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界 | 斯科特·塞缪尔森《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推介(周五赠书福利)

法理杂志 2021-10-27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斯科特·塞缪尔森/著 张佩/译

明天和苦难不知哪个先来,让我们做好准备!2015年“人文学希特奖”得主、TED励志演说家斯科特·塞缪尔森用《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教你如何面对痛苦。这是一本思考苦难与文明的哲学史,也是一本在狱中写成的哲学通识课。

 

为什么我们会有痛苦?当尼采看到一位受挫的车夫鞭打着一匹不愿动的马时,尼采内心的某种东西断裂了。当汉娜·阿伦特看到犹太集中营的资料时,她痛苦地质问,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而面对最爱的弟子的早逝,孔子只能向天哀叹不公。拉奥孔的雕像在静默中痛苦的哀号,仿佛在替我们所有人无声的质问。

 

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质问着、体验着、拥抱着、逃避着痛苦,于是我们自痛苦中诞生了艺术、音乐与哲学。而最终,痛苦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




斯科特·塞缪尔森(Scott Samuelson)


哲学教师、影评人、电视主持人,埃默里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在爱荷华州的柯克伍德社区学院教哲学,也曾在爱荷华州奥克戴尔监狱为服刑犯人上哲学课。2014,他的第一本书《最深刻的人生:写给大家的哲学导论》一出版便受到读者和哲学界一致好评,荣获2015年“人文学希特奖(Hiett Prize in the Humanities)”。他还有过许多公开演讲和讲座,包括TED演讲《哲学如何救了你一命》。另外,他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旗下电视台KCRG主持了一档周日脱口秀节目《新闻道德视角》。在写作、演讲和教学之余,他还是柯克伍德的一家法国餐厅的副主厨。



目录


引言 无意义痛苦的悖论


第一部分 看待痛苦的三种现代方式

第一堂 根除痛苦 :约翰·穆勒及其功利主义悖论

第二堂 拥抱痛苦 :尼采与永恒轮回

第三堂 为痛苦负责 :汉娜·阿伦特与平庸之恶

插曲 :罪恶问题


第二部分 看待痛苦的四种古典方式

第四堂 痛苦展露无知 :论《约伯记》与自由的意义

第五堂 痛苦用自然弥补我们 :爱比克泰德与感恩存在

插曲 :天堂与地狱

第六堂 痛苦唤醒我们的人性 :孔子的仁与礼

第七堂 痛苦激发艺术灵感 :悉尼·贝谢和蓝调音乐


结论 饱含人性地受苦

悲伤的尾曲


致谢

注释




这是个钻石般珍贵而稀有的礼物。——安娜·斯沃尔


1506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Pope Julius II)被告知在圣玛丽亚马焦雷(Santa Maria Maggiore)附近的一座葡萄园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雕像。他派出了两位据他所知对古代世界有浓厚兴趣的人前往,这两个人是建筑师朱利亚诺·达圣加洛(Giuliano da Sangallo)和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当他们来到出土雕像的坑时,朱利亚诺气喘吁吁地说:“是《拉奥孔》(Laocoön)!普林尼提到的那座雕像!”米开朗琪罗已经开始动画笔了。


这座《拉奥孔》雕像一直在梵蒂冈博物馆的雕塑庭院中展出,它自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以来,基本上一直是人类难忘的关于痛苦的形象。拉奥孔是一位祭司,当希腊人试图使用特洛伊木马的诡计时,他告诉他的同伴们:“不管那只木马是什么,不要相信它:即使希腊人手捧礼物前来,我也对他们不放心。”然后,他将手中的长矛投向挖空的木头上。可是,希腊人打败特洛伊人已经被预先安排好了,诸神不希望一位能够预言的祭司破坏计划。所以,密涅瓦(Minerva)派出两条巨大的海蛇,不仅杀死了疑心重重的拉奥孔,还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


朱利亚诺和米开朗琪罗非常兴奋,因为普林尼称《拉奥孔》是“一件比任何绘画或青铜雕塑都要优秀的作品”。它确实没有令人失望,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在这尊大理石雕像里,蛇与人物的四肢纠缠着,其表现力如此强烈,仿佛如果你伸手去碰,它就会扭动。拉奥孔的一个儿子被巨蛇咬了,几乎一命呜呼。另一个儿子仍在拼命地与蛇搏斗,他望着父亲,脸上带着失望和愤怒。拉奥孔在中间,他身体展开与蛇搏斗,陷入了痛苦的私人世界。


