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写作与发表|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机制”究竟是什么?

法理杂志 2021-10-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论前沿 Author bossanova may




本次推送的是美国社会学年评(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s in the social sciences)。在原文中,作者阐述了在过去的十年中,社会机制和基于机制的解释在社会科学和科学哲学中受到相当大的关注。该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哲学和社会科学对机制方法的最重要贡献。第一部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论述了基于机制的解释的思想,并将其与因果关系和解释的覆盖律联系起来。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机制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最后一部分讨论了分析社会学的最新发展,包括社会学解释的本质,行动理论在基于机制的解释中的作用,默顿的中层理论,以及基于主体的模拟在基于机制的解释发展中的作用。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年中,社会机制和基于机制的解释在社会科学和科学哲学中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一些学者将其描述为席卷社会科学的机制运动。尽管那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描述,关于机制的文献已经迅速增长,而且它触及了许多与社会科学目标相关的基本问题。这篇文批判性地回顾了哲学和社会科学对机制方法最重要的贡献。


首先,该文将从科学哲学的观点讨论因果机制和基于机制的解释。在此之后,该文回顾社会科学中基于机制的思想的一些应用。最后,该文将重点放在分析社会学上,并说明关于基于机制的解释的观点如何符合社会学的目标和标准的更广泛的观点。



二、基于机制的解释


由于不同科学研究的实体和过程是相当异质性的,因此很难提出既能提供有用信息又能涵盖所有机制实例的机制定义。


然而,一些普遍的观点被大多数接受的机制定义所认同(见表1)。首先,一个机制是根据它产生的效果或现象的类型来识别的。


表1  诸种不同的机制定义综述

作者

定义

参考文献

Bechtel&Abrahamsen

一个机制乃一个结构,该结构通过其组成部分及诸部分之运转和组织来发挥功能。此种机制的协调运作能用来解释一种乃至多种现象。

Bechtel&Abrahamsen 2005;

Bechtel 2006, 2008

Bunge

一个机制乃一个过程,于一具体系统(system)中,其能引起或阻止该系统中的某些变动。

Bunge 1997, 2004

Glennan

一行为之机制乃一复杂系统,该系统通过诸多部分之相互作用来生产(produce)行为,于斯,诸部分之相互作用具有直接的、非由变量描述(invariant)但可能关涉变化本身(change-relating)的普遍化(generalization)之特性。

Glennan 2002

Machamer, Darden & Craver

机制乃被此般组织而在全态生命周期中均可生产规律性变动(change)的实体(entities)和活动。

Machamer et al. 2000,

Darden 2006,

Craver 2007

Elster I

通过打开黑匣子,并且展示其内部构造之“机件”,机制得以解释(行为之产生)。该机制可以提供时空上连续的因果链条或解释项(explanans)与待解释项(explanandum)间的意向性联系(intentional links)。

Elster 1989

Elster II

机制乃频繁出现并且容易被识别的因果模式,其于普遍未知的条件下始得触发。

Elster 1999

Hedström

机制由(拥有财产之)主体和主体所参与的活动组成,此种参与要么通过他们自身,要么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合作。诸活动引起变动,而该变动依赖于主体之财产以及主体于时空中被组织的方式。

Hedström 2005

Little

一因果机制乃一系列事件,其为如法律般的诸多规律所规制,此种规律引导(我们)从解释项走向待解释项。

Little 1991

Woodward

一机制之模式(a)描述了一组被组织化或结构化的组成部分,于斯,(b)每一部分之行为通过(介入之下的不变的)普遍化被描述,(c)该(规制着每一组成部分的)普遍化乃独立变动的,并且(d)凭借上述三主张,此种表现(representation)使我们看到,该机制的所有输出(output),在每一组成部分的输入(input)之操纵以及组成部分自身之变动下如何变化。

Woodward 2002

 

That which needs to be explained (explanandum) and that which contains the explanation (explanans),摘自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acref/9780199533008.001.0001/acref-9780199533008-e-779



第二,机制是一个不可简化的因果概念。它指的是产生利益效应的因果过程的实体。然而,一些机制定义做了不必要的强假设。


第三,机制有结构。当基于机制的解释打开黑盒时,就会公开这个结构。它将黑盒子变成透明的盒子,并显示参与的实体及其属性、活动和关系如何产生感兴趣的效果。


第四,机制层次化。当一个机制在一个层次上预先假定或想当然地认为存在某些具有特征属性和活动的实体时,预期会有较低层次的机制来解释它们。


下面,遵循一个悠久的哲学传统,假定解释就是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或如何解决的问题决定了机制的表示应该包括什么,以便进行解释。只有通过了解手头的解释性任务的性质,才能确定一个机制的哪些细节是相关的,以及适当的抽象程度。


