅交朋友黄般若,托他装裱一下。没想到黄般若忘了。2002年,黄般若的儿子竟然在发现这幅字,随后将此条幅寄还给了黄苗子。35这段佳话,可谓是郁达夫给家人迟到的礼物。


1940年3月,郁达夫和姚楠、许云樵、关楚璞等人成立了中国南洋学会,创办了《南洋学报》,36 学会的联系地址就假借姚楠在中峇鲁的住址,永丰街61号2楼 (61-A, Eng Hoon Street)。永丰街即永云街(Eng Hoon Street),其命名是纪念出生在马六甲在马六甲和新加坡作商贸的大富商许永云 (?-- 1880)37 


这个住址,和郁达夫住址和齐天大圣庙构成一个三角形,相距不过一两百米。所以郁飞回忆说“隔街楼上住有南洋史专家姚楠。”中峇鲁的殖民地住宅目前已经成为新加坡的历史文化遗产,近80年来依然存在(图7),幸运之至。


▲图7 姚楠故居 (正面二楼)


珍珠巴刹


南天旅店附相邻的珍珠巴刹,是郁达夫与友朋聚饮之地。


珍珠巴刹是位于牛车水著名的综合市场(巴刹,即bazaar 音译),是饮食、消遣、购物必经之处。巴刹内有一高大的铁栏栅,把巴刹分成两部分,前半部主要卖糕饼、烧腊等食物,还有各具特色的食摊:客家酿豆腐及猪肉粥、鸡粥、鱼片粥、牛杂粥、潮州粥等各种粥摊、咖哩杂菜饭、广东的烧腊、卤味、煮鱼头米粉、海南薯仔咖哩鸡、福建炒面和蛋炒蚝煎等等。这里摊位大多占地较大,加上灯火辉煌,生意兴隆。


▲(珍珠巴刹后门)


除了饮食摊,还有百货、日用品、五金、租书和销售书、眼镜、唱片、茶摊等等。后半部是“湿巴刹”(相对前半部而言),面积较小,主要销售各类新鲜禽肉水产以及瓜果蔬菜,一应俱全,是老百姓的菜市场。巴刹前面有一片空地,是人们听故事和欣赏各种娱乐的场所。


郁达夫好酒,时常去珍珠巴刹和友人小酌几杯。文人对饮,常有口占,以下几首可以一窥诗人的日常生活和心境。其一《珍珠巴刹小食摊上口占》:


月缺花残太不情,富春江上晚凉生。

如非燕垒来蛇鼠,忍作投荒万里行。38


此诗是和友人胡迈唱和之作。胡迈在胡文虎在槟榔屿创办的《星槟日报》担任主编,因属一个报业集团,平时又意气相投,和郁达夫来往颇多。根据胡迈回忆:“此诗系当时游戏之作,亦系和余口占原韵者。事缘一日黄昏,因受任光先生之邀,同往珍珠巴刹茶摊共喝啤酒。此茶摊有一茶娘,曾受中等教育,虽貌仅中姿,而口才甚佳,亦可算得一位可人儿。观形察色,似为任光先生之密友。饮次,忽由时局而谈及家事,任光尝历举安娜女士之种种绯闻,以‘达夫不达夫’,引以为憾。而茶娘初则偶插一二语,继则滔滔大论,均觉颇有见地,末则附达夫之耳,耳语良久,达夫唯频频点首,间杂哈哈大笑,语闭,欢若小孩,拥拥抱抱,认为知言。”39 胡迈和任光便问两人何故欢喜,郁达夫“答以不可说!不可说!”胡迈“一时兴起,乃取包茶叶纸,书口占一绝:‘花落重开更蕴情,珍珠巴刹晚凉生。茶娘一语愁能解,不负投荒万里行。’”40 郁达夫是有名的才子,旋在纸上和上一绝。


▲(任光,中国作曲家,代表作有《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


胡迈的回忆,把郁达夫的才子风流、茶娘的善解人意描绘得栩栩如生。四十余年后,胡迈说:“此一时游戏之作,思之恍若昨日。今郁任两先生,均下世久矣。”41


1944年,胡迈从友人黄思处得知郁达夫在印尼小岛避祸,遂托黄思寄诗一首,42 云:


铁马金戈动地来,仓皇烽火出亡哀。

悠悠生死经年别,莽莽风尘万念灰。

天外故人差幸健,愁中浊酒且添杯。

今宵愿有慈亲梦,吩咐晨鸡莫乱催。


在苏门答腊避难的郁达夫读后,和诗一首《胡迈来诗,会有所感,步韵以答》,云:


