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2019年·CSSCI集刊补充)
2019
C集补充
本推文系2019年法学类(以及教育类项下的《法学教育研究》)CSSCI来源集刊发表的法理文章整理,由于疫情关系,文献资料获取不足,可能存在遗漏和疏忽的情况,敬请各位读者指正与海涵。
《北大法律评论》(半年刊):共4篇
1、权力概念的变迁与反思
苏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现代公法中的权力概念系由potestas和potentia两条脉络经过复杂的历史演变形成的。相比16世纪以前的公法学概念框架,以权力为基础的框架更具系统性,更能诠释公法制度的正当性来源,也更能适应民主代议制时代制定法日益增长的需要。但是,19世纪以来,权力概念的发展趋于迟缓,在结构上欠缺与时代同步的革新,导致新兴的权力现象难以与旧的公法学框架兼容。对此,开拓更具包容性的认知框架、发展权力的一般法律形式理论、形塑公权力固有的品质要求,应成为现代公法学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权力;理论基础;概念史
2、司法过程中的伦理考量
——以家事司法实践为中心
张剑源,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中国基层司法常常表现出非法律中心主义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基层司法缺乏规范性。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伦理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家事司法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虽然它无法作为判案的直接依据被适用,但司法过程一直保有对伦理的敏感性。在法官密切关注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的同时,伦理作为文书说理和判案的重要理据,对案件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蕴含伦理的司法实践样态有历史基础,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道德价值和社会需求,在司法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急速前进的今天,这种司法实践样态较易于实践和彰显某些被社会共享的价值理念,形成对立法局限性的补充,展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司法的实践特质。
关键词:司法;伦理;治理;家事审判
3、作为符号的司法
——一般背景及中国表现
申伟,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司法建制及其运作过程与产出,具有丰富的符号意蕴。现代社会对司法也现实地提出了三个层面的符号性需求。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对中国司法的符号性需求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要求司法表征政治与社会的合法性与进步性;要求司法表征中国社会转型之平和可控性。
关键词:转型时代;中国司法;符号意蕴
4、霍布斯论主权的三重合法性及其型构的公民义务
——兼与蒋庆先生商榷
唐学亮,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
摘要:在以霍布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自然公法学派所建构的主权理论中,主权不仅是自然人授权的结果,同时还是一种自然权利和公共权力的复合体,这就意味着现代西方主权不仅具有民意理性的合法性,还具有道德神圣的和历史传统的合法性。主权的不同合法性维度型构着不同的公民义务,消极公民是现代西方主权法理的一般规定,积极公民只是非常政治时刻的例外要求。因此,以蒋庆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大陆新儒家认为现代西方主权合法性偏执于民意一端,并就此进行诘难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古典“主权”和现代西方主权的合法性都呈现结构化和等级化特征,并且包含着相同的三重维度。但于前者而言,“主权在天”是基础和第一位的;于后者而言,“主权在民”是基础和第一位的。
关键词:霍布斯;主权;合法性;公民义务
《人大法律评论》(季刊):共6篇
1、系统理论如何安放人
祁春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基于客观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立场,系统理论的理论旨趣和研究视角,在于透过客体对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社会系统进行事实研究。由此出发,人的主体性问题不再是系统理论的中心问题,甚至从系统理论的视角观察,人也被重新论题化。但是,人对社会过程的建构所具有的重要性并未如批评者所言被否定了。因为在系统理论的分析中,显示出人对社会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人的心理意识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的结构耦合关系。进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系统理论视角转换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社会系统这样的非个体性结构的存在,这使对人的关怀和安放不再如传统主体哲学和社会理论那样盲目,而是现实的和革命性的。
关键词:社会系统;心理意识系统;意义;结构耦合;激扰
2、中国邻避问题研究的新视角:系统论法学
——兼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思维