大致上,基于机制的解释有两种解释。首先,它们可能涉及特定的经验事实。第二,他们可能处理程式化的事实。


机制和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的形而上学仍是哲学家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因此,以机制为基础的解释并不拘于因果关系的特定理论,这是一种优势。然而,机制视角为一个可接受的因果关系理论设置了一些重要的约束。


机制的相关性并不局限于解释。特别是在非实验背景下,机制在区分真实的因果关系和虚假的相关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制以两种方式帮助进行因果推论。X通过某种机制影响Y,这一认识支持了X是Y的原因这一推断。此外,缺少一个合理的机制将X和Y联系起来,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理由去怀疑这种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机制的知识在从一种情况推断到另一种情况的因果结果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与覆盖律的解释作比较覆盖率解释的基本思想很简单:解释是一种演绎(或统计)论证,它以对解释性现象的描述作为结论,并以一个或多个经过经验验证的一般规律陈述和一组描述特定事实的陈述(初始条件)作为前提。


第一组问题涉及解释性的相关性。覆盖率已经无法解释解释关系的不对称。另一组问题涉及律的概念。第一个覆盖率的发展,是期望律的概念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哲学解释,但这还没有发生。
基于机制的解释不受这些问题的影响。首先,因果关系关注解释性相关性的问题:解释的方向源自因果关系的方向,而与事实相反的不同的想法有助于解决与无关的解释因素相关的问题。同样,律的问题也可以忽略。没有覆盖率不是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做任何解释工作。相反,在基于机制的解释中,可观察到的规律才是需要解释的东西。



三、从机制到分析社会学


尽管基于机制的解释的想法帮助社会科学家避免一些哲学上的陷阱,仅仅采用机制的说法是不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运用机制思想;否则,我们只能以机械的方式讲故事,既缺乏理论的严谨性,也缺乏经验的相关性。需要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学视野,这是所谓的分析社会学运动试图阐明的。这一运动的特性并不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历史传统,或使用一种特定的研究方法或经验数据类型,而是基于一些关于什么是好的社会科学的一般观点。


虽然分析社会学的原理仍在发展,但可以看出该方法的一些中心特征。四个与基于机制的解释密切相关的问题是:(a)典型的社会学解释;(b)行动理论的作用;(c)基于机制的理论作为中间理论;(d)基于主体的模型在分析社会学中的作用。


(由于篇幅有限,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原文)



四、结论


近十年来,机制和基于机制的解释在社会科学和科学哲学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篇文章回顾了最重要的与机制相关的文献,并讨论了关于基于机制的解释的观点如何符合社会学的目标和标准的更广泛的观点。


如果机制方法要实现其承诺,就必须认真对待。继续沿着以前的道路,仅仅用机制的术语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不够的。一个恰当的基于机制的解释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添加到任何一组经验观察的特别补充。基于机制的方法是对现实主义的承诺和对任何形式的工具主义的反对:解释应该反映实际负责观察的因果过程。


以机制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要求理论实践的严谨性和设计实证研究的想象力。在将机制方法的一般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分析社会学在这方面的最新发展是有希望的。未来进步的关键是发展分析社会学的好范例,而不是,比如说,对恰当的机制定义进行进一步的辩论。


就数据和实证研究而言,考虑到社会机制的基本实体是行动者、他们的行动和关系,具有关系信息的纵向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机制方法对理论工作应该如何进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上所述,为了解释宏观层面的变化,需要严谨的理论,明确地考虑起作用的微观机制和它们所引起的动态过程。



文献来源:

Peter Hedstrom & Petri Ylikoski. (2010). Causal mechanism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6(1), 49-67.



-推荐阅读-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杂志最新稿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2019年·CSSCI集刊补充)

思享|朱明哲:生态原则与民法的当代转型

思享|黄文艺:法理研究方法论如何变革?

学界 | 斯科特·塞缪尔森《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推介(周五赠书福利)

论文写作与发表|学术著作翻译的10个问题

思享|彭中礼:“国家治理能力”到底指什么?

思享|鲁楠:社会理论之法的核心问题意识

域外 | 《耶鲁大学法学杂志》第129卷第7期

学界 | 《清华社会科学》第1卷第2辑推介(周五赠书福利)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赐稿邮箱

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长按识别二维码

挑选精品好书

微信责任编辑 | 关依琳

文字编辑 | 王婧 刘欣 陈舒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