这座雕像其中一个吸引人之处在于拉奥孔的体格。正是那些肌肉的完美线条给了米开朗琪罗灵感:他对男性身体之美的感受非常强烈。根据普林尼的说法,三位雕刻家合力完成了这座雕塑:阿格桑德(Agesander)、波吕多罗斯(Polydorus)和阿瑟诺多罗斯(Athenodorus)。据我所知,他们选择极度的痛苦作为主体,只是因为,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展示每块肌肉同时活动时的模样。毕竟,痛苦是众多雕琢美丽的凿子之一。


这座雕像的另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呈现出了人类处境的根本方面。它所讲述的故事是痛苦毫无意义。雕像中的男人正遭受痛苦和死亡,因为他具有德行!而且,受惩罚的不仅是拉奥孔,连他的孩子都必须受苦并且死亡!雕像中刻画的人物是如何面对这一宇宙残酷事实的呢?一个孩子体现出人类理性最初的态度,他反叛。另一个孩子代表人类理性最终的挫败,他被剥夺了反叛的奢侈,脸上“为什么偏偏是我”的表情,逐渐变成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无力的接受。而拉奥孔综合了左右两种态度。一方面,他强大的身体在尽其所能地击退巨蛇;另一方面,他的脸上没有对自己命运愤怒的拒绝。他只是在受苦,只是在呐喊。他的苦痛让他回归了动物的天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尊雕塑呼应了维吉尔(Virgil)在《埃涅阿斯纪》(Aeneid)中的诗句(抑或维吉尔的诗句呼应了这尊雕像——《拉奥孔》的确切完成日期尚不清楚):


    与此同时,他的手撕扯着绳结,

    他的腰上沾满唾液和黑色毒液

    与此同时,他可怕的尖叫声刺破天空,

    仿佛一头受了伤的公牛逃出祭坛,

    试图抖落脖子上没有瞄准的斧头。


 “与此同时”的重复至关重要,强调了人类的复杂处境。我们必须使用我们的理性与我们似乎被没有瞄准的斧头砍了一刀的境况抗争;相悖的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以无知生物的身份生活,以维持和毁灭我们的秩序。在与巨蛇搏斗之前,拉奥孔向神明献祭了一头公牛。而现在,他就是牺牲品。


维吉尔描述的悖论更为尖锐。如果拉奥孔成功警告了特洛伊人,让他们免于中希腊人的诡计,希腊人就不会征服特洛伊。如果希腊人没有征服特洛伊,埃涅阿斯(Aeneas)就不会逃离这座城邦。如果埃涅阿斯没有逃离特洛伊城,他就不会去拉丁姆(Latium),罗马就不会建立。因此,如果无辜的拉奥孔没有受难,罗马就不会存在。没有悲剧,就不会有文明。没有无意义的痛苦,就不会有人性。这是否赋予无意义痛苦以某种意义?是,也不是。在《拉奥孔》和十字架两个基本形象中,无辜者的痛苦都是那么强烈、那么过分,因而蕴含着最大的意义。



福   利


转发此文章至朋友圈集齐 10 个赞并发送截图至“法理杂志”微信公众号后台,即可获得抽奖机会 ~

我们将从参与活动的读者中随机抽取 三位 赠送

 斯科特·塞缪尔森《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一本


抽奖截止至 2020年7月31日 中午12:00 

我们将藉由当日赠书推文公布获奖读者名单,敬请关注


上期赠书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中奖读者Stella Ho容斋六笔女萝草与菟丝花

请以上读者尽快将您的姓名、手机号、地址、获奖图书发送至后台,

我们会尽快为您寄送图书



-推荐阅读-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杂志最新稿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2019年·CSSCI集刊补充)

学界 | 2019年法理论文发表情况总览(高校学报类C刊)

思享|马长山:我的人工智能法学研究

论文写作与发表|于改之:法学论文的“神”与“形”

思享|朱明哲:生态原则与民法的当代转型

思享|黄文艺:法理研究方法论如何变革?

域外 | 《耶鲁大学法学杂志》第129卷第8期

选粹 | 董静姝:从经典科学到新科学 —— 对纯粹法理论统一性追求的科学反思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赐稿邮箱

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长按识别二维码

挑选精品好书

微信责任编辑 | 关依琳

文字编辑 | 王婧 刘欣 陈舒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