张文龙,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邻避”一词,反映了公众对危害自己生活环境品质的公共设施或工业设施之态度。中国邻避事件涌现表明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邻避时代”。中国邻避运动兴起及其治理陷入一种以“抗议—压制”为基本框架的循环模式。针对邻避问题,中国学界研究“百家争鸣”。诸多理论视角虽然产生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各自的观察盲点。系统论法学以卢曼的系统论基本原理为基础,借由对社会诸系统的“邻避沟通”进行二阶观察,论证邻避困局的实质是一种“多元理性冲突”;继而揭示法律系统如何可能破解邻避困局的难题;最后,基于系统论的洞见,阐释破解中国式邻避困局的新思维。
关键词:邻避;困局;法律系统;多元理性冲突;二阶观察;系统论法学
3、法律何以自治:“规则之治”的系统论阐释
陈洪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诉讼法学”校级重点学科研究人员
摘要:“规则之治”的观念塑造,固然能够在一定限度上保证法律系统在自身运作中坚持使用“合法/非法”的符码化沟通,但“规则之治”却并不必然能够决定法律沟通的方向。当“合法不是非法”与“不是非法即为合法”同时成为可欲的法律沟通方向时,具有“沉重肉身”并夹带着复杂环境变量信息的法官个体就成为决断法律的决定性因素,其后果则是导致系统出现无可避免的矛盾与吊诡,“规则之治”的内在张力也随之遭到解构。当“规则之治”的形式逻辑张力并不足以为“法律自治”提供持续充分的内在交往动力时,法律的另一种可能性在于将法律沟通由系统的符码化运作重新转换成人与人的主体间性交往。
关键词:法律系统;法律沟通;规范性期待;法律商谈
4、合法性的正当化: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苏东国家法律转型
曹勉之,法兰克福大学法律系研究人员
摘要:本文以苏东国家的法律转型为例,提出应用系统理论研究法律的新方向:法律的正当化。法律转型指的是法律的内在逻辑和体系受到外界条件影响而发生重组的过程。由于系统理论将法律视为“历史机器”,法律转型最终表现为新旧法律机制碰撞,其实质是社会建构的记忆和遗忘。日常状态本为化解正当性和合法性间张力而出现,却最终危及了法律拟制在日常化过程中的效果,使法律转型很难取信于人。在系统理论的视野里,法律的正当化过程建立在个人自主的基础上,与社会共识并无多大关系。
关键词:社会系统理论法律转型;法律拟制社会建构;社会异识
5、理论史视野中的系统论法学
桑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系统论法学作为新兴学科,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首先,以学科的理论史为线索,梳理一般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开放系统理论与区分理论,解读卢曼自创生系统理论的基础。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动的背景下,阐明系统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遍适用性。其次,介绍系统论法学在中国发展的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的系统论热潮中反思其问题,并对当下第二轮系统论法学的发展做出概括。最后,检视系统论法学的理论增长点和需要审慎留意的问题,即审慎处理系统论法学与法教义学的关系问题、警惕系统论法学的“艰涩”与“封闭”两大隐患、解决舍离价值与历史而导致的“解释中国”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论法学的未来做出展望。
关键词:系统论法学;一般系统论;卢曼自创生系统;法学理论史
6、流动中的宪法概念
王夏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方法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宪法的固有含义指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构成状态或规则与原则。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构成不断变迁,宪法的概念也不断变化。近代意义的宪法以近代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法治与民主是其基本原则。西方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近代意义宪法在现代社会的变种,是对其局限性的克服。试图在根本上对西方近代意义宪法局限性予以克服的是社会主义宪法。中国现行宪法应该属于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宪法。
关键词:宪法;近代意义宪法;现代意义宪法;社会主义宪法
-推荐阅读-
学界 | 2018年法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盘点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法学类C刊)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法学类C扩)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高校学报类C刊)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高校学报类C扩)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综合社科类C刊)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综合社科类C扩)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2019年·CSSCI集刊)
学界 |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法学理论相关项目立项名单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赐稿邮箱
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长按识别二维码
挑选精品好书
整理人 | 刘庆祝,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微信责任编辑 | 关依琳