故人横海寄诗来,辞比江南赋更哀。

旧梦忆同蕉下鹿,此身真似劫余灰。

欢联白社居千日,泪洒新亭酒一杯。

衰朽自怜刘越石,只今起舞要鸡催。43


郁达夫和友人江郎也有诗酒相娱,可能也在珍珠巴刹。其一《书示江郎》 云:


胡姬侍酒忆芳容,梦断巫山第几峰。

酒入愁肠都乏味,花雕未及故乡浓。44


其二《与江郎对饭座上口占》云:


东海归来剩二仙,杖头花尽买山钱。

南楼箫管沉沉夜,绝似秦淮五月天。45


可惜,江郎不知何许人也,还望方家指教。当时的珍珠巴刹与南天旅店相邻,1966年12月,一场大火烧毁了这个著名的市场。而后平地建起了摩天大楼珍珠坊,为几十层高的商住楼,楼下依然是熙熙攘攘的饮食,是大陆新移民常来之地 (图8)


▲图8 珍珠坊


后记:本文承蒙杭州文史协会同仁鼓励,写作期间又蒙新加坡文史前辈杜南发先生指导帮助,不胜感激,特此致谢。



24 姚梦桐, 《郁达夫旅新生活与作品研究》,新加坡:新加坡新社,1987, 17页。

25 郁飞,455-456页。

26 郁云,《我的父亲郁达夫》, 台北:兰亭书店,1986,165页。

27 柯木林,“郁达夫故居在哪里?”, 《联合早报》, 2016年12月26日。

28 许云樵(遗作),“中峇鲁区今昔”,《南洋学报》,第三十八卷第一、二期 (1983年6月),86页。

29 许云樵(遗作),“中峇鲁区今昔”, 86页。

30 郁飞,455页。

31 陈子善,“郁达夫译《瞬息京华》”,《沉醉春风—追寻郁达夫及其他》,北京:中华书局,2013,88页。

32 姚梦桐, “画家徐君濂”,《新加坡战前华人美术史论集》,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 1992 , 197页。

33 《郁达夫诗全编》,256页。

34 郁飞,462页。

35 以上摘录自李传玺,“时隔62年的寄还”,《人民政协报》2014-03-20期05版。感谢杜南发先生提供这个线索。

36 1942年初日军占领新加坡等地,姚楠已经回到重庆,鉴于形势,他联合回到重庆的会员张礼千、朱杰勤那南洋学会迁到重庆;1946年上半年,张礼千趁回到新加坡的机会,又把南洋学会迁回新加坡。见姚楠,“南洋学会的变迁”,《星云椰雨集》,56-61页。南洋学会目前依然存在。

37 许云樵,87页。

38 《郁达夫诗全编》,241页。

39  胡迈,“达夫漫忆”,《回忆郁达夫》,488。胡浪漫,原名浪桂,字迈。华侨,汀州永定人。 1930年代远渡南洋,历任马来西亚《星槟日报》、新加坡《星洲日报》、《总汇报》总编,1949年因为文言论激进,不容于当局,乃辞职从商;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长期担任新加坡永定会馆会长;任光(1900-1941),浙江嵊县人,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以及抗战歌曲《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等。他大约是上海“八一三”后到南洋宣传抗日。1940年任光回国,不久随叶挺从重庆到新四军,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40 胡迈, 同上。

41 胡迈,同上。

42 胡迈, 491页。

43 《郁达夫诗全编》,271页。

44 《郁达夫诗全编》,241页。

45 《郁达夫诗全编》,241页。


原文标题为《郁达夫新加坡遗踪新探》第三节,载于《杭州文史》2017年第一期。因原文篇幅较长,新加坡眼分章节发表,本文为第三部分。前两部分见相关阅读,余下部分,随后发出。


▲(作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饶宗颐画前面)


杨斌,现为澳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将会为大家带来一场讲座,揭秘“张爱玲的南洋情结”。


讲座将先概述张爱玲作品中关于南洋、华侨,特别是华侨女生的形象,而后分析这些形象与张爱玲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渊源,最后以张爱玲笔下的南洋和华侨为契机,比较探讨大中华的概念。


讲座信息

日期:11月25日(星期天)

时间:7pm签到,7:30pm开始

主讲:杨斌教授

分享嘉宾:孙爱玲博士 

地点: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大厦16楼 The Pod (最近地铁站:Bugis)

点击阅读原文readmore即可免费报名参加。



他也刚刚出版《上座传经事已微—饶宗颐新加坡大学执教考》一书。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限量版300本。点击

https://www.fomomkt.com/store/v2/merchant/xinjiapoyan/1485346938可以购买作者签名本。


相关阅读:

— END —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

独立视角|平实报道|深度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